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光啪啪抽谁脸?从李鸿章苏州杀降看中国人的契约精神演变与重建
发布时间:2025-09-07 05:41 浏览量:1
1863年阴冷的冬天,苏州的城墙外,湘军大军层层包围,李鸿章指挥若定。城内,气氛沉闷,太平军主将谭绍光皱着眉,坐在烛光下反复看着一份不知写了多少遍的机宜文案,其他副将们交换着眼色。他们之间不再信任,谁都明白:局势已无力回天。以往的豪情壮志此刻都成了一纸空谈,剩下的,只有惶惑。
时局逼人。副将郜永宽连夜与其他七人密会,神色凝重。外头风呼啸一阵阵,墙角的灰尘都卷成了线。生死关头,人心不稳。不知何时起,他们彼此开始提防,走在府中都得带把短刀。有夜里,谁房门响一下,便整夜不敢合眼!
投降成了桌面下唯一的话题。有副将建议派人试探清军诚意,却无人自告奋勇。于是,几人私下找过清军幕僚,见面时李鸿章态度冷漠,只说了几句敷衍的话,就借故离开。郜永宽私下揣摩,到底清军信不信他们?
这个时节,信任比苏州的米价还稀罕。李鸿章凝着眉,他始终记得太平军假降后打伤自家弟弟一事。夜里,他会盯着油灯发楞,偶尔狐疑,让随从把守夜的兵换了又换。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谁也分不清。
几天后,阳澄湖水冷,湖面上那条小船里,八位副将和一个名叫戈登的洋人同坐。小船随波晃晃,戈登嘴角带笑,郜永宽拉着他胳膊求保命。“这事成了,我担保你们性命、功名不费!”戈登拍着胸脯,口气像喝醉了。郜永宽瞄一眼水里厢,心底咯噔。他不相信同胞,却还是觉得洋人更可信,长年打仗见惯了。“中国人说话你敢信?”旁边有人插嘴,“他们嘴里跑马,许你天花乱坠,说翻脸就翻脸。”大家一哄而上,谁都没多大信心。可是这戈登,虽不是自家人,经他保证倒觉得稳妥。
有这样的保票,郜永宽算是放了心。他说干就干,转身安排暗杀谭绍光。当天中午,八王齐聚,有人突然从桌下掏出刀,谭绍光猝不及防,瞬间身首分离。谭绍光最后露出的神情,半是愤怒,半是茫然。空气里弥漫着血腥,每个人都不敢多看,只想赶紧解决麻烦。
谭绍光的人头第二天就被送到了湘军大营。城门被八人打开,清军顺利入城。苏州失守这天,空气压抑得能割开一样。谁都以为可以得到安稳,到头来却各自惶恐。八王本来设想过后可以穿紫袍、戴花翎、享美酒,却根本不知道终局已改写。
入夜,李鸿章设宴。八王赴宴时,身后随从们神情僵硬,有人咕哝着脏话,说罢忍不住打个寒战。席间李鸿章口称嘉奖,脸上只见虚情假意。忽而他起身离席,刀斧手端着刀迎面扑来。喊杀声盖过了所有人的叫喊,八王尸体横在席间。事发后,剩下的太平军降卒,也几乎被屠杀殆尽。史料记载,两万死者,数字背后是血肉模糊的面孔,没人关心他们名字。电影《投名状》后来搬演此事,不过银幕上的恨意,大概不及当时人心底的愤怒。
此时戈登就像个突然被戏弄的小孩,怒火冲天。他冲向李鸿章帅营,扬言这些投降的人本该得以活命。有人看到他携带长枪,想和李鸿章“掰扯一二”,但李鸿章早知有变,干脆见都不见,躲进后堂。戈登看不到人,只能气呼呼踩了几脚地。
有人质问戈登,你这般动怒,真是为义愤填膺吗?他也未必全是出于公义。一来这“常胜军”原本想攻下一城,分点战利品,捞点名声。李鸿章抢先搞了招降杀戮,等于把风头和利益都抢了去,戈登手下的洋流氓们本指望借着打仗发财——这下哪有机会了?有人还悄悄想趁乱捞油水,如今只落了个空。
当局者迷。戈登在苏州杀降事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理清廷官方,后来清政府只好通过赫德送钱七万两银子平息风波。这笔钱有一万还直接进了戈登私人账户。许多档案材料对此都有记载,这也实在不算光彩。一位西方雇佣军队长,既要讲契约精神,也得顾自家小队的钱袋子。道义与利益,究竟哪个更重,有时候都不真清楚。
