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怒扇主任耳光:当形式主义遇上不愿配合的新一代 序号-
发布时间:2025-09-09 14:28 浏览量:1
一名高一学生冲上讲台扇了主任一巴掌,这种场面真不常见。有人本想低头走过,却再也受不了戴着面具的仪式。明明是三十七度的大热天,底下孩子脸都晒红了,有的实在扛不住晕倒,主任还在念“纪律”“标准”,翻来覆去。谁没想着先找个阴凉地歇一下,可主任光想着讲话,一讲四十多分钟。到底这场“表演”要给谁看?
看到有同学一个接一个晕倒,十六岁的那个男生就站出来了。他直接冲到台上扇那主任一耳光,喊了句“有种你下来陪我啊”——这一下教室都安静了。原以为学生要规规矩矩听讲,结果有人真忍不住了。有的人说理解,也有人觉得不能打老师,但一时间,没人为了主任说话,大多数人倒是觉得这一巴掌替他们出了气。
什么叫配合表演?有些学校、家长明知道存在问题,就是不敢多问一句。本来事情有解决办法,可惜很多人只想着顺从,就怕惹麻烦多。你看南京,有家长给自家孩子选学校,那女主任一句话能让你反反复复跑腿,校长站哪儿都能感到架子。可等年轻人遇到同样事时,可能不再愿意配合了。说不清是社会变了还是人变了,反正有些孩子宁可直接表达。
再说一次广州的事。家委会通知要家里人交三百块班会钱,没人出面就很难说不。有个叫廖一帆的一年级新生的爸爸不愿意了,他自己上网说一通,质问收费还提到程序违规。其实以前谁要是开口反对,很快就被踢出群聊,老师和家委一块盯着,剩下的大部分家长宁愿不作声。廖一帆的爸爸法理上讲得很对,他光是列一条条理由就让群里消息猛涨几十层,班主任看到的时候争论已经起了一会儿了。
接着会有人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配合学校呢?
有的规矩大家知道是表面文章,但那种谁都不愿意多说话的氛围,实际让形式主义活得很自在。每年军训、训话、收费,各种流程都得过且过,就像一场“大家演大家看”的戏。没有人躲过,但也很少有人质疑。可现在,有人不乐意了。
主任站在台上讲了七遍纪律,底下坐着的孩子明明有人晕倒,他还是一个劲儿讲。有人看了会觉得气愤,有人说学生太冲动。你支不支持行为不重要,反正规矩是这么摆着的,可我们普通人都明白,当有人顶不住的时候,这个表面工程就会露馅。
偶尔也能碰到一些人不随大流。廖一帆的爸爸没去当律师很可惜,因为他会把事情钻到底。他一层层拆解校方的每一个理由,不畏惧那些反对和质疑。真正勇敢的其实不是站在台上作秀,而是在所有人都沉默时开口讲道理的人。
再看广州的家委会群里,到底能不能反对这三百块钱?按理说该可以,可你但凡出声,没有几个人响应,大部分家长要么直接撑老师,要么当背景板,好像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等钱交出去才有人后悔,可到那时候,表演已经圆满谢幕。
会不会有人觉得南京这场军训只是偶然?
其实不是。四川广安有个学校曾下大雨,学生和校领导一起站在操场上淋了二十分钟,大家都没躲雨。现场有校医,有姜汤,也没人觉得不公平。后来有人说,这是示范作用。乍一看没多大事,但能看到教育本该只是一种简单的共同经历——不是让某些人受罪,某些人得利。
年轻人这几年不太买账那一套了。不是说他们更叛逆,而是他们质疑“为什么”。比如南京高一男生会问,为啥领导讲话总在阴凉处,学生得挨晒半天。有的家长会问,为什么家委会能代表所有人收钱,还不能问一句为啥要交。有了问题,有人要答案,大家一起装作不知道就挺难受。
一场表演,最担心的就是有人突然不上台。形式主义喜欢大家一起演下去,没有人站出来、没有人多嘴,这戏就能一直撑着。可真要是有人不想演了,场面不仅变尴尬,有些假象就轰然倒塌。有个别家长出声,其它家长沉默,就像群里很多人的回复:“都这样了,你就配合一下吧。”可有些人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有些看起来好像无关紧要的小事,最后形成的惯性却很大。每个人都觉得配合就不会惹事,所以各种道德绑架也自然成了习惯。大家说“都是为了孩子”,其实有几个人知道孩子怎么想。规则没有多难懂,就是有些人习惯了装模作样。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拖下去的。
部分人觉得校方还可以再干脆点,直接限定规矩、拉近距离,比如广安那样,领导和孩子一块站在雨里。谁也不比谁特殊。今天有人质问乱收费,明天有人不服训练场上的命令,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人觉得换个方法可能会更好。
反正过去那套已经行不通了,大家都明白有些事总要由人开始质问。敢于提问、敢于站出来,不见得能马上改变所有事情,可大家都清楚——不愿配合表演的人多了,老规矩就难维持下去。等哪天没有人再忍这四十五分钟的训话和变相收费,大概每个人都能松口气。
有人问是不是得多来一些和孩子一同晒太阳或淋雨的场面?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规则要合理,尊重每个人的感受,比什么可爱口号都重要。可只要形式主义还在装样子,还会有人受不了,敢于拍案的人就会出现。
打巴掌和话语质问方式不一样,其实目的都一样,大家不想继续作为“台下观众”。不光是年轻人,很多家长也是迫不得已的配角,偶尔也有人不想一直演下去将就。
事情总有变化的时候,变的不是声势浩大,只是有人实在扛不住了。时间久了,大家或许能在不必再配合这些冗长表演的环境下认真生活。没有谁应该习惯在烈日下被训诫,也没人该为说不出口的规矩买单。至少多数人都明白了:有些时候,说不愿意,也能让空气变得自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