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呼吁:60岁后千万别做这5项健康检查,做了可能会害你

发布时间:2025-09-08 16:25  浏览量:2

很多老年人热衷体检,几乎每年都把报告单研究得比账单还认真。问题就在这儿,年龄越大,越容易掉进“体检焦虑”的陷阱。

张文宏医生提醒,有些检查,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年年都查。特别是超过60岁后,有些项目不仅没必要,反而可能带来伤害。

有位阿姨一年前做了胃镜,胃黏膜有点糜烂,医生说不是癌,也没幽门螺杆菌,她还是坚持每年复查。

结果这次检查后胃出血住进医院,光是止血药就挂了三天。你以为是早发现,其实是过度检查惹的祸

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本就差,一些侵入性检查对他们来说风险远高于收益。过度筛查,在医学上指的是在没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频繁做高风险或低收益检查。

60岁以后,身体已经进入代偿和慢病管理阶段,很多隐患不是靠查出来,而是靠控制稳定。

第一个不建议频繁做的检查是胃镜。除非有持续腹胀、黑便、呕血、贫血原因不明等症状,否则60岁以上没必要每年查一次。

胃镜属于有创检查,需要插管,可能引发咽喉损伤、出血,甚至穿孔。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接受胃镜检查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是年轻人的2.3倍,恢复期也更慢。

第二个是低剂量肺部CT。很多人一听说“能查早期肺癌”,就一年一次雷打不动。可肺结节的假阳性率非常高

一项针对中国老年人群的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肺结节检出率高达51%,而真正恶性不足2%。这意味着大多数人查出来的是“虚惊一场”,但后续复查、穿刺、甚至手术,反而把身体拖垮了。

你以为查得早就能救命,其实查得太勤可能让你陷入“过度医疗”的连环套。尤其是那些3毫米、5毫米的结节,绝大多数一辈子都不会变成癌,是身体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变化

医生常说,真正有用的不是查得多,而是查得准、判断得当

第三项不建议做的是肿瘤标志物全套筛查。这一项特别受欢迎,一查就十几项,看着全面,其实误导巨大。像CEA、CA125、CA199这些指标,有很多非肿瘤因素也会升高。

感冒、便秘、胆囊炎、甚至牙周炎都有可能让它异常。60岁以上的人本身就有慢性炎症基础,更容易出现假阳性。

一旦查出来“升高一点”,不少人就开始焦虑,奔波于各种科室,结果查来查去,啥都没有,就是花了冤枉钱、受了不少罪。

第四项是骨密度检查的频率。骨质疏松确实是老年人常见问题,但它不是查得越勤越好。医学建议是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做一次骨密度评估,如果没有明显下降,一般5年复查一次就够了。

可现在很多体检机构建议年年查,其实没这个必要。骨质变化是缓慢过程,不可能说查完一年就断了骨头

而一些老年人会因为报告写了“骨质减少”,开始胡乱补钙、吃药,反而引发肾结石、高血钙等问题。

第五个要说的是脑部磁共振。这是最容易被“吓到”的检查。60岁以上人群做脑核磁,十有八九会查到“脑白质脱髓鞘”“脑小血管病”“轻度脑萎缩”之类的词,让人心惊胆战。

可你这些在老年人群里是非常常见的生理性改变,和认知功能、记忆力没太大关系。

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有超过64%在脑核磁中出现上述表现,但大多数人并无任何症状,也不需要治疗。

你以为这是“阿尔茨海默”的前兆,其实只是大脑自然老化的痕迹。很多人就是被这些词语吓得开始吃药、做训练,结果越焦虑越睡不着,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检查不是为了吓人,是为了精准评估风险,不该让它变成一种负担。

有一个复杂概念叫“过度医疗诱发伤害”,意思是医学干预本身也可能带来疾病。

像老年人做胃镜时诱发心律不齐、肺CT引发不必要手术、肿瘤标志物异常导致焦虑性障碍,这些在临床都不罕见。医学不是万能的,它既能治病,也可能带来新的病

我们常说“查体不是逛超市”,想查哪个就随便加。每项检查背后都要有清晰的目的、明确的适应症。

尤其是60岁以后,身体机能已经步入衰退阶段,很多指标的异常并不意味着疾病,而是正常老化的表现。你不能用年轻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老年身体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常规体检项目应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评估为主,而非一味追求高技术含量的影像学检查。

真正对老年人有意义的,是能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筛查,而不是查出“可能有问题”的指标

一项2024年发布的全国老年人群体检行为调查显示,超过42%的受访者每年接受至少一次不必要的检查,其中三分之一表示曾因报告异常陷入长期焦虑。

你以为是在提早预防,其实是在透支心理承受力

有些人查得太多,反而对医生的话不信了。觉得医院就是想多赚点钱,查完也不说个明白,越解释越不放心。

其实不是医生不愿意解释,是很多检查本身就没必要解释。你不是病人,报告单上那点异常根本不算事。过了60岁,最该查的不是有没有病,而是你有没有活得安心。

如果你现在正打算带父母做个“全套体检”,建议你先问问自己:他们有没有不舒服,有没有症状,有没有家族史,有没有医生建议。别让“为了安心”变成“查完更不安”。

医学从来不是查越多越好,而是用得准,用得巧,用得刚刚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老年人群过度体检诱发风险研究》2024年第7期

2.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全国老年人健康体检行为数据报告》2024年版

3.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胃镜检查并发症发生率与年龄相关性分析》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