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难”太子李亨:36岁头发斑白,他如何被李林甫搞成孤家寡人

发布时间:2025-09-08 15:11  浏览量:2

唐代近三百年历史里,储君命运向来凶险——31位储君中12人未能继位,而开元之前的15位储君里,7人遭废杀,东宫几乎成了“半只脚踏入鬼门关”的所在。李亨便是在这样的阴影里,一步步踏上太子之位,又一步步被宰相李林甫逼至绝境。

李亨能当上太子,本是权力博弈的意外结果。此前,武惠妃与李林甫结成同盟,一心想推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储君,为此还联手扳倒了原太子李瑛。可就在李瑛被废杀7个月后,武惠妃突然病逝,李瑁失去最大靠山,李林甫的劝立之语再也打动不了玄宗。彼时玄宗正因储君未定愁得寝食难安,宦官高力士一句“立长子,谁敢觊觎”点醒了他——开元二十六年六月,身为皇长子的李亨终于被册为太子。

但这顶太子冠冕,成了李林甫的眼中钉。李林甫深知,自己曾力挺李瑁,若李亨将来继位,自己必遭清算。从李亨入主东宫那天起,李林甫就开始布下天罗地网,誓要动摇其储君之位。

天宝五载正月,李林甫发起第一次猛攻。当时,太子妃的哥哥韦坚因转运粮草有功,本有拜相希望,却被李林甫明升暗降夺了实权;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是李亨旧友,见李林甫专权,曾当面劝玄宗罢黜他。这两人本就被李林甫记恨,偏在正月十五这天,李亨出游时与韦坚私下相会,韦坚又转往景龙观见了皇甫惟明——这一幕全被李林甫的心腹杨慎矜看在眼里。

李林甫立刻借题发挥,向玄宗诬告“韦坚与皇甫惟明合谋,欲扶太子提前继位”。这句话恰好戳中玄宗最忌讳的“储君夺权”,他当即下令逮捕二人,还派酷吏吉温、王鉷审讯。李亨深知父亲的猜忌心,为求自保,只能主动请求与韦妃离婚,划清界限。最终,韦坚被贬岭南,皇甫惟明遭流放,半年后二人皆被赐死;与韦坚交好的左相李适之怕遭报复,自请罢相,后仍被李林甫牵连,最终忧惧自杀。这一役,李亨的外戚、友臣全被拔除,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家寡人。

可李林甫并未收手,天宝六载,他又借王忠嗣案设下“一石二鸟”之计。王忠嗣与李亨渊源极深——其父王海宾是开元名将,战死後,9岁的王忠嗣被玄宗收养在忠王府,与当时3岁的李亨成了形影不离的玩伴。长大后的王忠嗣更是战功赫赫,42岁时便佩四将印,掌控河西、陇右等重镇劲兵,是唐代开国以来掌兵权最盛的将领。按唐制,立大功的武将可入朝拜相,李林甫怕他威胁自己的相位,更怕他成为李亨的助力,早已想除之而后快。

恰逢玄宗命王忠嗣攻取吐蕃占据的石堡城,王忠嗣却直言“石堡城险固,攻之需损兵数万,得不偿失”,触怒了急于建功的玄宗。另一位将领董延光主动请战,却因王忠嗣未全力支援而兵败,反告王忠嗣“暗中阻挠”。李林甫趁机指使前朔州刺史魏林诬告:“王忠嗣曾说,自己与太子自幼相得,若有机会便率军拥太子继位。”

玄宗震怒,将王忠嗣押回长安三司会审,定了死罪。李林甫还在一旁不断煽风,暗示李亨参与谋逆。眼看李亨又要陷入灭顶之灾,王忠嗣的部将哥舒翰入朝面圣,跪在玄宗面前叩头泣血,愿以自己的官爵赎王忠嗣之罪。玄宗终被打动,叹道“太子居深宫,怎会与外人谋逆”,最终只将王忠嗣贬为汉阳郡太守。李亨虽逃过一劫,却彻底失去了这位能为他撑腰的军中挚友。

此后数年,李林甫变本加厉,让杨国忠、吉温等亲信充当“鹰犬”,但凡朝野中与东宫沾边的人和事,必穷追猛打。天宝年间不过六七年,因李亨被牵连贬官、流放甚至族诛的官吏竟达数百家。李亨的日子过得如履薄冰——36岁的年纪,头发已斑白如霜;太子宫中少有人侍奉,连乐器都不敢碰,怕被安上“沉迷声色”的罪名,与其他王府的笙歌燕舞形成刺眼对比。

更让他寒心的是父亲玄宗的冷漠。玄宗沉迷于与杨贵妃的享乐,对李亨的窘迫一无所知,甚至默许李林甫的迫害。李亨心中的仇恨日益滋生——对李林甫的怨,对杨国忠的恨,更有对父亲薄情的怨怼。可他亲眼见过兄长李瑛因权臣构陷、父亲无情而死,只能将所有情绪压在心底,默默隐忍。

彼时的宫廷,早已成了权力漩涡:李林甫专权,杨国忠崛起,高力士暗中护着李亨,而一个名叫李辅国的小人物也在悄然崛起。李辅原本是高力士手下管马厩的小宦官,因懂管理被推荐给李亨,虽出身微贱遭人鄙视,却凭借谨密行事赢得李亨信任,表面吃斋念佛,暗地里却记下所有侮辱,静待时机。

没人想到,这场围绕李亨的权力斗争,最终会在马嵬坡以血腥方式爆发;更没人想到,玄宗晚年的命运,会落到他曾轻视的李辅国手中。而此刻的李亨,在李林甫的步步紧逼下,早已不是那个谨慎的太子,而是藏着满腔怒火、等待反击的孤家寡人——他的隐忍,不过是为了来日夺权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