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垮后秦一根稻草:9万秦军惨败柴壁,姚兴对着汾河哭泣
发布时间:2025-08-18 13:42 浏览量:2
后燕、后秦、北魏这三家,原本谁也不肯服谁,在北方这块地盘上轮番上演好戏。倒是北魏最不起眼,一开始不甚起色,说他们能逆袭,很多人听着只觉得扯淡。结果一连串的大动作之后,局势就是这样变了,又是谁来负责收拾残局,谁又要撑着“北方霸主”的头衔,没人能说得上准!这个局从最初的羌族、鲜卑族、匈奴人和汉族人混杂其中就有点乱,谁也别太自信。
后秦,其实是姚苌带着羌族人拼出来的局。他早年间没什么好名声,倒也是靠着“刺杀苻坚”这种事扬了威。后秦和后燕的头牌级大佬,一个是姚苌,一个是慕容垂。慕容家鲜卑起家,前燕乱了以后另起炉灶。至于姚苌,羌族在后赵那会儿就被排挤,哪里有老根据地哪里就有羌族的希望。石虎死得突然,后赵乱成粥,谁先下手谁赚便宜。苻洪巧了,率先杀出来要关中地盘。
关中这块地谁都垂涎,但实际上不是想拿就能拿。姚弋仲算得挺精明,结果还是看走了眼,赢不了苻洪。苻洪命丧麻秋之后,苻健承袭他的位置,抢先进入关中。姚弋仲病死,姚苌和姚襄兄弟乖乖投奔东晋,起初还算安稳。结果姚襄跟殷浩不合,东晋这条路断了。
桓温北伐时,把姚襄兄弟打得满地找牙,迫不得已西撤。没等喘口气又给苻健、苻坚收拾了一顿,好不容易投靠了苻坚,这才有了新的转机。苻坚乃是个大格局的人,兵权、信任全给了姚苌、慕容垂。谁知道,待人太好,有时候反倒招人算计。
383年淝水之战,这可是场翻天大祸。从前秦到后燕、后秦,三家各自为政,就是从这事儿拉开序幕。归根到底,苻坚把自己送上了绝路。两家分道扬镳,历史一笔带过,姚苌更干脆直接把苻坚收拾了。听着让人不舒服,可历史就是这样,留下关中的苻秦势力还要纠缠好几年。
苻登和姚苌,两人斗了九年,谁也没能压死对方。苻登曾说:“与姚苌同世,真是天大的悲剧!”同理,姚苌也被苻登逼到精神崩溃。这日子,说好也不怎么好。
姚苌死后,姚兴接棒。局面不算乐观,既要防住苻登,还得管好内部叔叔们。不光是苻登,东晋、杨氏、沮渠、乞伏也都盯着姚兴。实际上,姚兴一上来却猛如虎,不到一年收拾了苻登。接着连破仇池、后凉,把河南地区打下来,风头简直盖过后燕那一阵。
疆域是什么样?南到汉川,东逾汝颍,西控西河,北守上郡。经济、人口和军力全都快压过慕容垂。这么说吧,历史写到这,给人一种姚兴可以一统北方的气势。可惜,这种势头没维持住。
慕容垂年纪大了,北方真正的变数却不是后燕,而是北魏的拓跋珪。这个少年帝王,十六岁就能复国。有人说他是成吉思汗的雏形。军事手腕狠辣,行动果断。395年参合陂一战,把后燕主力全歼,慕容垂眼睁睁送命,这仗后,北方的天平就偏了。
拓跋珪拿下河北,后燕退居东北,基本是等死。之后的故事,重点其实就是北魏和后秦之间的争斗。姚兴其实不是没机会,但对手实在狠。为啥这两家一定要咬起来?主因之一,是姚兴收留了赫连勃勃,拓跋珪受不了。再有就是两家都有联姻的算盘,怎么也合不到一块去。拓跋珪册立慕容宝之女为皇后,还去争姚兴女儿当偏房,谁能受这个气?姚兴没客气,拓跋珪也不怕撕破脸。
赫连勃勃本是铁弗部的刘氏后人,拓跋珪早年灭了他家,死里逃生才投奔后秦。姚兴收留他,就是和北魏杠上。从这里,战争就不可避免。
402年那年,北魏扰边,姚兴实在忍不下气。此时的姚兴还是号称无敌战神,想让人服气就得动真格。出兵九万,姚平狄伯支打头阵,目标直指并州乾壁。一开始风头很盛,粮草到手,全军激昂。
但这里才是转折点。拓跋珪率骑兵迅速救场。姚平探路骑兵被全歼,救援路上又栽了跟头。魏军顺势追击,姚平狄伯支本想撤退,被压在柴壁动弹不得。姚平守死城池,姚兴则赶紧奔赴救援。但汾河渡口先被魏军占住,姚兴想走捷径,掉进了拓跋珪提前布下的埋伏。秦军在蒙坑山路上乱了阵脚,死伤惨重。
姚兴见状,一个字,怂。只敢在营地外远远驻扎,给弟弟呐喊加油,却不敢真的跟拓跋珪死磕。打了几个月,柴壁城里弹尽粮绝,求援无门,只能孤注一掷突围。结果,秦军阵亡无数,姚平带着亲兵跳河自杀。剩下二万多主力全部成了囚徒。狄伯支等四十余将一同俘虏,连反扑都做不到。
这一仗之后,姚兴威望跌至谷底。外面的仇池、凉州各路军阀趁机阴兵借道,内外夹击。赫连勃勃正式成长为最大对手,这人本来被安排守卫朔方,如今却成了后秦的“大敌”。想一想,这是不是养虎为患?
姚兴心力交瘁,内忧外患。又有个问题,儿子们之间闹分裂,姚弼被偏袒太多,朝中几乎内战。416年,姚兴撒手人寰,第二年后秦就让刘裕收了个干净。发展到这一步,真说后秦和北魏比,谁更强也难有定论。毕竟,柴壁之战让后秦元气大伤,姚兴失去了一切主动权。
其实下一步怎样才算对?如果柴壁之战没输,后秦得以缓冲,内部消化,各路割据势力安安稳稳,赫连勃勃至多是个外部威胁。河西、凉州本不会那么快丢,南乡十二郡也不至于被东晋抢回去。
但矛盾的是,后秦有姚兴这种敢赌但不足以善后的领导者,仅靠一时强势维持现状,终究也不是长久之计。有人说,这不是他个人选择,是形势逼的,其实更多是机会抛弃了他。
到了最后,谁也不再去计较北方局势如何演变,三家鼎立的游戏自然瓦解,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柴壁之战的失败,是后秦历史上的关键节点,也是“让位”的转折。姚兴如果没有那次冒险,是不是另一种结局?没人敢保证。发展、变量、人的选择,历史就像这样,突然拐弯,不给人商量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