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秒回血 泉州小伙“飞针采血”火上热搜

发布时间:2025-09-08 09:10  浏览量:2

黄德兴表示,听到患者说“不疼”,就很有自豪感。

0.6秒完成采血回血,患者直言“这是我扎过最没感觉的针”——近日,福建昌财医院医学检验技士黄德兴凭借一手“飞针采血”绝技走红网络,相关视频不仅登上微博热搜,更让“无痛采血”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这份让人惊叹的技艺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与苦练。

从泡沫板到自试针

每日3000次练出“飞针”

黄德兴与“飞针采血”的缘分,始于两次直击心底的触动。

“血都不会抽,还谈什么做实验?”2020年,在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堂医学检验实践课上,指导老师的一句话让黄德兴突然意识到,看似简单的采血,既是临床检验的 “第一道门槛”,更是自己未来从医路上必须夯实的基本功。不久后,同学们两两一组练习采血,针孔缓慢推进时的刺痛感,让他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定要学好采血技术,让患者少受点痛。”

2022年毕业前夕,一则“飞针采血”的视频则让他眼前一亮:“这项技能看了特别震撼!” 几乎是瞬间,他做下决定,要把这项技术学到手。没有捷径,他就用最“笨”的办法打磨技艺:找一块泡沫板,用马克笔画出模拟血管,只要有空就反复练习进针、穿刺动作。可泡沫板没有真实皮肤的弹性与触感,为了找准进针的力度和深度,他索性在自己的胳膊、手背上试针,有时皮肤留下淤青,他揉一揉就继续练。

最初的练习充满煎熬,重复的动作让他手指频繁痉挛、抽筋,“练久了手都在抖”。但他没停下脚步,每天坚持1到3小时,单日练习次数最高达3000次。“练了三四天,动作形成肌肉记忆,抽筋的痛感就慢慢消失了。”黄德兴笑着说,支撑自己的是“一定要学会”的执念,更是对“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追求。

“飞针采血”极大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快、准、柔”三字诀

助患者告别“采血恐惧”

从泡沫板模拟练习,到真实患者的临床操作,黄德兴用了近两年时间。2024年起,他正式将 “飞针采血”运用到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患者成了他的“回头客”,夸奖声也接踵而至。

“这年轻小伙子技术真好。”前几天,南安罗东镇的一位阿姨采血后,回家跟子女反复夸赞 “这是我扎过最没感觉的针”。第二天复查时,阿姨还特意再来找黄德兴采血。

“‘飞针采血’的核心是快、准、柔——快速完成穿刺、精准命中血管、轻柔操作避免淤青。”黄德兴告诉记者,除了“无痛”,“飞针”还大大提升了采血效率。在他之前任职的医院,从早上8点到11点,他能完成90到100人次的采血服务。常规采血一次需要三四分钟,用“飞针”技术两三分钟就能搞定。

“每次采血都是我积累经验的机会。被患者信赖就有无法言喻的自豪感。”黄德兴说,对怕疼的孩子、血管脆弱的老人来说,“速度快”“无痛感”能让他们少些恐惧,下次采血就不会有心理负担了。

在泡沫板上反复琢磨进针的角度和力度

不困于“一招鲜”

要“针准”更要“业精”

如今,“飞针采血”成了黄德兴的“招牌技能”。他会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练习过程和采血日常,不只是记录,更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术,吸引感兴趣的同行一起学习。但他从没想过靠“一招鲜”立足。作为一名“00后”医疗从业者,黄德兴始终在寻找技术与能力的“延伸点”:工作面试时,他主动向科室主任提及“飞针采血”技能,顺利入职;医师节演讲比赛上,他分享自己的练针经历,被护理部主任认可,受邀向护士们传授这项技术;他也清醒地知道,飞针解决不了“找血管”的问题,精准定位血管还得靠临床经验,所以他不断提升日常检验的专业水平,“采血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想做更全面的医技人员”。

现在黄德兴的生活被工作与学习填满:一边在医院做好日常检验工作,一边自考福建医科大学成人本科(今年大一)。在他看来,医学之路没有终点:“不管是‘飞针’技术的打磨,还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我都会一直坚持学习。希望能用更精湛的技术,为更多患者带去温暖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