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大学“本科 ”竟有三十种意思
发布时间:2025-09-07 20:15 浏览量:3
大家对于上大学、读本科已司空见惯,究竟“本科 ”是什么意思呢?
一、现在的本科基本意思
1、大学本科阶段
本科教育是指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阶段 ,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阶段,是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继续深造打基础的阶段。
高中或同学历毕业生可报考普通本科,也可先读专科,再专升本。
2、本科学历
本科学历主要分为普通全日制本科、成人本科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种。
3、本科学制
本科学制分为:四年制(一般类),五年制(医学类,建筑学)。
4、学士学位
完成本科教育后,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5、构成了大学生的核心群体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不同层次。在各类学生中,本科生构成了大学生的核心群体,他们往往被视为大学生的代表。
只有本科生才配得上“大学生”的称号的认识是错误的,但它确实突显了大学本科的地位。
6、本科批次
根据高考要求的录取批次的不同,本科划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一本)、本科二批(二本)和本科三批(三本),部分省市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并统一录取,不再划分录取批次。这些录取批次同属本科学历层次。
7、公办本科和民办本科
在办学性质(体制)方面分为公办本科和民办本科 。
8、本科办学等级
本科办学等级有部属、省属、市属 。
9、本科学费不同
由办学体制决定的本科学费高低不同,民办、中外合办本科收费高于公办本科。
专业不同收费不同,农林水、师范等本科收费较低,艺术类本科收费较高。
10、本科大类招生
高校本科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以后再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本科专业。
二、 文字意义
“本科”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本科”概念带有典型的汉语言特点。
1、“本”字在汉语中有“基础、根基、中心、主要、根本的的意思 ,修饰“科”。
2、“科” 本义是品类、等级、部分,在此表示科举、学科。
三、“本科”一词源于英文“Undergraduate”
1、指普通本科层次的在校生、毕业生,意为尚未获得学士学位或类似学位的大学生。
2、《教育学名词》中也将其译为“大学本科生”。
四、源自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1、”本科”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指进士科,例如《宋史·选举志一》中记载: “......赐本科出身。”
2、“本科”指本年或本届科举考试 。
3、指本部门或机构
例:《明史·职官志三》 :“兵科,凡武臣贴黄诰敕,本科一人监视。”
4、 指犹今科
即当前的科举批次,例:"倘有因丁忧或别项事故,而不能于本科殿试者”。
5、举人等对应本科
古今学历对照中,举人、解元、进士、探花对应本科。
五、类似“本科”教育概念
清朝的头等学堂、上院、 正斋、 正馆、 专斋, 均为类“本科”概念。
六、从日本引进
“本科”作为近代意义的教育概念,是从1898年考察报告及翻译日本学校制度时开始引进的。
七、“本科”与预科、别科、专修科等相对而言
“本科”是与预科、别科、专修科等相对而言,指高等学校中的正科,学校的主体部分,是体现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
八、首次使用“本科”,“预科—本科”形成定名和定制
1904年1月“癸卯学制”首次使用“本科”概念,“预科—本科”形成定名和定制。
1905年学部成立,进一步强化“预科—本科”制度。
九、首次将大学本科毕业生与学士学位挂钩
1912年的《大学令》规定:本科学生修业期满,试验合格,授以毕业证书,得称学士。这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将大学本科毕业与学士学位挂钩。
十、“本科” 隐匿失声10余年
1922年“壬戌学制”规定大学及专门学校均不设预科 , 强化中学,废止预科 ,“本科”作为与预科相对的概念也隐匿失声。
十一、“本科”重出江湖
1934年5月 “本科”概念重新出现在国家教育制度中,用来泛指四年制大学教育。
十二、专科—本科—研究生三层级
1934年后构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清晰的高等教育层级。
“本科”在三个层级中处于中坚、主体和核心地位,上升为高等教育之本,符合汉语“本”的当然字义。
十三、学士、硕士、博士三学位
1935年4月,《学位授予法》提出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本科毕业生,可授予学士学位。
十四、大学、专门学院实施本科教育
1951年10月1日 公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将高等学校分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前两者实施本科教育,后者实施专科教育。
十五、本科院校、专业的调整
1952年、1953年学苏联,进行大学、院系、专业大调整,拆分了许多本科大学,组建了大量本科学院,强化了工业本科。
这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别的转折点。
十六、“大跃进”时期本科院校、专业盲目扩张
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对高等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本科高校数量迅速增加,本科招生规模急剧扩大 。
十七、"文革"时期本科院校、专业造破坏
"文革"时期我国高校及本科遭受到了破坏性的撤销、搬迁和合并,整体规模急剧萎缩,本科不考试招生、停止招生
,在校生停课串联游行。
另一方面, "五七大学"等非正规的高校多而乱,这种高校也谈不上本科 。
十八、高考制度的恢复使本科获得新生
1977 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里程碑。
择优录取的方式使本科院校、专业获得了新生。
十九、原有本科扩招, 新的本科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后, 原有本科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地方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兴起,本科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十、本科教育为主
1986年7月提出:大部分高等学校,要以本科教育为主, 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十一、拓展本科的形式
80年代逐步拓展了本科教育的形式,出现了自学考试本科、夜大学本科、函授本科、开放大学本科、网络教育本科。
二十二、《高等教育法》对“本科”作了多项规定
1998年8月,《高等教育法》颁布,对“本科”作了多项规定, 首次对“以本为本”作了法律表述。
二十三、本科扩招
1999年大学本科开始扩大招生,本科连续跨越大众化和普及化两道标志性门槛。
二十四、中专、大专升格为本科院校
1999年后,大量中专和大专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升格为本科院校。
二十五、专升本
1999年出台了专科升本科政策。
二十六、“211 工程”“985 工程”
我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实施了“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本科大学和本科专业。
二十七、“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强化了本科大学和本科专业。
二十八、中外合作本科
高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开办本科大学、项目 、专业。
二十九、留学本科
外国人到中国读本科,国内学生到国外读本科,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三十、未来本科
1、学生可被多个本科大学录取,扩大考生择校权。
2、转专业易如反掌,使专业高度匹配兴趣、禀赋。
3、减少必修课,课程浓缩、凝练、有深度。
4、本科人才既“通” 更“专”(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思维和专业技能)。
5、人人可以读本科。
6、本科的形式、内容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将会百花齐放, 万马奔腾。
一民看社会 2025.09.07
- 上一篇: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喜人
- 下一篇:人生建议:多靠近旺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