最有意思的细节是这——郜永宽他们决定投降时,要戈登作“见证”和担保,根本不信中方。按理说,两国交战,内外有别。但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打满小算盘:能保命才是本事!信谁?按八人说法,洋人靠谱、讲究契约,中国人只会翻旧账。契约精神的分数,他们自己的结论是九比三。这话不知漏掉了什么?明明郜永宽自个儿也干了背主的“投名状”,凭什么说自家人不可信呢?逻辑有点难说得清。
再往前闲拉家常一点,说中国本无信用传统,未免武断。春秋时节,贵族领军作战,讲究规则,有契约底线。那年宋襄公不肯半渡击敌、宁吃败仗也不破规矩,后来为人嘲笑,但他自己是否也觉得别扭呢?九成半校史都说那是“旧贵族最后的倔强”,可贵不贵清楚,反正后人才觉得“蠢”。
打仗的时候,有的国家马车坏了,两边停下来等着修,要不还得帮把手。对手修完了再继续干仗,有没有浪漫色彩,说不准。可是一旦到战国,这套玩法立马下线。利益为先谁都会,谁还傻到认契约?张仪骗了楚怀王,只答应六里地,结果整个战局都乱了套。楚怀王出师未捷身先死,还被人笑成“冤大头”,信任一下少了很多。
其实就算明白了对方会玩无赖,还是有人拎不清。楚怀王又被秦国邀去开会——内心肯定抗拒又忍不住“侥幸”,结果被扣在咸阳。有人说这分明只是“权谋”,但又有几个人甘心当棋子?
晚近八国联军有檄文,他们居然因为谈判代表被杀,发动侵略,一点没商量。记者写到咸丰扣押外使,党报批得狠。谈判桌上杀来使,这种行为比破坏规矩还要荒谬。满城绅士后来追忆此事,说“这回咱倒霉有余,闹大了也是活该”。可是某种意义上说,这和战国之时至少还有点共通不是?人心思变,总归有它的因由。
列强进来后一通洗牌,合同契约成了进出口的“通用币”。经济社会换了条新脉络。现代合同争端一个接着一个,法院、仲裁委员会忙得马不停蹄,还是有人一拍脑门签字拍胸脯,背后翻脸说赖就赖。这事在网络上都能找到最新例子,有企业老总因毁约被罚数百万;有跨国公司招聘中国员工,合同内容翻来覆去验证。细心归纳比例,2023年中国国际商事仲裁案件数量全球第三,说明契约精神真的没那么稀缺,也有向前走的势头。
可现在你要说中国人的契约精神完全建立了,那也未免乐观。总有人吃一堑不长一智,总有人死守合同条款以致赔光身家,也总有人觉得只要落袋为安就能一走了之。于是乎,规矩、运气,还有胆量变成博弈新筹码。谁能占好坑谁就是赢家,真有法律,真有契约,谁相信谁?这疑问倒是没那么容易回答。生活经验和理论好像总有驳杂,很难有一个口径。
有人见惯了剧烈变化,说“规矩洗洗就干净”,还有人嘲笑他们天真。可是若不努力去相信契约、规则,总归难以形成新的秩序。苏州那把刀挥下去的一刻,一桌英雄将自己的信任搞丢了,以后天下还有没有“好算账”的买卖?
时间换了主人,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契约”这两个字又回来了。破碎之后,该不该修复,不修也能活着,但比之前难受多了。其实,大概没人真正乐观,大家都在夹缝间找机会,有人冒险,有人龟缩,也有人被骗。谁做好准备,谁能等到转机?可能谁都不能。想来想去其实人生一直也这样。
就说到这。苏州的杀降风波,八王图富贵却赔了命,李鸿章赢了城却落下骂名,戈登捞到钱但气未平,合同和信任像纸糊的一样,碰上点雨水就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