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人缺钙有啥危害?这5类食物是补钙的好帮手,千万别错过了
发布时间:2025-05-22 15:45 浏览量:2
这天早上,她起床一拧身,忽然觉得左边腰那里“咯噔”一下,“哎哟”一声坐在了床沿。她老伴张叔赶紧从厨房冲出来:“你咋啦?”
王阿姨皱着眉说:“刚一转身,腰这儿像是闪了,不知道是不是骨头出啥毛病了。”
张叔听完一拍大腿:“你还记得前段时间体检医生咋说的吗?你骨密度偏低!都说让你补钙,你倒好,偏不吃。”
第二天,王阿姨被女儿拉着去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轻度骨质疏松。医生说:“你这属于长期缺钙引起的,再不注意,以后摔一跤可能就骨折。”
王阿姨一听,回家后赶紧开始研究补钙的食谱。边翻食谱边念叨:“唉,咋年纪越大,钙就越少了呢?难道年轻人就不怕缺钙了?”
真是这样吗?不同年龄段的人,缺钙到底会有什么危害?
一、不同年龄人缺钙有啥危害?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矿物质,大多数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占人体总钙量的99%,剩下1%存在于血液、细胞和体液中,维持着神经传导、肌肉收缩、血液凝固等关键生理功能。
缺钙可不是“老年病”的专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中招,而且后果也不太一样。
1.婴幼儿、青少年(0-18岁)
这个阶段是骨骼发育的关键期,钙的需求量特别高。
如果缺钙,容易导致佝偻病、牙齿发育不良、身高增长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觉磨牙或哭闹。
青少年缺钙还可能影响骨量的积累,长大后更容易骨折。
2.年轻人(19-40岁)
这个年龄段的人虽然钙的吸收率还行,但很多人饮食结构不合理、工作压力大、运动少,加上长期喝咖啡、可乐、吃重口味食物,钙流失加快。
缺钙会引起腿抽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月经不调等问题。
3.中年人(40-60岁)
这个阶段钙的吸收率逐渐下降,特别是女性更年期前后,体内雌激素减少,会加速骨钙流失,容易引起骨质疏松、关节不适、腰酸背痛、牙齿松动等问题。
男性也不例外,长期忽视补钙,年纪一大也会骨头“打软”。
4.老年人(60岁以上)
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肠道吸收功能下降,钙摄入不足的话,会加速骨质疏松。
一摔就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恢复慢、并发症多,严重的甚至影响寿命。
还有些老年人因为缺钙会出现手脚发麻、肌肉痉挛、走路不稳等问题,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二、这4类人群易缺钙,尤其要注意
说白了,补钙不是“等老了再说”的事,有些人群天生就容易缺钙,更得提前干预,别等骨头出了问题再后悔。
1.绝经后的女性
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急剧下降,而雌激素是保护骨骼的重要激素。没了它,骨钙就会像水管漏水一样慢慢流失。
不补钙,骨质疏松找上门,轻轻一跌,骨头就碎。
2.65岁以上的老人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变差,运动量又小,日晒少,身体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也下降,这些都会影响钙的吸收。
老年人本身就容易骨质疏松,一旦跌倒,恢复起来特别慢。
3.7-18岁的少年
这是“长个儿”的关键阶段,骨头像海绵一样拼命吸钙。
如果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发育迟缓、身材矮小、体质差,长大了骨密度也不达标,埋下骨折风险的种子。
4.孕妇和哺乳期的妈妈
怀孕和哺乳会大量消耗钙,如果不注意补充,不但影响胎儿发育,还可能让妈妈出现腰酸背痛、牙齿松动,甚至掉头发的情况。
很多人以为是产后“虚”,其实就是缺钙惹的祸。
三、这5类食物是补钙的好帮手,千万别错过了!
说到补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钙片。其实,日常饮食如果搭配合理,也能吃出好骨头。下面这5类食物,家里一定要常备。
1.奶类及其制品(牛奶、酸奶、奶酪)
这是最理想的天然钙来源之一。
每100ml牛奶含钙约100mg,吸收率也高。
建议每天喝300-500ml奶,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选低乳糖或酸奶代替。
2.豆类及豆制品(豆腐、豆干、黄豆)
豆腐尤其是“石膏点”的含钙量很高,每100克豆腐含钙100~200mg左右。
而且大豆中还有植物雌激素,对绝经女性特别友好。
3.坚果(杏仁、芝麻、核桃)
芝麻的钙含量其实挺高,但得整粒吃,比如黑芝麻糊或芝麻酱。且坚果里还有镁、磷,这些矿物质也能帮助骨骼健康。
4.深绿色蔬菜(芥蓝、油菜、苋菜、菠菜)
这些蔬菜含有不少钙,不过要注意,菠菜中的草酸含量高,会影响钙吸收,吃之前可以用开水焯一下再炒,减少草酸影响。
5.海产品(小鱼干、虾皮、海带)
虾皮虽然看起来小小的,但含钙量非常高,每100g虾皮含钙接近1000mg。
不过因为钠含量也不低,吃的时候别放太多盐。小鱼干连骨吃,补钙效果也不错。
最后提醒几句
除了吃得对,补钙效果还和“吸收率”有关系。
建议每天适当晒太阳15~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还要进行适量运动,有助于骨骼代谢。
别再等骨头响了才想着补钙,不管你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像王阿姨一样的退休族,都得把“骨头健康”放在心上。
你今天补钙了吗?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