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会叫自己“胖猫”
发布时间:2024-05-31 22:13 浏览量:2
一个人对于存在的恐惧,
本质上是对自己曾经、现在以及将要处于的关系的恐惧。
「“胖猫”与谭某2021年11月在网络游戏中认识,12月确立恋爱关系。
2023年10月“胖猫”从湖南彬州到重庆,在谭某家附近租房生活。
2023年12月,“胖猫”出资7万元开花店,谭某负责经营。
期间双方经历多次分手、复合。
2024年4月3日、4日,两人持续发生争吵提及分手。
4月5日,谭某给“胖猫”发微信“互相冷静一段时间,过自己的生活”。
4月10日当晚,“胖猫”通过支付宝给谭某转账66666.66元(备注自愿赠予),微信留言让谭某经营花店、自己不管了,并将谭某支付宝账号拉黑。
4月11日凌晨,“胖猫”向谭某发微信“我们已经结束了”后跳江。」
一个21岁的年轻人,靠代打游戏月入两三万,为什么会想要跳江自杀呢?
心理学上说来,一个人想要自杀,根本上是出于对存在的恐惧。
人呢,都是关系的产物。
无论谁,都不能只靠空气、面包和水生存下去。
只有在关系互动中、在各种情感的联结中,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如何存在的,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因此,一个人对于存在的恐惧,本质上是对自己曾经、现在以及将要处于的关系的恐惧。
这个关系指的是这段分分合合、持续两年多的恋爱关系吗?
恐怕不是。
「“胖猫”跳江后,经民警协调,4月13日谭某与“胖猫”父亲微信沟通,向“胖猫”父亲返还13.6万余元,称双方交往期间经济问题再无纠纷。
“胖猫”父亲通过微信向谭某出具收条,并称“之前你们一起开销的费用不退返我答应,只是退返开店投资的钱和最后的一笔”。
但“胖猫”姐姐刘某认为“胖猫”每月代打游戏收入2-3万元,“钱都花到谭某身上了”,称要让谭某“不好过,付出代价”,与其妹妹商议“就是要让谭某被网暴”。
刘某翻阅“胖猫”遗留的手机后,通过抖音账号多次发布“胖猫”与谭某私聊记录、转账截图等个人隐私信息。
后又在发布怀念“胖猫”信息时,采取另注册账号在评论区点评引导、邀约亲友跟评的方式,继续曝光谭某相关地址、抖音账号等信息。
刘某与其妹妹联系多人代写文案,讨论如何博取网民同情,商定自拍时要“很疲惫,很心累,很委屈的模样”、“让别人看出你很憔悴的样子”,打扮可以“随意一点”、“可以不化妆”,录制时“要先背下来”、不要“眼睛时不时的在看台词”,截取聊天记录要显示谭某“是捞女+骗子”,要显示“胖猫”被谭某PUA、成为提款机。」
“胖猫”姐姐刘某的种种行径,是因为弟弟自杀之后大受刺激无师自通突然学会的吗?
不可能的。
当一个人很熟练地进行一系列操作的时候,说明她已经无数次这样操作过了,其动机和行为模式中隐藏着她长久以来不断固化的性格和人格。
这至少是一种反社会人格障碍,特点是融合共生和全能控制。
所以才会有这种“姐姐养你这么大主动要了才给姐姐买了盒粉底”,因为“钱都给女朋友花了”的道德绑架。
这种阴阳怪气地指责和索取,是令人窒息的。
能讲这种话的底气,就是长久以来的共生关系。
姐姐真心感觉委屈,弟弟从小到大就是自己的,他的一切都是自己控制的,他整个人和赚的钱也应该是自己的,怎么现在竟然都给一个外人呢。
她是发自心底地不能够承认,对弟弟来说,女朋友就是一个比自己更加亲近的存在。
「4月10日,“胖猫”微信聊天对谭某说“把‘支付宝小荷包’的钱转给你”。
谭某回复“你转给我那些干什么嘛”,“你还小,你也是要用钱的,游戏也不能打很久,你要把钱都自己存起来,为自己的以后做打算,别给我”。
当晚,“胖猫”通过支付宝给谭某转账66666.66元(备注自愿赠予),微信留言让谭某经营花店、自己不管了,并将谭某支付宝账号拉黑。
4月11日凌晨,“胖猫”向谭某发微信“我们已经结束了”后跳江。」
“胖猫”姐姐,是在“胖猫”死后拿到他手机的人。
所以,没有人比她更清楚弟弟选择去死的心情,以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但是姐姐刘某丝毫不顾忌死者“胖猫”个人的意愿、遗愿,不但将两人恋爱期间互相转账的差额尽数索回,还花钱买文案和流量来煽动网暴,不惜一切代价要毁掉“胖猫”的女朋友。
完全不考虑,人是弟弟生前爱过的人,钱是弟弟死前转账且备注过“自愿赠予”的钱。
试问,“胖猫”的感受、想法、死前的个人意愿和已经做好的安排,家人有尊重过一星半点吗?
