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古代为什么商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发布时间:2025-08-27 15:27 浏览量:1
古代,商人总被放在不太体面的角落,被人指指点点。数得过来的史料,有明有暗,大家都知道这一点,没人觉得奇怪。不管是哪朝哪代,在街头巷口,不太会有人感慨“商人的资格”,更多人对他们的印象就是能算、能赚、会钻空子,顶多这一点吧。为什么会这样?不太能一眼就说清楚,细想也挺混乱的,说到底,商人身上的“见利忘义”,真的有那么根深蒂固吗?好像有人觉得是,有人觉得其实也不是,甚至历史学者也没说个准数。
翻翻二十四史,那些商人出场的时候,总是压着“逐利”两个字。不靠科举,不写诗做官,纯靠算账、拉关系、走小路,一天到晚想着怎么多挣两个钱。看着好像挺轻松吧?其实没人真正羡慕他们。周朝有“工商不得与士同列”的规矩,汉代就更讲门第。士农工商那个顺序一排,商人永远排在最后。做商人的,家族长辈从来不把你讲在族谱里,美其名曰“不登大雅之堂”。是不是有点夸张?也许并不全是这样。
那他们真的没有情感吗?真就冷冰冰算账?很多史书喜欢用“贾”字替代商人,带点贬义。宋代那会儿,商人赚的钱甚至还得能支撑地方税收,一到官员缺钱花,就找商人明里暗里收点进贡。商人会不会觉得不公平?有几家肯定觉得亏,被讹得不停。有的商人抱怨,有的暗中联合官员走后门,金银满箱。可见,不是所有人都死心塌地见利忘义,有人只是在顺应规则。
不过,也不是全都这样。清代末年,一批商人开始借助新兴工商业做慈善。你得承认,有些人是真想用钱帮人,比如张謇,他造厂子,搞教育,施粥济贫。难道这些都是“见利忘义”?偏偏社会还是不买账,说到底习惯了对商人的成见。商人如何处理自身的身份?不少人其实两难。他们的孩子学业优秀也难以出头,好像身份一直是障碍。每到选官,商人子弟基本没戏。这真是巧合吗?还是制度本就有偏见?
再有,普通百姓其实也离不开商人。你要买米要买布,没有商人哪里来货?可一到闲聊,大家还是会说商人不可靠,说他们精于算计,没几分真心。“煮酒论英雄”里说,商人不讲信义,只管利益。一句话定性,商人的好坏变得简单粗暴。可细想,难道只有商人如此?古代官员、士人做坏事的还少吗?买官卖官、贪污舞弊,案卷里一查一堆。怎么没人批评他们见利忘义?
其实,商人的社会位置受影响还有一条暗线,就是儒家思想。历代学者都讲“君子务本,小人务末”,商人被划到“小人”那堆。有点无奈,身份、职业,说到底就是个人选择,被系统定性,难以翻身。做生意讲诚信,实际上更复杂。你要讲诚信才能做大,可又得压成本抢利润。古代商人的尴尬就在这儿:讲诚信吃亏,不讲又被骂。左右难做人。
不过并不是所有商人都那么周全。很多时候,他们也冲动处理问题。比如钱庄倒闭、货物涨价,很多商人临时瞒报,造谣抢购。政策调整时,有商人联合串通,甚至故意制造货缺,被官府抓了也多半能脱身。是不是有点讽刺?规则给了商人机会,也为他们定了束缚。有些商人明明想规规矩矩做事,可偏偏老有人质疑他们的信用。
说到底,商人在社会中间如临深渊,好像永远没办法彻底翻身。你刚赚钱就被人说奸商,一旦亏钱大家又幸灾乐祸,说是报应。普通家庭里的商人,日子过得其实很紧。有人羡慕他们的钱,但没人真正羡慕他们的身份。商人自己也自卑过,有的甚至主动隐瞒本行。偶尔有商人自己承认,“低价进货高价卖货,就是这行的本事。”大家听了也没别的反应,只是一笑了之。
