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之《执子之手,对抗孤独:从哲学心理学视角解读婚姻本质》

发布时间:2025-09-06 22:15  浏览量:1

《执子之手,对抗孤独:从哲学心理学视角解读婚姻的本质》

人为什么要结婚?

是为了一起搭伙吃饭?

是为了一起还房贷?

还是为了生个孩子,然后给孩子当牛做马?

当代中国知名心理学家丁俊贵曾言:“人生来孤独,却又渴望拥有长久的陪伴。因为单枪匹马走江湖未免太过孤独,两个人携手并进会更有底气。因为生病时有个人能端茶送水,大雨倾盆时有个人能冒雨来接,委屈受挫时有个人借个肩膀,万家灯火中有个人能等你回家。其实最好的婚姻,不是你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而是我们一起努力,你非常好,而我也不差,我能理解你的辛苦,你也能懂我的不容易。”

这段阐述中,他避开了关于婚姻的物质与功利性解读,直指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人生来孤独,却又渴望拥有长久的陪伴。” 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婚姻这一古老制度的深层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纸契约或一种社会安排,更是个体应对存在性孤独、寻求心灵共鸣并在相互扶持中实现生命超越的深刻旅程。

一、存在的回声:孤独作为人类的根本境遇

丁俊贵所言“人生来孤独”,并非指日常生活中的寂寞感,而是触及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这种孤独是本体论上的,是每个意识个体被抛入世界后无法彻底消弭的隔绝感。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将个体存在的孤独感视为一种“致死的疾病”,人作为有限的存在,独自面对生命的抉择、责任以及最终的死亡。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用“被抛状态”来描述人的存在:我们无缘无故地被抛入这个世界,必须独自构建生命的意义。在这种宏大的宇宙背景下,个体显得渺小而孤独。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同样强调,孤独感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思想和感受时,也就同时意识到了与他人之间不可逾越的心理鸿沟。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指出,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个体仍然保有一个无法完全被他人触及的“内在城堡”。

正是这种根植于存在深处的孤独感,催生了人类“渴望拥有长久陪伴”的强烈动力。婚姻,在这种视角下,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对自身孤独境遇的一种勇敢回应,是两个独立个体试图通过缔结深刻联结来共同面对存在性挑战的尝试。

二、镜中之我:婚姻作为自我实现的镜像

丁俊贵先生描绘的理想婚姻图景——“你非常好,而我也不差,我能理解你的辛苦,你也能懂我的不容易”——体现了婚姻关系中的平等与相互镜映。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镜像理论。

最早,哲学家拉康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认知始于通过他者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在婚姻这面最亲密的“镜子”中,我们看到了最真实、最赤裸的自我映像。伴侣不仅反射我们的优点,更不可避免地映照出我们的脆弱、缺陷和盲点。这个过程可能伴随着不适,但正是这种真实的反馈,为个人的成长与完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契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一段好的关系应该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成为个体实现“成为自己”的助力。在健康的婚姻中,伴侣相互提供这种积极关注,同时又保持对彼此真实性的尊重。这不是一味地盲目赞美,而是“理解你的辛苦”般的深刻共情,是“懂得我的不容易”般的真诚看见。在这种镜映与支持下,双方都能更勇敢地探索自我潜能,成为更完整的人。

因此,婚姻远非简单的搭伙过日子,它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塑造的过程。通过伴侣的眼睛,我们确认自身价值;通过理解伴侣的辛苦,我们拓展了自己的情感维度;通过被对方理解,我们的存在得到了深刻的验证。这种相互镜映与成就,是婚姻关系中最珍贵的心理价值之一。

三、依恋与共生:陪伴的神经心理学基础

人对长久陪伴的渴望,不仅源于哲学层面的思考,也有其坚实的神经心理学基础。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为我们理解婚姻中的陪伴需求提供了科学框架。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与特定他人形成强烈情感纽带的倾向,这种纽带能提供安全感,成为个体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在成人婚姻关系中,伴侣之间会形成一种类似亲子间的依恋联结。当丁俊贵先生提到“生病时有个人能端茶送水”、“大雨倾盆时有个人能冒雨来接”、“委屈受挫时有个人借个肩膀”时,他描述的正是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港湾”功能:在脆弱、疲惫或面临威胁时,伴侣的存在本身就能提供巨大的心理慰藉和压力缓冲。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长期的、高质量的伴侣陪伴能够影响大脑的化学反应。例如,拥抱、牵手等亲密接触会促进催产素的分泌,这种“拥抱激素”能减轻焦虑、增加信任感。同时,稳定的伴侣关系有助于调节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从而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万家灯火中有个人能等你回家”,这平凡的场景激活的是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家的灯光和等待的人成为了条件性的安全信号,预示着归属、接纳和放松。这种日常的、可预期的陪伴,在神经层面构筑了一种稳定的安全感,有效抵御了现代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漂泊感。

四、携手并进:婚姻作为共同实践的哲学

丁俊贵先生强调“两个人携手并进会更有底气”,这指向了婚姻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婚姻作为一种共同实践,是两个人共同面对世界、创造意义的合作工程。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探讨了友谊的最高形式——基于共同善的“完美友谊”。夫妻关系在最高层次上可以视为这种友谊的体现:双方不仅为了互相 advantage( utility 有用)或 pleasure(快乐),更是为了共同追求一种良善的生活(shared pursuit of the good)。他们因为欣赏对方的内在品质而结合,并愿意携手成长,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其著作《我与你》中区分了“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在“我-它”关系中,他人被工具化,被视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对象。而“我-你”关系则是一种全身心的、真诚的相遇,其中每个个体都作为完整的人被看见和尊重。丁俊贵所批判的“你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模式,恰恰容易陷入“我-它”关系的陷阱,将伴侣物化为提供经济支持或观赏价值的“它”。而理想的婚姻应该是“我-你”关系的典范:我们是两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你非常好,而我也不差”),但选择走向对方,与对方建立真实的联结,共同创造一种“我们”的世界。

在这个“我们”的空间里,双方既保有自身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又通过共享的经验、共同的目标和相互的承诺,获得了一种单枪匹马所无法企及的力量和“底气”。婚姻由此成为一项共同的人生实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相互扶持(端茶送水、冒雨来接)、情感上的相互滋养(借个肩膀、理解辛苦)和价值上的相互认同,夫妻二人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生命叙事,抵抗着存在的虚无与孤独。

丁俊贵先生对婚姻的解读,剥离了诸多外在的社会附加条件,回归到了其最本质的心理与哲学内核。婚姻,从这一视角看,是人类面对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作出的一种最深刻、最勇敢的回应。它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完美的另一半来补全自己,而是两个完整的个体,基于深刻的理解、尊重与爱,自愿结成同盟,共同面对生命的无常与挑战。

它遵循着依恋的古老法则,为我们提供安全感与归属感;它如同一面真实的镜子,促使我们不断成长与完善;它更是一项崇高的共同实践,让我们在“我”与“你”的真诚相遇中,构建起一个温暖的“我们”,从而获得行走世间的更大底气。

正如《诗经》所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古老的诗句跨越千年,传递的正是同样深刻的智慧:婚姻的终极答案,或许就蕴藏在这份携手并肩、共同面对生命洪流的勇气与承诺之中,在于明知孤独是生命的底色,却依然选择用爱与陪伴在其中描绘出温暖而明亮的图案。

丁中力

202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