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关店三分之一,味千拉面为何跌落神坛?

发布时间:2025-09-10 12:03  浏览量:1

峰 时 的味千拉面,曾连续四年,把老板送上中国餐饮业首富的宝座,有人排队1小时也要吃上一碗拉面。

可 如今的味千,市值 还不到巅峰期的十分之一。为什么大家不爱吃味千拉面了?有人说是“骨汤门”杀死了味千,说好纯猪骨熬制的汤底,却被发现是用浓缩液勾兑的。可味千拉面的失败,远远不止是“勾兑汤底”那么简单。

对曾经的中国人来说,想吃一碗正宗的日式拉面,味千几乎是唯一的选择。1997年,味千在深圳华强北开出了第一家门店。但是直到2000年,日本才正式对中国大陆居民,开放了团体旅游签证 ;开放个人游签证,更是2009年之后的事。

从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起,味千就掌握了对“日式拉面”的定义权: 暖黄色的日式 装修、 日文菜单、再到日语问候,都是被味千最早引入到国内的。

多数人其实不知道: 味千是个由台湾人在日本创立,又被香港人搬回中国发扬光大的日式拉面品牌。创始人本名 刘坛祥 ,是个台湾出身的客家人,移民 到 日本后改名成了 重光孝治 ,在熊本开了家拉面 店 ,名字就叫“味千拉面”。

1996年, 一个叫潘慰的香港商人,拿下了 味千在 中国 的经营权 。身为香港人的潘慰,早于大部分中国人,接触到了日本连锁拉面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拿下味千中国的经营权后,潘慰立马就把深圳的货仓,改造成了拉面加工厂,引进设备生产面条和汤头。

味千要在哪里扩张,就会先在当地建好生产基地,高度标准化和工业化的“中央厨房”,包揽了从面条、汤底到原料的大部分半成品。门店只需要按既定的流程操作,就连煮面的时间,都是电脑计算好的。大多数同时期的粉面类餐饮连锁,都还是“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式生产。

2007年上市的时候,味千已经 有 两大生产基地 ,十二个制造加工 中心 ,能 支撑跨省 的150家 门店网络。 这些资产,让潘慰连续四年登上胡润富豪榜餐饮业榜首,期间俏江南的张兰也只能位列第二。

直到2011年7月,“骨汤门”事件爆发。味千拉面宣传 “猪骨熬制8小时” 的 汤底 ,被发现其实是用廉价的汤粉和浓缩液勾兑的,广告里宣传的钙含量也是假的,实际连宣传的3%都不到。

之后将近10年,味千的营收都在25亿上下徘徊。营收不行,味千 就 只能在利润数据上做文章, 靠 压缩店面、减少全职员工、调整供应链压缩成本。

但专注 “ 省小钱 ” 的味千,却在投资上亏了大钱。2015 年 7月 , 味千拿出当年利润的两倍,用6000万美元投资 百度外卖 ,想借助外卖平台的流量,反哺线下门店。结果两年没到,百度外卖就成了路边一条,估值缩水八成,被饿了么便宜收购了。

除了百度外卖,味千还投资过一个叫 江苏鸿轩 的鸡蛋供应链企业,一个叫云系科技的云计算企业,也基本亏得啥也不剩了。2017年 ,味千直接从原来 6.6亿的盈利,干到了4.8亿的亏损 , 成 了 味千历史上最惨重的资本败局 。

面 对投资 的失败 ,味千CEO向媒体反思 ,表示 再也不会介入类似百度外卖这样的投资项目 , 要回归初心,聚焦 核心业务 。而在餐饮主业上,味千则是推出了一堆比味千拉面性价比还要低的子品牌。

比如号称“日本直送食材”和“匠人工艺”的和歌山拉面;主打高品质和牛,人均消费200多的烧肉孙三郎; 做中高端拉面 的喜多藏;开在机场和商业中心,卖八十多一碗拉面的面屋武藏…你大概率没听过,这就对了, 因为这些品牌 在国内基本都凉透了 。

2018年底,味千又曝出了财务丑闻:首席财务官用可擦式原子笔修改支票金额,连续七年,把将近两千五百多万港元的公款,从公司转移进了自己的账户 。在这之后,味千就开始“一蹶不振”,常年在亏损的边缘徘徊。

从 现在的视角回看, “骨汤门”只是一记重击,并没有敲响味千命运的丧钟。就在”骨汤门“事件8年后的2019年,味千的门店数还短暂达到过将近800家的新高。

实际上,味千的衰落,更像是 整个日式快餐在中国餐饮行业中被边缘化的缩影——这更像是一场“钝刀子割肉”,缓慢却持续 的 消耗战。味千最大的错误,是在各行业之间“隔行如隔山”的信息差极大的年代,中国消费者最不能接受“预制汤底”的时候,给了消费者最早的“科技与狠活”震撼。

如今, 中 国消费者对日料早已“祛魅”。2024年, 中国赴日游客突破698万人次,刷新纪录 。暑期旅游旺季, 中日之间 航线密集,每周有800 多对往返航班,上海飞大阪这样的热门航线甚至可以高达一天30班,密集 堪比 “空中巴士”。

而日料本身又是一种预制菜程度极高的门类。各种小菜都能在网上买到便宜的 预制包,口感和门店里卖的完全没区别。高端的日料,还能靠难以预制的菜品维持溢价,现场捏个寿司、切个刺身、炸个天妇罗煮个寿喜锅,不管怎么说,至少还有对菜品新鲜度或者厨师手艺的要求。

但相比之下,拉面、盖饭这些快餐日料,就完全失去了溢价的权利。把预制包买回家里加热,和店里做的吃不出任何区别。

可以说,味千拉面的困局,不止是它自己的困局,也是吉野家、食其家们,或者说整个日系快餐在中国的困局。当新鲜感褪去,人们就会发现: 这些所谓的“正宗日式快餐”,无非 就 是形式单一、口味雷同, 价格 却比本土快餐贵 了 不少的 另一种预制菜 。

不止味千, 丸龟制面与花丸乌冬面 ,尽管没有卷入舆情风波 ,也 分别在 202 2 年和2023年关闭 了 所有 中国 门店。 日本 第二大回转寿司品牌 , 藏寿司(Kurazushi) 2023年才进入中国市场, 也 仅仅两年后就宣布彻底退出。

当 信息差逐渐抹平,不论是 拉面、乌冬面、 还是 牛丼 、烧鸟, 消费者对任何标榜“正宗”、“品质”的日料都不再买账。 在一个连五星级酒店 都要放下身段摆摊卖盒饭的市场里, 日料又凭什么高高在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