**商人本身的矛盾:既想赚钱,又怕被鄙视,还得顾家庭。**
而且,商人阶层的流动性其实挺强。你今天是小商贩,明天可能做大老板。可是身份标签贴上了,很难摘掉。你卖粮食、卖布料,生意做得好,农村人说你厉害,城里人却懒得理你。有人说商人有自己的江湖,不过话说回来,谁没自己的江湖?官员有,士人也有,农民其实更讲规矩。
再翻历史,有些朝代其实对商人还是宽容。唐代推动城市发展,需要商人流通物资。有一阵商税比田税都高,政府还特意拉商人参政议政。到了宋元,贸易一路爆发,杭州、泉州成为全球商贸中心,商人地位一度提升。不过这种提升很快又被压下去了。明清实施海禁,商人活动又被管得死死的,谁敢做生意就冒着风险。社会环境给商人一点温度,又很快收回去了。
商人自觉地位低,常常自主避讳。家长不愿说自己是做生意的,哪怕赚不少也不炫耀。偶尔商人把孩子送去读书,想让他们跳出“商”的圈子,读书变成翻身机会。这样看,做商人到底值不值得,可能每个人回答都不一样。有的觉得挺好,有的还在犹豫,现在想想,似乎还是个绕不出的圈。
其实商人社会形象也不是全坏,毕竟做生意也能积德。很多商人在地方上捐款修路、建庙、救灾。一次大灾后,商人集合捐钱,救了不少人。地方官员上报表扬,大家一时赞美,事后又恢复冷淡。有时商人失败了,社会不见多怜悯,反而落井下石。可以看出,商人的生存环境其实没那么宽松。
你要是问商人自己怎么看,答案大概率分两派。有些人无所谓,被人议论也无妨。他们觉得赚钱最重要,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有商人非常在意声誉,做生意处处留意规矩。不同人想法天差地别,很难归纳清楚。有些年轻人刚入行,心里也纠结。做买卖是不是低人一等?干得勤快了,面皮厚了,有时也觉得无所谓,只要赚得到饭钱。**反倒是有经验的人,更懂得如何自我调适。**
然后,商人阶层和官场互动一直很密。大商人动不动就和地方官有关系,利益交换无法避免。你身处历史现场,好像哪一边也不太干净。有时官员喜欢用商人赚的钱买好处,商人又借关系逃税。大家形成默契,谁也不叫破,商人继续活着,官员继续管着。社会怎么看这种现象?有时骂一句算了,有时都默认,事情过了也就过去了。
商人地位低,不全是因为见利忘义,还有制度、文化、习惯多方面原因。历史流变下,商人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明代后期,江南商帮兴起,社会分工细化,有人开始接受商人身份。毕竟无商不活,大家慢慢有了共识,但还谈不上全盘认可。有些人一直坚持,商人难得尊重就是因为他们不守规矩。其实,也有些商人有底线,做事干净利落,但大家更愿意记住坏的例子。
还要提一桩,商人跟“义”不是完全对立。你看豆腐西施、酒楼掌柜,为人公道,大家依赖。偶尔有商人仗义疏财,救急过路人。有人反驳说这些只是个例,但个例也是事实。**见利忘义并不绝对,商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平心而论,商人这个位置很难让所有人满意。即便到今天,大家有时也觉得“做买卖的不靠谱”。可是生活里离不开他们,你买东西、坐车、吃饭,都需要商人。身份高低、社会标签,多少还是靠个人选择。有些人想改变这一切,有的人无所谓,谁说得准?
综合来看,其实古代商人地位不高,一部分因为见利忘义,更多是体制内外的框架在起作用。社会需要商人,但又总要留点距离。哪怕时过境迁,这样的观念也很难彻底消失。商人尊不尊重?其实和时代、环境、个人经历分不开。每个人的态度都不一样,哪有什么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