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数学出身的校长将体育视作第一学科

发布时间:2025-09-10 12:39  浏览量:2

「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位校长,把这反过来了……

文 | 佘宗明

先来看三条曾上过热搜的旧闻——

「卑微」聊天记录走红

2019年12月,某体育老师因体育课频繁被占却只能反复回复「好」的聊天记录走红网络。

2020年10月,四川资阳91岁中学退休体育老师黄廷镶坚持辅导上课的视频火了,他在视频中霸气地说:「没有任何老师敢占我的体育课。」之后当地澄清,学校未给他安排工作任务,他会在上课时做辅助。

,校长跟老师吵了起来

2024年12月,媒体曝出,贵州黔西南乡村小学校长吴雄立下「课间须户外活动,占体育课可举报」的规矩,他曾因老师占体育课与之争吵。

几则旧闻的共同点是:都跟「体育课被边缘化」的背景有关。

几则旧闻的媒体报道截图。

天下学生苦体育课被占久矣。

「体育老师临时有事,这节课改上数学。」这句贯穿了几代人学生时代的经典台词,浇筑了太多人的童年遗憾。时至今日,保质保量的体育课对不少中小学生来说仍很奢侈。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青少年体质整体堪忧:近视率偏高、肥胖率上升、脊柱弯曲多发、力量素质下滑、心理问题频现。

被誉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的南开大学首任校长张伯苓见了这番景象,应该会摇头。

他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主张「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时隔百余年后,另一位校长的教育理念跟张伯苓呼应上了。

他坚持体育兴校战略,将体育视作第一学科,强调体育是「五育」的基础,推动全员赛事,将治下学校变成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他叫刘君,是重庆珊瑚鲁能小学校长。

刘君曾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介绍其办学理念。

九月初,我跟几个朋友来到这所「神奇」的学校,跟他见面畅聊,向他抛出了「十万个为什么」。他不避质疑,耐心作答。

如果说网上热传的那道梗——「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隐含着对体育老师的轻蔑,那数学老师出身的刘君就是将其反了过来:包括数学老师在内的老师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是他所在学校的常态。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破解当下体育教育困境的诸多可能。

01

多年来,「语数外是主科,体育是副科」的认知深入许多人人心。

但官方说法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

2023年11月,针对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把体育由副科变为主科」的建议,教育部答复称,各科目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彼此间不能替代。

从政策层面看,从2007年中央发文将「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到《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开足开齐体育课」,再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强调「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指向不可谓不清晰。

今年以来,多地都明确将体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如北京就于2月份发布了中小学「体育八条」,明确要杜绝「说教课」、杜绝「阴阳课表」等。

「体育八条」推出后,北京中小学生的体育课更有保障了。图片来源:@首都教育。

在身体力行破除「体育副科论」、践行「开足开齐体育课」上,刘君走在了前面。

当校长17年,他很早就笃定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基础,离开体育谈全面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交流时,他就多次提到「健康第一」,说在珊瑚鲁能小学,体育就是第一学科。

现实中,嘴上说体育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校长很多,真正践履致远的很少。

刘君则是将他说的这些理念,转化为了每天都有全员赛事的鲜活实践当中。

02

寓言作家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如果说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理想,那小胖墩、小眼镜低龄化趋势就是现实。中间隔着的,则是体育课落地面临的「两个不足」困境。

两个不足,指的是场地不足、师资不足。运动场地与设施的供需错配,让很多体育课无法「伸展」开来;体育教师短缺,也让「开足开齐体育课」的要求难以落地。

刘君就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桥的那个人。

场地不足?刘君的解决办法是,空间能用尽用还要善用。

珊瑚鲁能小学有5000多位学生,占地面积60亩,约4万平方米,场地原本也紧张,但通过「见缝插针」式利用,建成了标准田径场、室内足球公园、沙滩足球公园、水上足球公园、篮球公园、轮滑公园、室内射击公园、体能公园等,超2/3的部分都是运动场。

