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临终关怀》

发布时间:2025-09-09 07:59  浏览量:1


净界法师讲解


《临终关怀》,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今天学人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课程是《临终关怀》。在讲正文之前,我想简单的说明这个课程的大意。基本上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所谓的恒转如爆流。这个水流它有两种相貌:

第一个就是它恒常相续,也就是说我们一个生命结束以后,会马上去召感另一个生命,这当中不可能有中断的情况,这个是“恒”的情况。

第二个就是它是“转”,也就是说这个生命的前后关系会变化。就是你这一期的生命:外在的色身,内心的思想,到来世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所谓的前后变异,这叫做“转”。

在这样的一个相续而转变的生命,有两个因素在主宰着我们的水流。第一个就是我们的业力,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心念。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力,是整个生命的亲因缘,临命终所起的善恶念是一个增上缘。就好像说在一个田地当中,有很多的种子,有苹果的种子,有葡萄的种子,有各式各样水果的种子,但这个种子是不是能够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跟水份的滋润,这个种子才能够开花结果。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假设是生起了一个善念,这个善念它就会去滋润善业得安乐的果报。假设临命终是起恶念,这个恶念就会去刺激罪业召感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临命终的心念,对我们来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我们应该如何透过临终的处理,来帮助临命终的人生起善念,由这个善念来引导,刺激他的善业得安乐的果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课程所要学习的重点。

我们看讲义,大科说明。


这个地方有三大科。甲一先说明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就是为什么要做临终关怀,这是说明理论。第二科是如何做好临终关怀,这个是方法。就是临命终的人,他的身心世界开始败坏,所以他的内心非常的惶恐不安,我们这个时候如何来做一些正确的开导,使令他生起善念,这个是说明它的方法。甲三,我们做一个结示劝修。这次的课程就分成三个主题来跟大家共同学习。

甲一、明临终关怀的重要

乙一、临终往生之差别因缘

首先我们看甲一的临终关怀的重要,这当中有两科。乙一临终往生的差别因缘。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往生的情况有两个因缘会主导,第一个是随业往生,一般的是随业力来主导。第二种情况是随念,临终时候的心念来主导。这两种情况我们做一个说明。

先看随业。随业流转的过程当中有两个情况,第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是别释。先说明总标的地方,我们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一、随业往生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

我们说明,所谓的随业往生,就是说“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就是有一个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叫做“数取趣”,就是说他不能到涅槃去。所以他是数数的造业,而数数得果报。

那么有情众生,当然有时候是随顺于理性造善 ,但是他可有时候就随顺自己的情绪造了罪业。到临命终的时候,他有两种情况会发生:第一种情况,就是说他在一生当中,曾经有过重大的善业或罪业,非常强烈的善业跟罪业,这种情况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他在加护病房遇到临命终的时候,心中去回忆他一生当中所造的善恶业,他自己会把他过去已经忘掉的善恶业回忆起来。当然能够回忆,肯定就是重大的善业或重大的罪业,这是自己的忆念;或者是它令忆 ,它就是外在的人事的因缘,或者看到相片触景生情,看到的某一种景象,就想到了他曾经在某一个时候造过什么样的业。

“彼于而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当然一个临命终的人,他会想到很多很多的善业恶业,就像看电影一样,从小到大;这个时候他会在他所谓的“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就是这个业力特别强的,到最后会让他清楚的忆念,其它都忘掉。这是第一种情况,就是他曾经有过重大的善恶业。

第二种情况就是“若俱平等曾串习者”,这个人一生当中过得很平凡,也没有重大的善业,也没有重大的罪业。他在临命终的时候“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一个没有造重大善恶业的人,在临终最容易忆念的,就是距离临终最近的业,他很容易忆念起来,就是这个时间越靠近临命终的时候,就越可能让他忆念。他就忆念他在最近所做的比较特殊的业,把这件事情记住。

这个业它本来是一个种子,但是你忆念它的时候,它就会生起现行,就会产生一种召感果报的力量,“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这个时候这个业即将要成熟。当然这个业有它的召感性,它本身的一个净不净业的增上力,善业或者罪业经过他的忆念,这个业力就浮现了。

第二个是“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他对三界的果报业有爱取之心,由这种爱取心的滋润,滋润这个业就使令这个业去得果报。