在他刚刚死掉的情况下,尚且如此的话。
可以想见,在“胖猫”活着的时候,他的个人感受、想法、和意愿又是一直被怎样对待的呢?
胖猫21岁,姐姐28岁,七岁的年龄差,让长姐成为如同母亲一样的存在。
这和平等的兄弟姐妹关系本质上是不同的。
在原生家庭中,幼小的孩子作为一个需要照顾的存在,会不自觉地注意到养育者的需要,去迎合她潜意识的需求,以此来回应和取悦养育者,这是一个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孩子本能的生存策略。
不幸的是,如果这位养育者恰好具有某种人格上的障碍,她的人格弱小到必须控制一切,那么在这个关系中,就会只允许她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自我存在。
至于孩子的个人感受、想法、和意愿,也就是他真实的自我,是没有什么生存空间的。
「重庆警方调查证明,谭某和“胖猫”以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互见亲友,并在一定范围公开双方恋爱关系,经济上互有往来,共同攒钱谋划未来生活,双方存在真实恋爱关系,谭某未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恋爱为名骗取“胖猫”财物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犯罪。
同时,经调解,近日刘某父母与谭某已达成和解,谭某全额退还了与“胖猫”恋爱期间经济往来的差额。」
这种强调“一把屎一把尿拉拨他长大”的养育者,是婴儿呱呱坠地之后所体验到的最初的关系原型,也是他逐渐会内化到心中的关系模版。
也就是说,一个人将会不可避免地按照自己生命初期的关系互动,来寻找和建立其他的人际关系,包括长大之后的亲密关系。
在人为什么会有自我破坏倾向(五)系列中,我们一直在讲,一个成年人总是会无意识地重复这种他从小就已经内化了的关系模式,即所谓的“强迫性重复”。
所以,他找了一个27岁的女朋友(和28岁的姐姐年龄非常相近),而且这个女朋友会像姐姐一样对他进行各种金钱和物质上的索取:
“我以后就要靠你了哦”。
与此同时,这段恋爱关系中的分分合合、断断续续也依然是对原初关系中连接不顺畅的一种映射。
而且,关系中所有的冲突,也会对“胖猫”的自体感,也就是他对自己的感觉,造成很大的冲击。
但是,选择从彬州到重庆生活,仍然是“胖猫”的一次无意识逃离,逃离中隐藏着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苏醒和成长,一种脱离共生、想要自由的尝试。
虽然,对于一个21岁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苏醒和成长只是一个小小的萌芽。没有专业心理治疗的帮助,他不可能独自完成彻底的醒悟和迅猛的成长。
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性格和自体感,即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是在最初的关系互动中形成的。
如果在原初关系中的互动,一遍遍地告诉他,只有以对方为主,牺牲掉自己的真情实感,取悦对方,对方才会看见他,给他回应,对他满意。
那么他就会认为只有这样的自己才是有价值的,至于自己那些真实的感受,只能被掩埋掉。
因此,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无论对方和姐姐是不是一类人,是不是这样去做出要求,他在关系互动中表达爱意的方式,仍然还是会自己去付出,去取悦对方,去成为对方金钱、物质和情感上的供养者。
因为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够像当年的养育者一样,借此来肯定和认可自己,从而维持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
但是,长此以往,这个为了应对养育者的需要而生成的“假的我”迟早会支撑不住的,一直被困在这种关系模式之中,一直得做那个“满足别人而不是自己”的人,他会觉得越来越窒息,耗竭将尽。
哪怕事实上他说出“我们已经结束了”,哪怕已经决定去死,“无力逃脱”和绝望仍然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内心的感觉,所以他必须紧接着拉黑那个刚刚把自己遗产和花店都托付给的人,要断绝一切关系的羁绊,包括爱的、和恨的,才能感觉到摆脱了自出生以来的种种“关系的轮回”。
这样长大的孩子,无疑是缺爱的,关系带给他的只有伤害。
