《倚天屠龙记》:谢逊为什么选择屠杀无辜逼成昆现身?

发布时间:2025-09-05 12:44  浏览量:2

到小说的最后,谢逊终于选择全面忏悔,甚至当着天下人面说,无论谁只要是被他杀过亲友的都可以来找他报仇,他绝对不会反抗,为了让大家放心,他在把成昆打成废人之后选择自废武功,而且他还当着天下人的面对张无忌说:“无忌,你不得阻止,更不得事后报复,免增你义父罪业。”这时,那些被谢逊杀过亲友的江湖人本来可以痛痛快地杀谢逊报仇,但是他们却似乎忘记了昔日的仇恨,他们再也不想杀谢逊了,而是每个人对着谢逊吐一口唾沫,就算是为被杀害的亲友报仇了。这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个姓邱的汉子,他的父亲是雁翎飞天刀邱老英雄,当谢逊坦然面对他复仇时,他却说:“先父一世英雄,如他老人家在天之灵,见我手刃一个武功全失的盲人,定然恼我不肖……”这些人都选择了原谅谢逊,因为他们都看到了,谢逊这个曾经名震江湖的好汉是怎样被仇恨折磨成为一个非人的恶魔,所以他们原谅了谢逊。

有读者曾经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说,武侠小说中好人但凡做错一点事情就会遭人唾弃,而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这是对好人不公平。但其实我们不能以这种方式去看待武侠小说中的好人和坏人,因为武侠小说里的生活不是我们日常面对的生活,所以武侠小说中的好人往往在做了一件错事之后就步步沉沦,甚至会变得比坏人更无可救药,但是坏人如果下定决心改过自新则会真的就洗心革面不再作恶。武侠小说里面的好人做错事之后遭人唾弃在于那个好人会堕落成坏人,就以《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为例,她在夺取了倚天剑和屠龙刀之后,嫁祸赵敏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她后来害谢逊就不对了。周芷若杀谢逊没什么其他的理由,只不过是想掩盖自己杀人夺刀剑的真相罢了,所以周芷若是只做了一件坏事吗?

同样的,谢逊是一开始就是坏人吗?也并不是这样,他是在成昆杀了自己全家之后才堕落成一个杀人无数的魔头。谢逊的行为必须放置于其创伤体验中理解。成昆不仅是他的师父,更是他精神上的父亲形象。这种师徒关系在武侠伦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代表着忠诚、信任与传承。当成昆残忍杀害谢逊全家十三口,包括他挚爱的妻子与稚子,这种背叛已经超出了普通仇杀的范畴,成为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彻底否定。谢逊的整个世界轰然倒塌,他的身份认同遭受毁灭性打击——曾经的“义”被证明是虚妄,“信任”成为致命弱点。在这种极端创伤下,谢逊的心理防御机制选择了全面复仇作为生存的唯一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报仇。”

谢逊的屠杀行为背后隐藏着一种扭曲的正义诉求,但当成昆这个“施害者”隐匿不出,谢逊作为“受害者”发现自己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所以才会把自己的仇恨转化为对整个世界的愤怒——既然正义无法通过正当途径实现,那么他就用最极端的方式迫使正义显现。谢逊屠杀无辜不是为了取乐,而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迫使成昆现身并迫使社会关注这场冤屈的策略。

作者通过谢逊这一角色,实际上对武侠文化中的“复仇伦理”进行了深刻解构与批判。传统武侠叙事中,复仇往往被赋予某种正当性,甚至是英雄成长的必经之路。但谢逊的复仇之路却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异化过程:他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从正义追求者变成了道德悖论的存在。每一次屠杀都在撕裂他的灵魂,读者能够清晰感受到这个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作者借此向我们展示:当复仇成为生命的唯一目的时,即使最初有再正当的理由,最终也会导致人性的全面沦丧。谢逊后来在少林寺中的忏悔与救赎,正是对这种复仇文化的彻底否定。

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谢逊简单塑造为一个反派角色,而是赋予了他复杂的人性深度。谢逊在实施暴行的同时,内心始终保持着对善恶的清醒认知,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这种自知之明恰恰是他最终能够获得救赎的基础。在冰火岛上,他与张翠山、殷素素的对话中流露出深厚的哲学思辨能力;对待张无忌时展现出的温情与智慧,都表明他并非单纯的杀人狂魔,而是一个在极端情境下被扭曲的优秀灵魂。谢逊最终在少林寺放下屠刀,接受佛法点化,完成了从复仇者到忏悔者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救赎,更是作者对武侠伦理的升华性思考。它告诉我们,正义的真正实现不在于以暴制暴,而在于超越仇恨的循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毁灭,而在于创造与救赎。

谢逊通过屠杀逼成昆现身的决定,是一个悲剧人物在极端情境下的极端选择。这个选择既不能简单合理化,也不应被片面谴责。这种选择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当制度性正义缺席时,个体应当如何应对?当遭受无法言说的创伤时,人性如何避免被仇恨完全吞噬?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隐藏在谢逊最终的选择中——他放下了屠刀,不是因为他原谅了成昆,而是因为他最终没有让自己被仇恨定义。在当代社会,谢逊的故事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建立公正的社会机制的重要性,让个体冤屈有处可诉,让正义能够通过正当途径实现。

诸君以为何如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