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就是古人说的腊月三十算总账,把你过去生跟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做一个拢总的回顾;在整个回顾过程当中,到底哪一个业会浮现呢?就是所谓的强者先牵。哪一个业强大,这个业在临命终的时候就会浮现。所谓的强大,在经论当中讲出三个因素。

第一个,就是你造业的时候心力强大,你造这个业之前充满了期待,在正造作的时候念念的欢喜,造完以后不断的回忆。就是说你从来没有后悔的心情,这个业就强大,第一个心力强。第二个,就是次数多,有一种业,你每天一定要造作,而且造作很多次,这种数数现行的业,也很容易在你临命终的时候生起忆念,就是次数多的业。第三种,接近临命终的业,越靠近临命终的业,越容易被你忆念而生起现行。

所以从随业往生的角度有三种因素,我们容易去忆念这个业。就是心力强,次数多,第三个接近临命终。这段是把随业往生的情况,做一个总标。

我们看第二段的别释,别释当中有两段,一个是讲到罪业现行的相貌,第二段是善业现行的相貌。这两段我们都先把它念一遍。好,请合掌。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

前面一段是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会把比较强大的业,加以忆念而遭感果报。这个忆念的后果,就是说到底你忆念的是善业,或者是罪业,我们怎么去判断呢?这以下佛陀告诉我们判断的方法。先说明这个罪业,被忆念以后它要表现出来的相貌;“若行不善业者”,如果这个人他临命终的时候,他的不善业,他的杀盗婬妄的罪业特别的强大,也就被这个临命终的人,不断的忆念不舍。这个时候他“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 ”,这种罪业要牵引这个补特伽罗去受果报之前,他有一个征兆。

怎么知道这个人要去得不可乐的果报呢?“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相”,这个临命终人,他当然很多时间是在睡觉,睡觉就会做梦;他梦中都是看到一些奇怪的恐怖的相状,他在睡觉的时候都是恐惧不安的。我们看到这个人即将临命终的时候,他经常做一些噩梦,“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佛陀说,一个人在临终之前经常做噩梦,就表示他的罪业即将要成熟了。这个增长就是成熟,阿赖耶识那一群罪业已经开始要成熟了。

这个时候“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这个时候他的梦境,不管是白天晚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如日后分,就是看到的是一些昏暗的傍晚,或者是白天,但是白天当中的太阳是被山峰所遮住。遮住的情况有三种,第一个是悬覆,第二个是遍覆,第三个是极覆,就是少分的遮盖,或者多分的遮盖,或者完全遮盖全部是黑暗。就是随顺他的罪业的浅深,就出现有这种黑暗的浅深的差别。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这个人他做梦的时候,看到的都是黑暗相,恐怖相,我们说这个补特伽罗是要从光明堕落到黑暗;他就要从人道,堕落到三恶道去了,从梦境就可以看的出一点消息。

看第二段,“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如果这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他的善业,布施持戒的善业要起现行,这个时候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他是要从黑暗而趋向光明,也就是说他的生命是要增上,他的生命是明天会更好。他是一个人道,更好当然是一个天,或者是尊贵的果报。

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这个时候他在梦境当中所看到的,都是非变怪色,就是一种欢喜的相貌,他经常梦到在花园当中散步,这个花园是光明的;或者他发现自己在宫殿里面游走,或者看到佛法僧三宝。他临命终的时候看到的是光明相,看到的是安乐的欢喜相,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善业即将要起现行。

我们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每一个事情要出现之前都有征兆,这个山区当中要下大雨,你要看到这个凉风很大,你就知道山雨欲来。我们从临命终人梦境当中的光明相、黑暗相,或者苦恼相、安乐相,也可以判定,这个人阿赖耶识当中是善业得果报,或者是罪业要得果报,这个就是随业往生。由他的业力来主导他的第八识去得果报,这是一般性的情况。

二、随念往生

第二种情况是比较特别的,随念往生,就是说他在临命终的时候,生起了一个坚定的心念,这个时候心念它会产生干扰,本来这个人是一个罪业众生,但是他心念生起善念,产生了变化。看这段的《大智度论》,我们也先念一遍,请合掌。

