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遭遇寒冬?1200万逝者背后年轻人拒绝天价墓穴
发布时间:2025-09-08 07:37 浏览量:1
殡葬业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死亡人口增加,行业业绩却集体"入冬"。年轻人拒绝天价墓地,62%的90后00后治丧费控制在1.5万内,更愿将钱花在生前陪伴。生态安葬占比达11.4%,VR追思、元宇宙陵园等新方式兴起,殡葬从"死亡生意"转向"生命驿站"。
行业龙头福寿园2025年上半年亏损2.61亿元,经营性墓穴收入暴跌51%,平均单价从12万腰斩至6.34万——这不是因为死亡人口减少了,而是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彻底变了。
2025年我国死亡人口预计突破1200万,比2017年多了近200万。但与传统认知相反,殡葬行业并未随之繁荣。
全国传统殡葬业务增速从15%暴跌至8%,多地殡仪馆传统套餐订单量下降两成。这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年轻人正在用钱包投票,拒绝为传统殡葬的高价套餐买单。
2025年我国死亡人口预计突破1200万,比2017年多了近200万——照理说,殡葬业该跟着“火”起来才对。 可谁能想到,行业龙头福寿园刚发布的2025年中期财报,却让整个行业倒吸一口凉气。 经营性墓穴收入直接暴跌51%,平均单价从12
01 行业寒冬,死亡人口增加却业绩下滑
殡葬业曾经被视为“永远的刚需”,但最新数据打破了这一神话。2025年上半年,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福寿园作为“殡葬第一股”,其业绩表现尤为引人关注。该公司经营性墓穴销量减少近四分之一,价格更是直接腰斩。
这种下滑并非个例。2024年,福寿园净利润同比腰斩52%,墓穴销售数量大幅下降。其他企业如福成股份、安贤园中国也未能幸免,业绩集体“入冬”。
令人困惑的是,这种下滑发生在死亡人口持续增加的背景下。2025年死亡人口突破1200万的数字,比2017年增长了21.6%。
殡葬业寒冬要来了?不是死亡少了,而是年轻人不想这样花钱了
02 价格高企,天价墓地劝退年轻人
年轻人拒绝传统殡葬的首要原因是成本过高。这些年资本盯着殡葬业炒,北京、上海有些公墓的单价比当地房价还高。
一线城市墓地均价突破10万/㎡,上海某陵园0.6㎡墓穴标价45.78万,单价碾压顶级豪宅。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墓地还不是永久产权,大多只有50年使用权,到期不续费,骨灰可能就被处理。
每年还要交纳管理费,一般得一次性缴20年,相当于“死后还得交物业费”。年轻人本来就背着房贷车贷,无力承担这些额外费用。
这种压力导致了一些极端情况:有人为省钱买三四线“骨灰房”,甚至将亲人骨灰埋进野山。天津静海甚至有个小区,16栋楼存了10万多个骨灰盒。
03 观念转变,从“厚葬薄养”到“厚养薄葬”
最让年轻人反感的,还是“厚葬薄养”的形式主义。不少人对活着的老人不管不顾,老人一去世,却立马摆起大排场。
年轻人看得通透:生前多陪老人吃顿饭,比死后烧纸别墅有用多了。这种装给别人看的钱,他们不想花。
调查显示,62%的90后、00后会把治丧费用控制在1.5万元以内,比他们父辈少花40%。年轻人在养老上的支出,比传统殡葬支出多了近三倍。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生前一碗粥,胜过死后万堆纸”。年轻人更倾向于将钱花在长辈生前的陪伴上,而非死后的虚礼。
04 生态安葬,绿色殡葬成为新选择
生态安葬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2024年全国生态安葬占比已经到11.4%,比前一年涨了5.87个百分点。
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接受度逐年提升。仅上海就累计撒海8万具骨灰,天津更将海葬补贴提升至2000元/人。
政策层面也在推动这一转变。湖南江永县搞了梯度奖励,骨灰撒散给3000块,树葬、草坪葬给2000块,公益性公墓安葬给1000块。
年轻人甚至为生态葬增添了创意。以前树葬大多选松柏、梅花,现在年轻人更爱选火焰树、大百合——因为这些树的种子像传统纸钱,风吹过时,就像“坟头自动撒纸钱”。
05 数字技术,VR追思与元宇宙陵园
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缅怀逝者的方式。VR追思会现在已经很常见,哪怕人在国外,也能通过虚拟场景祭拜。
区块链骨灰寄存能精准记录存放信息,不怕出岔子。这些数字化服务已经覆盖了2800万用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墓地祭拜。
在情感表达上,年轻人也玩出了新花样。他们搞元宇宙陵园,在虚拟世界里给逝者建“家”,还能上传照片、视频,随时“看望”。
有的甚至用NFT数字藏品做纪念,把逝者的故事做成独一无二的数字卡片,比冰冷的墓碑更有温度。对他们来说,殡葬不是“演给别人看”,而是自己和逝者的情感连接。
06 行业转型,从卖墓地到全方位服务
面对消费方式的转变,传统殡葬机构也在调整航向。福寿园虽然传统墓穴收入跌得厉害,但它的生态葬服务收入反而涨了30%。
行业不再简单卖墓地,而是提供一整套和生命相关的服务。现在已经有企业开始做生前预嘱、临终关怀,“生命规划师”这种新职业也冒了出来。
很多地方的殡仪馆也开始学电商,寿衣挂链接明码标价,套餐打折,甚至能差评退货。过去靠“信息差”漫天要价的模式难以为继,如今更多机构开始提供“透明套餐”“生前契约”等服务。
技术更深入地融入殡葬业,如AI遗体修复能让逝者以更体面的样子告别;殡葬机器人能帮着处理流程性工作,减少人工成本。
07 未来展望,殡葬业迎来价值重构
殡葬业的所谓“寒冬”,实际上是行业价值重构的过程。它不是没活路了,而是该换种活法了,从以前的“死亡生意”,变成真正的“生命驿站”。
未来的殡葬服务将更全面,不只管“死后事”,还会管“生前事”。专业主持引导家属讲述逝者故事,把葬礼变成生命教育课。
文化价值也在重构,不再一刀切地否定传统,也不会盲目追求新形式,而是会“分区管理”。如在农村保留适度的传统仪式,在城市推广生态葬。
最终,殡葬会回归它的本质:不是炫耀的排场,不是赚钱的生意,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怀念。当哀思不再被金钱绑架,当纪念回归情感本身,这份对生命的敬畏,或许才更显厚重。
殡葬业的变革反映了整个社会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年轻人用理性消费和环保选择,告别了“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旧观念。
随着生态葬、数字纪念等新方式的兴起,殡葬不再是一场经济负担,而是成为了真正的情感表达。
你是否也思考过自己的身后事?会选择传统墓葬还是生态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