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中真正的十八条好汉,原来并非隋唐十八好汉(上)

发布时间:2025-09-08 12:49  浏览量:1

聊隋唐,咱们老百姓最爱唠的就是那些大人物的传说,大锤一挥、好汉一站,仿佛千军万马都得歇菜。可你要真问:“隋唐十八条好汉都谁啊?”别说年轻人,怕是老一辈都摇头,谁也讲不清。你说李元霸、宇文成都这些人头面大吧,偏偏一本小说一本书册子,排名、版本总不一样。有人列出十八个好汉名单,结果你再查,《隋唐演义》里头要的却不是那拨人。谁是英雄、谁曾落选、谁在朝堂庙算间儿命悬一线,咱还真得慢慢捋一遍,这十八位的故事,比咱们桌上一盘炖肉还复杂。

说到头一号,多少人都得服李元霸。这人吧,从小可不是寻常人养大的——据说出生那会儿打雷下雨,全城人还以为地震了呐。李家老头把他抱出来,结果这孩子举着一根桌腿儿就把大门杵破。等长大些,别人念书、蹴鞠,他举铁锤当玩具,乡里孩子都怕他。有一次,邠州附近的盗匪烧得四邻鸡犬不宁,官府调兵都没镇住。李元霸自个儿抡两只沉锤一路杀过去,把贼头活活吓傻。你说力气大,要不说天生劳碌命,他偏偏不是个能含糊过日子的。后来打仗,无论张须陀罗士信,谁碰着他,十有八九心里打鼓。只不过人太猛也顶不得命薄,临了居然是和一个云里金角力士一较高下,拼到最后闪电劈头,也就剩下点碎骨头,连个尸身都没留下。

往下说,就有那“吃不饱、睡不醒”的今世孟贲——不是旁人,罗士信。他小时候其实老实得很——老家有人欺负他,罗士信愣是把水井边的大石头掀起来作证。后来长身成了大个头,头铁心高,靠着一杆长枪闯出名头。最传奇的是,瓦岗军里头闹内斗,有一次罗士信孤身进了敌寨,贼人关门放火想阴他。他却大喝一声,把房梁踢断,一地烟灰把敌人呛翻,自己反倒淡定出来。看着别人抢功邀赏,他常老老实实吃饭,有人说他傻,可遇上难处,他总挺身而出。偏偏天妒英才,打伐突厥那年,策马冲阵,重伤倒地,歇息几天人就没了。和他一起疯一起傻的伙伴,夜里都睡不着觉。

可打枪的本家,跟罗士信也算有点渊源。你可能不知道隋末猛将罗松,枪法也有一套。他爹原是老罗艺,门风硬,母亲姜氏当年可是“巾帼不让须眉”,能教十八般武艺,还会制箭。罗松自小扎马步,下雨天母亲拿湿泥糊他牙、不让说话,然后逼着他练一整天小擅长的“倒插枪”,就是长枪倒戳,正着反着都得像猴一样溜。就说河西破匪那年,一场大战中罗艺失手,罗松居然单枪匹马护着全营突围,把腊月冷风里练出来的“黄金扫穴”一招,活生生逼退了酋长。说他枪法无敌,没错——可惜总归不是一马平川的人生,打完当年这一仗,全家人突然搬走,兵荒马乱鬼影重重,朋友里有人传言他改姓隐居,但罗松能活成啥模样,只能靠人在酒铺里唏嘘几句罢了。

说到人气高的,宇文成都非有——这个名字,就像天边那门雷鼓,谁听见都打个寒颤。他生得就俊气,胯下那匹马,市集上几个大户追着要买,愿掏三十匹布。宇文成都出身高门,小时候跟着老祖宗学拳脚,八岁起刀,十岁舞锏。打隋朝割据势力,有一次靖安岭守关,宇文化及设计叫他夜路偷袭。宇文成都非但没躲,反而主动迎敌,三锏砸倒城门,杀了偷袭的小头目。真汉子、直脾气,对亲爹也敢掷盔卸甲,只认国家和兄弟。可惜人在局中,老爹宇文化及走得弯路太多,仇家一多局势扑朔,每每一人迎战何家三虎,别人以为他逞能,其实他哪有退步余地?最后归于落幕,还不是被自家血管里的运气狠狠收拾——追敌途中遭暗计,身中剧毒,最后倒下山崖。江湖再传他事,有的说灵魂未散,有的说魂归北地,反正人各为命。

再说锤里有名气的,可不能漏了裴元庆。别看年纪轻,性情响亮,小时候家里穷得敲锅卖铁,他非得自己糊个粘土锤练手。隔壁有家铁匠不信,钉下一块八十斤的链铁板,让裴元庆抡个响。他咬牙踢碎,吓得铁匠喊妖孽。后头征战到陕西,裴元庆跟着大军扑瓦岗,也是只认理不怕死。有回守关头夜,故意大声唱戏,吓得敌人不敢偷营。最让人服气的,是虹桥阵里头跟新文礼硬碰火炮阵,他手里那对锤子当盾牌用,压着敌人前进,可惜最后脚下被重炮震裂地面,一个跟头栽进去,等人想救他,已成焦灰。大伙儿感叹:“小伙子要不是死得早,说不准哪天顶替李元霸那把锤。”

还有个人,虽说不是正儿八经里头的贵胄,但老百姓津津乐道,一点不比“秦叔宝”名头小。他姓秦名用,原来在河北一个小村跟着叔叔当学徒,拳头硬、敢拼命。那年北方闹灾荒,大批饿殍来抢地界,秦用站出来揍跑了几个胡人,被县官赏了半袋米,也算立功。后来秦叔宝收他当义子,两人征讨瓦口岭时,秦用死里逃生,背着叔叔一路跑。他使的倭瓜锤,在小兵当间有绰号“催命仙”,冷不防一锤下去,帐篷塌得跟泥一样。再有一回广东剿匪,新主帅以秦用为冲阵先手,派他攻最险要的石门堡。谁承想敌人腹背里埋伏毒箭,秦用带伤还奋力杀出,终究毒发在身,半夜人就没了。秦叔宝埋他时才掉了眼泪,说“好男儿不长命”。村口老人也唏嘘:“天要收人,人拗不过。”

唠到这儿,其实咱们手边这些英雄,哪个不是各有缺憾?有的人本事一身、命难自主;有的人穷得叮当响,偏要替天行道;有的人杀得性起,转头只剩一堆碎骨。朝堂上尔虞我诈,战场上生死难料,但老百姓嘴里那种“铁骨硬汉”永远有模样,无论落没在哪儿。

有趣的是,传了百十来年,谁才算得上“十八条好汉”,书里书外始终没个定论。不如咱老百姓,桌上一杯冷酒,两口咸菜,聊着聊着,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怕故事里的人名每次念起来都有点出入,可那种义气与豪气,真是越唠越热闹。你说,这到底是时代的无奈,还是老天给隋唐英雄开的一个小小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