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

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

—《大智度论》—

(一)、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

《大智度论》上说,即使一个人一生当中造了众多的善业,照正常的情况强者先牵,这个人应该往生善趣,但是在临终的时候生起了一个坚定的恶念,这个恶念就会产生干扰,去刺激他以前的罪业先到恶道去得果报。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这个国王一生护持三宝。护持三宝当然积集了很多善业,但临命终的时候宫女为他扇扇子,不小心把扇子撞到他头上,他起了一个上品而坚定的嗔心,结果这个嗔心先刺激他以前的罪业,就变成一个大蟒蛇。还好他的师父是一个阿罗汉,在禅定当中发现以后,为他开导才解脱蟒蛇之身。就是说临终的时候生起恶念,这个恶念会先去刺激罪业得果报;你所积集的善业没有失掉,但是要等到再来生才受用。

(二)、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

另外一种情况,“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这个人一生当中造了诸多的罪业,但是临终的时候生起一个坚定的善念,这个善念也会刺激他阿赖耶识当中的善业,先得安乐的果报。

这个地方,龙树菩萨也讲出一个例子,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女,婆罗门女她是毁谤三宝,邪知邪见,为了祭祀杀了很多众生。照正常的情况,这个婆罗门女应该由罪业的引导,而堕落到三恶道受痛苦。但是这一天婆罗门女带着女儿回娘家参加喜庆,过桥的时候她的女儿被大水冲走,婆罗门女起了一念着慈悲心要救护女儿,结果两个都淹死了。这个婆罗门女在淹死之前,生起一个坚固的救拔女儿的慈悲心,因为这个慈悲心刺激她的善业,就往生到忉利天去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随念往生。

站在净土的角度,我们从净土宗来看随业跟随念。净土宗,你要能够达到随业往生非常不容易,说你这个人已经净业成就,临终不管起怎么念,都是往生净土。当然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是随业往生,他们不需要你助念,因为他们内心当中的净业已经成熟了。净土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怎么往生?是靠随念。

就是说他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念佛的净业,但是也有一些三界有漏的业力,他的生命不决定;那临命终的开导就变成非常重要,在他诸多的业力当中,在他的善恶业鼓动当中,我们适当的来引导他往生的正念,由正念的力量来刺激他以前念佛的业力,使令他念佛的业力成熟得果报,这就是我们今天临终关怀的观念。

面对一个业力不决定的人,我们如何透过正确的处理,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引导他往生的正念,由往生的正念来带动他念佛的业力,往生净土,这是我们说的随念往生。就是说他正常情况业力不能往生,但是由这个心念,来干扰这个业力来主导这个业力,使令这个薄弱的业力先成熟。这个就是临终关怀的第一个所依止的理论基础;随念——由念力来引导我们的业力。

乙二、临终处理好坏之得失

我们再看第二段,念力引导业力的差别因缘,详细说明临终处理好坏的得失,这个地方是根据《印光大师文钞》。我们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

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

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我们先更正一个错字,就是在倒数第三行。那么“此时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者劫中”,应该是“往昔”,往昔所造诸恶业的“往昔”。“实属往昔劫中”。当然,这个《印光大师文钞》,这个地方写“文采”,这个“采”应该把它改一改。好,我们正式加以说明,有关临命终处理好坏得失。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印祖说临命终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这一期生命即将结束,下一期生命尚未开始的时候,这样的一个转换的过渡时期,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最要紧的。当然所谓的要紧,就是他的心念是起善念,起恶念,这是最要紧的。

临命终时候的心念,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有三种心念的次第差别。

第一个、明利心

这个明是明白的明,利是利益的利,明利心。明利心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心念非常的清楚分明,他可能已经生病很久了,都一直在昏迷状态,但突然间醒过来头脑非常清楚,表示这个人即将临命终,就是他已经进入了明利心。在这个清楚明了的心识当中,他会很快的去回忆到他今生所做的善恶业力,就像看电影一样。当然,很多的业力是小时候做的,或者年轻的时候做的,他都忘掉了;但是进入到明利心的时候,全部能够回忆起来,特别是重大的业力。当然临终开导,应该在这个时候就要完成,明利心的时候就要完成正确的开导。明利心过去以后。

第二个、昏昧心

这个人的神识开始昏昧,他外在的色身开始败坏,内在的心识也开始昏昧,也就是说他正式的开始死亡。当然,假设在明利心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开导生起心念,心念的因素消失了就由业力来主导,随业流转。假设是罪业起现行,他的温度是从上面,从头部开始冷到下面,因为罪业的体性沉重,所以他的温度是从上往下坠。假设是善业起现行,温度是从脚部开始往上,是从下往上冲的。这个时候他正式进入到死亡状态。

