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安:一位九十五岁抗战老兵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9-05 15:33 浏览量:1
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辛恒卫 舒建军 文/图)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当天,商洛市镇安县达仁镇丽光村已九十五岁的抗战老兵宋胜银,在电视上看到身着军装,戴着领章㡌微和奖章的抗战老兵代表坐在观礼台上,心里十分激动。“这份荣誉,属于所有牺牲的战友……”宋胜银声音哽咽,却字字铿锵,他颤动的双手轻抚着自己胸前的纪念章,眼中泪花闪烁。
这枚纪念章,是他在2015年获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到70周年纪念章,见证了一位老兵与国家记忆的血脉相连。
1930年,宋胜银出生于镇安县达仁镇一个普通农家。1943年春,宋胜银因为有兄弟4人,他从达仁镇丽光村家里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有幸的是,他在被押往郧西卾保四团途径镇安县岩屋河时,被八路军游击队解救入伍,随八路军120师开赴山西左权县参加抗日战争。起初,他因为当时年龄小,被连长分配到连部当了一名通讯员。
“小宋,快!”这一声,是他所在的连在左权县(原名辽县)麻坪湾与日军作战时,他的连长被敌人压在身下,连长大声喊着他的名字,他迅速捡起枪用枪托向敌人猛地砸去。就是在这次与敌人肉搏战中,他被日军的刺刀划破了左大腿,差点划破腿部动脉血管。
随后,宋胜银随部队先后又参加了宛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斗。徐州会战时,飞来的弹片和石渣把他的头部、双腿多处击伤,至今还能看到疤痕。
“第三次负伤是在朝鲜战场上,那一次差点要了我的命。”宋胜银说,1950年10月,宋胜银所在的部队刚跨过鸭绿江,就遭到美国人的袭击,一连和敌人打了两天。第二天,他突然觉得右腹沟一阵钻心的剧痛,用手一摸,满手是血。“幸好子弹是擦着头过去的,要不然,我早就没命了。”
1955年7月,宋胜银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玉树某部步兵连转回到了家乡。
“我转业回乡时恰好是夏天,途经镇安县乾佑河时,一阵暴雨刚结束,河水猛涨,我肩扛着包袱走到河中,一股急浪向我扑来,冲走了十多米远,幸好路过的一位村民用一根竹竿伸到水里,才救了我的命。等恐惧的心情稳定下来时,才发现装在包袱里的衣服、转业证等最珍贵的家当被水冲走了,唯独留下了挂在胸前的两枚奖章。”宋胜银老人说。
“我从来不主动向上级提要求,只有一次例外。”宋胜银说,他转业后的1968年10月,镇安县人武部领导在达仁镇丽光村参观基干民兵精度射击表演,他向县人武部领导要了两套六五式布军装和两副领章帽徽作纪念。
“当兵,穿军装,戴领章帽徽是军人的标志。转业后,经常穿着军装,戴上领章帽徽能激励人、鼓舞人,不忘军人本色!”宋胜银激动地说。
回到家乡的宋胜银,很快被组织上安排到达仁镇粮管所当了一名仓库保管员。1963年国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便主动辞职回家到农村当了农民。
回到农村,因为他是转业军人,办事公道正派,群众都很信任他。从粮管所回到村上不久,就被群众推选为生产队长。
达仁镇丽光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宋胜银担任生产队长的19年里,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治坡造田,兴桑养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担任生产队长期间,宋胜银看到公社搞民兵训练缺少教员,主动找到公社武装部承担任务,一边带领村民搞农业生产,一边带领民兵投弹、射击,练刺杀、走步伐。在他担任生产队长和民兵训练教员的19年中,丽光村民兵连先后10多次被陕西省军区、商洛军分区和县人武部评为“先进民兵连”,他也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民兵教员”等荣誉称号。
孙子1999年出生时,宋胜银老人早就给他起了个宋卫国的名字,2019年,老人的孙子不负爷爷的厚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得了国防大学,实现了报国梦。如今,孙子宋卫国在西安某军事航天部队服役。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获颁纪念章,各级部门、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学生们纷纷前来慰向看望他。一束鲜花,一个军礼、一次聆听,却让老人倍感温暖。
近年来,镇安县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持续开展关爱老兵活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做好服务工作,让退役军人感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越来越多的学生、志愿者走进他的家中,倾听他讲述抗战故事,也在他胸前的纪念章中,读懂一段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历史不能忘记啊!”宋胜银常常抚摸着纪念章,对围坐身旁的年轻人说,“现在的好日子,是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
老兵终会老去,但精神永存。沉甸甸的纪念章,不仅是对宋胜银个人的崇高致敬,更是一座民族记忆的丰碑。
- 上一篇:谁是中国最好的AI投资人?
- 下一篇:国光连锁:实际控制人减持股份计划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