学校在墙面架设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篮球架,供学生们练球。

这其中,仅足球一项就有标准、沙滩、迷你、笼式等不同规格的球场近30个。利用边地、拐角、墙面等空间,学校还架设不同规格的篮球架近100个。

见到教学楼顶用挡板隔开的N个露天小足球场时,我内心直呼:这比很多北京小户型房子装修设计时的空间利用率都高。

连教学楼楼顶,都变成了露天小足球场。

师资不足?刘君的解题思路是,让更多师生客串「体育老师」。

珊瑚鲁能小学体育老师只有27人,人手也不够用,但体育课由体育教师负责,体育活动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团队的协同管理办法,让无解变有解。

在刘君看来,所有老师都首先是组织者,其次才是学科老师。学校还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机制,五六百名学生参与赛事组织、记分、裁判等工作,管理岗位则通过竞选产生。

班超联赛的裁判基本上都是学生。

非体育教师全员参与组织+学生自发管理的做法,被前来取经的浙江湖州长兴县借鉴:在当地很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变成了「校园策展人」,语文教师能执哨篮球赛,数学教师会带队跳绳挑战赛。舍此之外,有的小学成立了「雏雁裁判社团」,让学生也能执哨;有的小学首创「家长裁判团」,让家长也加入。

全员赛事中「全员」二字内涵,就在多方参与中被拓展。

张伯苓1939年在演讲中说:「各学校应当设置宽敞的运动场,并且注重团体的而不是少数人的体育,其教材与设备,都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不但学生必须参加运动,即校长、教职员,以至理化、国文教员,也要以身作则,极力赞助,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而今,他的「全员参与」理念在这些学校迎来了回响。

03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开足开齐体育课」的难题是「两个不足」。从社会心理维度看,其掣肘则是「两大顾虑」。

两大顾虑,分别是对孩子受伤、影响学习的担心。低年级的,怕磕着碰着,高年级的,怕耽误学习,是许多家长和老师的现实顾虑。

很多老师搞「课间圈养」,下课后仍把学生「钉」在座位上,就是出于「追求零事故」的绝对安全观。他们担心家长投诉、舆论施压、上面处理,故宁可不出彩也要不出事。

但在刘君看来,运动必有损伤,不应投鼠忌器,「被藏在温室里的树苗怎么经历风雨考验,怎么可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树呢?」

这不意味着就能忽视安全风险。珊瑚鲁能小学「既要又要」的办法是:通过教育预防与科学使用并重,来有效降低风险。

全校场地采用欧盟最高环保标准材料,用了十年仍无毒无味,足球场下设德国进口三维尼龙减震垫,确保跌倒时头部安全,沙池使用天然海沙,保障学生赤脚活动安全,是这所小学所做的「安全冗余设计」。

学校正门入口处就铺了条跑道,下面有保护垫层。

加强日常安全规则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安全急救知识与能力培训等,则是将「防范关口前移」。

在内卷氛围下,不少家长会被起跑线焦虑催生出「体育运动原罪化」的认知:运动时间多=学习时间少=不务正业。

但清华大学教授马约翰提出的「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认为,「运动可以使感觉更敏锐,使意识得到发展……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优秀品质同样可以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因此体育是产生优秀公民最有效、最适当和最有趣的方法。」

刘君也根据大脑供氧、血液循环等生理学知识,认定学生课间「充电」后能提升学习专注力。而珊瑚鲁能小学在重庆南岸区成绩监测中名列前茅,佐证了这点。

但他不认为该质疑家长的质疑,而是认为要理解家长顾虑,要「让家长无感」。一方面,学校会让学科老师跟体育老师协同共育,对学生学业表现进行跟踪,另一方面,学校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在确保体育无碍于其他四育的基础上,刘君将体育课从教学体系边缘往中心拽。