第三个、闷绝心

这个闷觉呢,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当然还没死亡,因为温度还在,神识还在。闷觉的时间可能是短也可能是长。但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他已经是跟外在的六尘完全不能接触,你跟他讲什么话他完全听不到。闷觉的下一个阶段就进入到死亡,所谓的中阴身,这个人就正式死亡。

我们说临终开导,当然应该是在明利心,他清楚分明的时候,这个时候在生命当中最重要,因为他对来生的生命,还有一些补救的机会。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之时则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

印光大师就呵责说,有一些颠倒的众生,不明白生命的真相,不管你世间的学问有多高,你不明白生命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什么样的因缘会堕落到三恶报,什么样的因缘会成就安乐的果报,你完全不明白;没有这个缘起的正见那怎么办呢?就只好是跟着感觉走,跟着我们的情绪感觉来做事。这个愚痴的众生遇到了父母眷属临命终的时候,犯下了两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第一个“悲痛哭泣”,第二个“洗身换衣” 。

一、悲痛哭泣:当然一个人面临的亲属的离别,悲痛是可以理解,但是这件事我们要知道,这个临命终人,死亡对他来说是不能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他内心已经错综复杂,而我们只是考虑到自己要发泄情绪,结果在这个地方悲痛哭泣,更加增长他的情执,增长他的障碍。就是说你在那边哭泣,只有对他产生障碍,对他完全没有好处,因为死亡对他来说已经不能避免。业力推动他离开躯壳,我们一哭泣让产生执著,他不想离开业力又推动他,这个时候就生龟脱壳更加痛苦。这个是说“悲痛哭泣”产生了内心的障碍。

第二种障碍是“洗身换衣”。这临命终人,他本身的诸根已经非常脆弱,一点点的干扰都会给他一些痛苦,我们只是为了好看,赶快给他“洗身换衣”,种种的搬动干扰,增加他色身的苦恼,很可能让他产生嗔心堕落三恶道。所以众生“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他的着眼点就是表达他的情感,把亡者弄得漂漂亮亮的,表面上好像很孝顺,事实上是深深的伤害临命终人他的下一个生命。他可能会因为这样错误的行为,使令临命终的人,付出了一个惨痛的生命代价。“贻害亡者”。

不念佛者,且置勿论,既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

平常不念佛的人不可能有正念,不可能有正念当然是随业流转,这个我们就不谈了。即使这个人“志切往生”,他平常在佛堂当中,就培养一个很清楚要往生的正念,临命终的时候也可能正念现前,这个正念即将要引导他净土的善业,要往生净土。但是临命终的时候遇到愚痴的眷属,在那个地方“悲痛哭泣”,“洗身换衣”,种种的干扰。“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结果临命终的时候失掉了正念,就随顺业力在三界里面继续流转,这就是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的心念,会影响到我们来生的生命。

看第二段别名,别名当中就把这个临终的助念,正反两面加以说明,先看正面的情况。

(一)正确的临终关怀

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


“临终助念”,临命终的时候能够正确开导产生正念,就好像是一个“怯夫”,这个人本来是善业力不足,如果我们不能够去开导他,随顺他的业力,这个人不能往生善处,他根本爬不上山。经过我们正确的开导产生善念,就好像是“前牵后推,左右扶掖”。有人在前面牵后面有人推,左右有人的扶掖,这个人临终就能够“登峰造极”,而达到“正念昭彰,往生善处”。

(一)不正确的临终关怀

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


如果说是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这是反面的因缘。就好像是“勇士上山,自力充足”,他本来的善业力很强,但是“亲友眷属各以己物,令其担负”。因为你在那个地方悲痛哭泣,洗身换衣,种种的干扰,结果他的身心障碍太厉害了,“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反而堕落到三道去。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心念是会受环境影响,心随境转。

你看我们中国的孟母三迁。当然,我们相信孟子宿世多生多劫的善根深厚。但是你看孟子刚开始,他的生活环境是在菜市场,结果他就一天到晚学卖菜,他母亲看这个情况不对,就搬家搬到坟墓旁边。孟子在那个环境的熏习之下,整天忙着怎么来祭祀。母亲看这个情况又不对,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就学习人家读书,果然成就一代亚圣。如果说孟子的母亲不搬家,孟子可能是一个卖菜的人,可能把菜卖的很好,如此而已。

