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NBA最糟糕的四份合同,76人独占两份

发布时间:2025-09-05 05:47  浏览量:1

【引言】

2.12亿美元、1.97亿美元、1.6亿美元……这些数字看上去是不是让人咋舌?可你知道吗,投入这些天文数字的球队,非但没买来荣光和胜利,反倒多了几分悔意和叹息。进入NBA 2025-26赛季之际,一些天价合同的球星却成了各自球队的“燃财大坑”。比如常有人盘点年薪高的富翁,可如果这些富翁不仅不赚钱,还净让团队赔钱,你说气不气人?今天就带大家盘点一下,这些联盟中最糟糕的“大合同”,看看这些人到底是怎样一步步从宠儿沦为烫手的山芋。

【第一高潮】

先说保罗·乔治,这个名字提起来,资深球迷可能还能回忆当年他在步行者时期对阵勒布朗的高光时刻。但谁能想到,如今的他已经让76人管理层恨得牙痒痒了。4年2.12亿美元的大合同,换来的是什么?过去的赛季,他只打了41场比赛,场均得分缩水到16.2分,命中率堪堪43%。最要命的是,76人本期待他和马克西、恩比德组成“三巨头”,谁知道竟然连附加赛都没混进去!这故事听上去是不是莫名熟悉?就像你花高价买了一辆豪车,还天天趴窝修理,油费又高,最后想着能卖也没人接盘——保罗乔治的处境简直和这种豪车一样尴尬。现在的76人别说指望交易回血了,甩出去还得倒贴选秀权,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发展过程】

当然,不止保罗乔治,谈到糟糕合同,锡安·威廉森的名字也绕不过去。当初鹈鹕倾尽全力5年1.97亿美元签下他,可一个健康的锡安比摸到彩票头奖还罕见。打个比方,锡安这些年的出勤率就跟一辆装了隐形轮胎的小车,一看性能炸裂,但真的用起来,方向盘还没握好人就不见了。他自2019年以状元身份加盟到现在一共才打了214场比赛,堪称NBA“打工偶像”。大合同、低出勤率,“玻璃人”的头衔是跑不了了。

鹈鹕本指望他能带队重建,可现实情况是,过去三个赛季他总共也才上了129场。球队想交易换点未来资产?对不起啊,别的球队看到锡安的简历,转身就溜,没人敢冒险。原因很简单,锡安就像半成品大菜,材料看着超新鲜,可厨师说不好什么时候能上桌,甚至要不要上桌都难说。真把这位天赋满分的少年留到合同结束,恐怕鹈鹕的算盘就跟烟花一样——全炸了。

【第一低潮】

看了以上两位老大哥的故事,你可能会以为鹈鹕和76人是最惨的,其实还有开拓者,这家伙更是被自己坑了个彻底。他们在2023年豪掷5年1.6亿美元续约杰拉米·格兰特,原以为能靠这位全能前锋在进攻和防守两边起到核心作用。结果呢?才过不久,利拉德就跟球队拜拜了,留下了格兰特独自绞尽脑汁。2024-25赛季,他场均不过14.4分,数据下滑得让人心疼。更尴尬的是,他的防守效率也急剧下降,对球队的整体帮助有限。

你能想象吗?这份大合同在重建的开拓者眼里,比垃圾桶里的烂果皮还难处理。管理层只能安慰自己:没关系,利拉德说不定会回来“激活”格兰特。可说句实话,就算利拉德回来了,这位已经31岁的锋线球员,还有多少巅峰能力?也许反过来这1.6亿合同只会更显笨重罢了。

【第二高潮】

上面说的这些已经够糟糕了吧?但如果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那你可低估了NBA“烧钱”的艺术。这不,恩比德的4年2.13亿美元,又给我们上了一课。先不说当年的MVP和得分王头衔,让众人怎么看好他,只谈谈最近2024-25赛季的糟心表现吧。朋友们,他一共就打了19场比赛,然后就因伤赛季报销。而更基本的问题是,恩比德已经年满30了,对于一个以中锋为核心打法的球员来说,这不是值得期待的黄金年龄,而是满满的健康隐患。

恩比德的情况看似“按下暂停”,但谁都知道,这不到一半完成的约定,还是让费城高层彻夜难眠。想送走他?几乎没有球队愿意接这个“定时炸弹”,总不能指望奥斯卡影帝级别的“医疗退役”手段减轻奢侈税吧?

【第二低潮】

你以为故事的“黑暗面”到此为止了吗?这些合同不仅影响球队薪资空间,更堵死了未来的灵活操作权。一个困境接着一个,哪怕球队希望通过选秀重新押宝,也会因这些大合同的存在失去资源倾斜。那么说到底,问题出现的根源又在哪里?

是球员拿完合同后不自律,迅速“躺平”吃老本吗?不尽然。锡安就是个代表,他可能缺乏职业精神,却始终受限于身体天赋的负担;或者是球队管理层“赌博心态”太重,签约前只看过去光环,忽视当前和未来风险?的确如此,比如恩比德,他的职业伤病史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可费城是抱着什么心态花出那么一大笔钱呢?

不同合同背后有不同的争议,而围绕这些球员的讨论也暗流涌动。球迷的声音对立分明:有人认为是球星们没职业操守,也有人觉得锅该管理层背,毕竟高管真金白银砸出去之前没人拦着。

【写在最后】

总结一圈下来,绕不开一个残忍的现实:NBA市场实则是一个更大的“赌场”。从保罗乔治到锡安、格兰特再到恩比德,各球队不是没看到风险,往往靠着“也许会好转”的乐观假设签下巨款大合同。可惜现实往往比假设更冰冷,尤其是当赛季成绩、伤病问题和合同额度成为了“完美难题”时,球队的这份豪赌心态也只能换来事后的悔不当初。

或许我们也无需感慨这些失意的球星,毕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工作能力”这种不可控因素影响时,一份大合同反倒是职业生涯保险的见证。而最该反思的,或许是NBA这个逐渐只有明星光环支撑的巨大商业体系,当高薪合同成为球队奢侈税雪上加霜的来源时,这样的运作模式还能坚持多久?

【小编想问】

能拿下顶薪合同,本是职业生涯的至高荣耀,可为什么有些球星和球队却总陷在天价合同的泥潭里越挣扎越深?是球星该被指责“食之无用”,还是更应该指向那些赌徒心态的老板们?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