那个“只是去爱别人”而自己却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即使已经长大成人,在他内心的自我意象中,他也还是当年那个羸弱可怜的、从来没有得到爱的滋养所以在情感上营养不良的瘦小流浪儿。
所以,他才会叫自己“胖猫”,因为他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得到了爱,被喂养得胖胖的,在情感上获得了饱足的孩子。
「刘某在平台购买流量扩散传播提升热度,引发广泛关注,其账号粉丝从4月22日的263个涨至最高290余万个。
刘某的行为导致谭某被网民攻击辱骂,谭某支付宝收到大量附辱骂留言的小微转账,网络出现多起威胁谭某人身安全的言论,严重影响谭某正常生活,并造成网络空间秩序混乱。」
种种不遗余力的行为,再一次证实了“胖猫”姐姐刘某性格中的施虐特性、对于操纵和控制的强烈需要,这些表明了严重的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
没有人能够长期在这种人身边生活,而不遭受重大创伤的。
在这种特定的关系模式中,一个人既无法活出想要成为的自己,又无力摆脱对方的极度PUA控制——而且对于将来“自己或许能够摆脱这种关系”的可能性,也不会抱有任何希望。
因为,为了在这种从小到大不断强化的关系中活下来,让对方满意,他必须长出一个“假的自己”来应对,而让那个“真的自己”消失。
但是,假的东西是不会给生命带来任何真实的滋养的。
当有一天,这个“假的自己”会撑不下去,而那个“真的自己”又被压制得太厉害,甚至已经枯竭死亡,缓不过来了。
那么,这个因为虚假而虚弱的生命本身,除了会给自己带了重复、限制、耗竭以及强烈的无能为力和羞耻感,还有什么是值得留恋的呢?
真实、自主、自发的生命力的丧失,必然会带给人一种深刻的无能为力感。
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任何改变的被动感、无助感,会将一个人压垮,让他的心理能量耗尽,从而失去继续生活的动力。
——他“没电了”。
伴随这种耗竭、和空虚感而来的,是一种剧烈的羞耻感。
“一种剧烈的羞耻感”的意思,是他会“感觉自己很糟糕”,“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感觉自己不配存在”,“感觉自己没有别的路可走”......于是义无反顾地跳下去。
这种情况,死亡只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保护自己不要继续这种无休止的重复、限制、耗竭以及折磨。
「个别网民为蹭流量、博眼球,编造谣言、寻衅滋事:
网民杨某在网上发布谭某电话号码和支付宝账号截图,煽动网民向谭某支付宝转账附留言辱骂,对谭某进行人身攻击。
网民贺某在网上扬言接到“悬赏令”,称“要杀谭某全家,包括关系好的朋友”,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
网民潘某、薛某在网上发布谭某身份证信息图片、手机号、邮寄地址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
这些人是只网络上存在吗?
不,他们几乎随处可见,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阴魂不散。
他们究竟是邪恶还是愚蠢?
还是那句话,蠢恶根本不分家。
善良的本质是智慧,邪恶的本质是愚蠢。
一个人要是说,虽然我没什么脑子,但是我很善良。
对不起,这句话是无法成立的。
因为善良的门槛很高,如果没有头脑的话,你是没有能力善良的——你可能只配做别人的刀和枪。
理论上讲,邪恶和愚蠢的根源,就在于一个人的无能为力和支离破碎感。
但是,话分两头说,因为无论到了什么境地,即使是得了精神病,进了精神病院,一个人仍然是有善恶之分的。
就像“胖猫”,他虽然也感到深刻的无能为力,但是他宁可不计成本地去爱、去付出,哪怕结束自己的人生,也不愿意害人。
所以,这些人本质上还是一种愚蠢。
愚蠢本质上是不接受启蒙的,是智慧和文明所不可触及的,是缺乏边界的,是不接受限制的——这也是精神分裂病人的典型特征。
他们只是不停地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活靶子——这在心理上是一种程度强烈的需要,好让他们能够将自己身上那些无法接受的脏乱差投射出来,放到别人身上去,以发泄那些无边无际的针对自身的愤怒、怨恨和敌意——这是精神分裂的本质。
简而言之,在这人世间,邪恶微不足道,愚蠢势不可挡——谁都无法阻止他们奔赴自身那不可避免的命运。
gzh:在云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