所以说一个临命终的人,我们如何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包括他所看到的一切,他所见到的人,你为他所说的话都要注意。就是这个人如果正式进入临命终的时候,从那个时候开始,你为他讲的每一句话,你给他看到的每一个东西,都要特别注意,因为这都会影响他临终的心念,也就会影响到他来生的果报,我们应该要注意。

看第三段的总结,

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有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当然临命终,为什么有些人得到了正确的开导而生起正念,有些人被种种的干扰而失掉正念。其实表面上是别人所引生的,但事实上,从因缘的召感性来说,都是自己在过去生当中,我们曾经去成全别人的功德,或者破坏别人的功德,这种善恶业力所召感。

释迦牟尼佛要成道之前,佛陀思惟,三世诸佛要成道之前都要先降魔,所以他就放光通知魔王。魔王就来到了太子的金刚座下,命令太子离开金刚座,太子不为所动,魔王就很嗔恨的离开了。释迦摩尼佛就思惟因缘,第一个:我多生多劫所修的善业力比魔王还强,所以魔王不能干扰我,第一个善业力强。第二个佛陀思惟他自己没有过失,就是他多生多劫行菩萨道的时候,都没有去障碍别人的修行。所以今天我要修行的时候,魔王不能干扰我。他没有这个过失,就不会召感这个果报。果然魔王带着魔军拿箭去射佛陀的时候,箭跟佛陀的身体接触,因为善业力的关系就变成了莲花掉下来。

过去我参加斋戒会,忏公师父一再的提醒大家注意,就是你不要带小孩子参加佛七。打佛七这个是培养正念,多么重要的生死大事。他今天打佛七到第三天第四天,心中累积了一个清净的正念即将现前。他无量劫的生死,可能会从这一念的相应而突破,结果小孩子一吵正念失掉了。忏公师父说这个过失,这个小孩子承担不起。你说我丢掉了几百万,钱是身外之物。但是他即将成就一个清净的正念,被这一吵失掉了,你说这怎么办?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临终的时候,有一个随顺的清净的环境,但是你平常就要注意,我们尽量去成全别人的功德。因为佛法说,一切的外在环境都是自己的业力所召感。

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就是我们修净土的人,想要往生成就正念,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你平常的时候,要多多的成全别人的善念。看到别人在做善法的时候要随喜功德,使令他的善念更加增长广大。

第二个“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 。示其利害就是说,你要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再交待,已经不能讲话了,所以你要事先把临命终要怎么处理,给你亲属交待的清楚分明;第一个不能搬动我的身体,第二个不能在我的面前哭泣,你要哭泣到隔壁的房间,我听不到的地方哭泣。一定要把这个观念事先说明。

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让亲属们知道所谓的临终处理,重点在于“神识得所”,重点是我如何来使令这个临命终的人生起善念,往生善处。而不是说外表化妆的漂亮,这个根本就没有意义。“庶可无虞矣”。

世情场面好看,我说明一下。我过去在一个居士团体上课,有一个老居士,是个老参。他跟我讲,他发愿临终的时候要坐着往生,他问我说:“我这样好不好”?我说:“不好”。我说你临终的时候要随顺自然,你是要往生的;你发这个愿,结果你临终的时候躺在床上,难不成你要你的子女赶快把你搬起来?那么这诸多的干扰,你就很难生起正念了。所以你往生的时候是什么姿势,这都不重要。正确来说你临终是什么姿势,连动都不能动。后面印光大师会说,切忌搬动!不能搬动!所以我们今天发愿,临终的时候产生正念,而不是发愿临终是什么姿势,重点在神识得所,而不在世情的场面好看。

我们净土宗非常重视随念往生;除非你是个大修行者,预知时日净业成就,否则你临终一定要生起正念。临终的正念,当然除了你平常的修行以外,别人对你的开导安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确的临终关怀应该要提前做。现在很多居士他请师父去临终开示,去了之后都已经断气了,怎么做临终关怀?这个人可能已经到闷觉状态了。

临终关怀正确的开导,就是这个人被医生宣布医药已经没有救了,他的生命只有三个月乃至于半年,就要开始做临终关怀,开始做心理建设。他就必须要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他即将要去面临新的生命;而整个生命当中,他如何来修皈依,在临终的时候忆念三宝,往生善处。所以临终关怀一定要提前做,要早一点做,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