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间有这个特点,那么恭喜了!你们的感情会越来越稳固
发布时间:2025-09-06 21:31 浏览量:2
转自:科普中国
对于爱情,你是不是也会抱有这样的期待:
“无论我表现得多差,Ta 都会永远爱着我。”
“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
“如果 Ta 真的爱我,就应该包容我的所有缺点和脾气。”
……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都在渴望这种无条件的爱,希望对方能够无条件地理解和接纳自己,这样的爱听起来就很浪漫,也让人很有安全感。
但是,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无条件的爱真的存在吗?难道爱一旦有了条件,就不算是爱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心理学中的“无条件的爱”与“有条件的爱”究竟是什么。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渴望无条件的爱并不健康
虽然大家都在说“无条件的爱”,但是在心理学中,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术语,比较接近的概念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指的是一个人不考虑自己的内心标准,也不管对方的行为表现怎么样,依然表现出一种关心、接纳和珍视对方的态度。
罗杰斯认为,希望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需求,有利于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和自我价值感。不过,这种无条件的爱通常指的是亲子之爱,比如摸着孩子的头说“没关系”,将孩子拥入怀中,让 Ta 感到安全等。有研究发现,因为儿童时期是塑造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时期,父母提供的无条件的爱能够让我们形成一种“我本身就值得被爱”的观念,并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模式,这样我们才更有可能在未来建立一段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1]
反之,如果从小就很少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就会形成一种“只有我做得足够好才会被爱,如果我做得不好就会被抛弃”观念,这会让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比较缺乏安全感,总会担心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也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所以希望通过伴侣无条件的爱来安抚自己的不安全感,并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如果过度追求无条件的爱,多数最后都会落入失望的结局,因为这并非是只靠伴侣就能够给予的,而是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一种表现,源自于我们在童年时期缺乏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才能长久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爱是有条件的”这个说法好像显得很功利,让爱变得不纯粹了。其实,从心理学来说,这种“功利性”在亲密关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而会让关系变得更真实、更健康。
在人际关系研究领域有一个非常广泛使用的理论,叫做相互依赖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其核心观点是认为每个人都在寻求以最小代价(Costs)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Rewards)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相互的,伴侣双方都需要得到应有的满足,否则亲密关系就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2]
但是,这里所说的奖赏并非只有物质,而是泛指亲密关系中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任何事物,例如生活照料、陪伴、身体亲密、情感支持和欣赏等。反之,代价则是那些可能会令人不悦的事物,例如更多的金钱支出、吵架、独立空间减少、情感忽视和不安全感等。
而亲密关系是否能长久和幸福,就取决于奖赏是否大于代价,以及双方在主观上是否认为“这是值得的”。有一项涵盖近 4 万名参与者的研究证明,那些为对方提供的奖赏大于代价的伴侣,更有可能成就一段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3]
另一项实证研究调查 64 对夫妻在一年半时间内的互动情况后发现,伴侣单方面的牺牲只会降低婚姻满意度,只有双方都表现出对关系的长期投入意愿,并在互动中保持公平和互惠时,婚姻才会更加令人满意。[4]
也就是说,亲密关系本质上就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既要有付出,也要有足够的回报。
所以,有条件的爱并不能简单地视为功利和要求,它其实更多的是对亲密关系的一种保护,反而能让关系更加健康和长久。因为这让双方都明确地知道,亲密关系的基础是相互流动和共同投入,而自己和对方的付出都是有价值的,没有人应该单方面无条件地付出和牺牲。
如何学会接受有条件的爱?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在听到“爱是有条件的”时,还是会感到不太舒服。这其实很正常,从追求无条件的爱到接受爱是有条件的,这其中的信念转变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
对此,我们可以试试以下这几种方法,帮助自己坦然地接受爱的条件性。
1
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虽然渴求无条件的爱并不现实,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无条件地爱自己,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无条件的自我接纳(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指的是无论你是否表现良好,或者是否得到他人的认可,你都能接纳自己。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接纳水平高的人,更能维持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5]
这是因为对自己无条件的爱能够提升自我价值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完全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之上,也不会因为自己某些方面的缺点而全盘否定,这样我们自然也就不再会向外渴求无条件的爱。
在日常生活以及关系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允许情绪存在:不要压抑和批评自己的消极情绪,而是承认它们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告诉自己“我可以感到难过,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够好”。
练习积极自我对话:当自己犯错时,不要过度苛责自己,而是将其换成“我这次没有做好,但这不能全盘否定我自己,下次我可以做得更好”、“我确实有缺点,但我不会因此被抛弃,我也有很多优点”。
敢于表达需求:在关系中重视自己的需求,并敢于向伴侣直接表达出来,例如直接说“我希望你多陪我一会儿”,而不是生闷气或责备对方“你怎么都不陪我”。
培养自爱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动安排一些让自己感到舒缓的活动,比如为自己做一顿健康美味的饭菜、做一段冥想、舒舒服服地泡个澡等。
2
对“条件”进行认知重构
很多人感到很难接受“爱是有条件的”,是因为他们将其狭窄地理解为苛刻的要求,或者害怕自己达不到对方的要求而不被爱等非合理信念。而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指的是一种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方式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能够让我们以更加全面和理性的视角来看待爱的条件性。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认知上的改变:
觉察背后的信念:当我们对“爱是有条件的”感到不舒服时,首先需要觉察到这反映了自己怎样的一种信念,例如询问自己“这时候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念头或画面是什么”。
检查信念的真实性: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信念是我们头脑中建构起来的认知,而不一定是事实本身。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区分信念与事实,例如询问自己“从 0%-100%来评价,这个想法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事实”,从而认识到这种信念的不合理之处。
找到更积极的角度:改变不合理认知的最后一步,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信念,也就是再评价(Reappraisal),例如原有的信念是“如果我达不到 Ta 的要求,我就会被抛弃”,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内省或与伴侣沟通,寻找新的解释,比如“一个人必须要足够好才会被爱吗”“会不会是因为我价值感太低才会这么觉得,其实对方没有那么在意”“现在达不到,不意味着以后也达不到”等。
3
调整对伴侣的理想化期待
很多人渴望无条件的爱,是希望有人能够永远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包容自己所有的缺点。这其实是一种对伴侣的理想化期待,忽略了对方也是一个有需求而且不完美的人。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伴侣理想化幻想的破灭往往是导致关系满意度下降的重要原因。[6]
而要改变这种理想化的期待,首先是觉察自己有哪些期待和需求是希望对方能够满足的,然后与伴侣积极沟通彼此的这些期待和需求,哪些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并在如何彼此满足上达成一致。此外,我们也应该避免将所有的需求都压在伴侣一个人身上,其他社会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比如有经验的朋友或家人等。
参考文献
[1] Haines, J. E., & Schutte, N. S. (2023). Parental conditional regard: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5(2), 195-223.
[2] Rusbult, C. E., & Van Lange, P. A. (2003). Interdependenc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4(1), 351-375.
[3] Le, B., Dove, N. L., Agnew, C. R., Korn, M. S., & Mutso, A. A. (2010). Predicting nonmarital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3), 377-390.
[4] Van Lange, P. A., Rusbult, C. E., Drigotas, S. M., Arriaga, X. B., Witcher, B. S., & Cox, C. L. (1997).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6), 1373.
[5] Broder, M. S. (2013). Self-acceptance and successful relationships. In The strength of self-acceptance: Theo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pp. 215-227). New York, NY: Springer New York.
[6] Overall, N. C., Fletcher, G. J., & Simpson, J. A. (2006). Regulation process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ideal standar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4), 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