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黄亦玫与庄国栋的爱情,照见多少人的执念与成长?

发布时间:2025-09-05 16:54  浏览量:1

从《玫瑰的故事》看亲密关系真相:黄亦玫与庄国栋的爱情,照见多少人的执念与成长?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常被问:"为什么我们总在重复相似的情感模式?"在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黄亦玫与庄国栋的虐恋给出了最鲜活的答案——那些让我们痛苦的关系,往往藏着未被觉察的成长课题。

一、激情之下的"情感镜像":我们爱的是对方,还是自己缺失的投影?
黄亦玫对庄国栋的狂热,恰似心理学中的"强迫性重复"。她迷恋的并非庄国栋本人,而是他身上自己缺失的"决断力"与"冒险精神"。正如依恋理论所述,早期关系中未被满足的需求,会成为成年后寻找伴侣的隐形模板。黄亦玫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度保护,而庄国栋的"不羁"恰恰激活了她对"自由"的渴望。这种投射性认同,让关系从开始就埋下失衡的种子——我们以为在爱别人,实则是在补全自己。

二、权力博弈中的"情感勒索":当爱变成控制,关系便成了战场
剧中多次出现"你为什么不回消息""你必须为我改变"的对话,这是典型的情感勒索模式。庄国栋用"冷处理"维护边界,黄亦玫则用"热烈追逐"试图突破防线。这种"追与逃"的互动模式,在亲密关系动力学中被称为"相互依赖循环"。双方都在通过控制对方来确认自我价值,却忽略了健康的爱需要"允许对方做自己"。正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的:真正的接纳,是看见并尊重对方的独立性。

三、分离焦虑下的"自我救赎":痛苦的关系,往往是成长的契机
黄亦玫在分手后的崩溃,暴露了情感成熟度中的"情绪调节能力"缺失。她将失恋等同于自我价值的崩塌,这正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典型的"非黑即白"思维。而庄国栋的"逃离",则源于对深度情感的恐惧——他害怕被吞噬,所以先选择切割。但真正的成长恰在于:我们能否在痛苦中学会"自我分化",既保持情感联结,又不失自我边界?正如温尼科特提出的"足够好的母亲"概念,好的关系不是完美融合,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同时我仍是我"。

四、破局之道:从"执念"到"觉察",爱是两个完整灵魂的共舞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常建议来访者做三件事:

绘制"情感地图":写下你对伴侣的期待,背后反映的是自己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实践"情绪容器":当冲突发生时,先按下暂停键,用"我句式"代替"你句式"——"我感到受伤,因为……"培养"第三视角":想象你是这段关系的观察者,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黄亦玫与庄国栋的故事之所以让人共情,正是因为它照见了我们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影子——那些因恐惧而紧抓不放的手,那些因期待而产生的控制,那些因分离而经历的成长。真正的爱不是寻找"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整的自己"去爱一个"完整的人"。

最后,想对所有在关系中迷茫的人说:不必急于成为"完美恋人",先成为"完整的人"。当你学会自我接纳,关系自然会流向更舒展的状态。毕竟,最好的关系,从来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你很好,我也不差,我们彼此照亮,共同成长。

这,才是《玫瑰的故事》最想教会我们的情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