在每周「2(两节体育与健康课)+1(足球课)+1(篮球课)+1(体育活动课)」的国家课程安排之上,珊瑚鲁能小学设置了很多校本化的体育活动课程,包括每周4节体育课(40分钟/节)、每周5节体育活动课(40分钟/节)、每周4次大课间(60分钟/次)、每周1次校园马拉松(30分钟/次)、每天1次小课间乒乓赛(10分钟/次),每天N次碎片化校长杯挑战赛,确保每位学生每天都能享受到3小时户外活动时间。

珊瑚鲁能小学设置了很多校本化体育活动课程。

若将「体育课被边缘化」视作教育痼疾,那革弊立新之举当秉持痛点导向。

时下的中小学生「小胖墩」「小眼镜」问题形势严峻。珊瑚鲁能小学针对「小胖墩」组建了体能干预队,配备体能教练、健康班主任和膳食专家,制定科学的训练和饮食计划;针对「小眼镜」在课间设置了两次眼保健操及远眺等近视防控措施。

学校获得南岸区第一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赛(小学组)一等奖,足见其效。

张伯苓曾感慨:「德智体三育之中,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刘君所做的,便是用力补缺。

04

长期以来,校园体育的痛点,不仅在「不被重视」,也在「低效无用」。

体育源于游戏,竞争与对抗是游戏的属性,在竞赛中体验体力对决、智力博弈和团队协作等,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问题是,很多学校体育课都存在强度低、负荷小、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经常沦为「说教课」「放羊课」「简单跑圈+自由活动」,强度都比不上那些广场舞,压根无法对孩子心肺功能产生有效刺激。

有专家就将其归结为「三无七不」: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

2021年《新京报》曾发起网络调查,显示60%的人称孩子不爱上校内体育课,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让孩子觉得枯燥无聊,「每天就是跳绳、仰卧起坐、跑步,没意思。」

正因如此,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教会、勤练、常赛」的改革方向,北京「体育八条」也要求各中小学做到「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

刘君同样信奉「无体育不教育,无比赛不体育」,强调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珊瑚鲁能小学的体育课就以比赛为主,迄今已构建了三级联赛体系:课堂教学联赛打基础、班级超级联赛全覆盖(全员参与)、精英联赛育特长(校队训练),确保每天每人至少一场赛事。

在学校参观时,我留意到,学校到处都是微型赛场,每到课间都有大量篮球投球赛、网球击靶、轮滑竞速开展;在教学楼架空层的柱子上,也安装了「运动PK」智慧屏,地面则铺设了立定跳远标准测量垫。

「运动PK」智慧屏可以对学生跳远等比赛的成绩做出判定。

强调竞技性跟突出普及性,经常难以兼顾。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首任院长毛振明就曾表示,高校体育中有个「二八定律」,即20%的人占用了80%的高校体育资源,剩余80%的学生几乎很少锻炼。

大量中小学也差堪仿佛:体育课经常是「少数人的狂欢,多数人的围观」,运动会则是「特长生的舞台,普通人的看台」,普通学生只能在场边充当「气氛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不擅长体育」 的自我否定式认知。

珊瑚鲁能小学的对策是:利用小场地高频率比赛模式(如笼式足球),提高学生触球率,让所有孩子都能参与。据统计,全校能实现每小时698场比赛、2660人参赛。

课间时间,会有很多学生到「笼式足球场」里踢球比赛。

这套方法也被长兴县许多中小学学了过去,「小场地、小分组、高频赛」的赛事模式在当地被广泛采用。

05

张伯苓认为,「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刘君跟我交流时,也表达了这层意思。

现在看,其道不孤。蔡崇信公益基金会以体树人校长计划入选名单上,就有不少像他这样的锐意改革者、坚定实干派。

像那位跟占课老师吵架的校长吴雄,就是他的「同路人」:吴雄也在倡导「人人都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也在鼓励师生课间都参加户外活动,也会明确体育用品永不上锁……

他们都用行动证明了斯宾诺莎的那句话:如果你不想做,会找一个借口;如果你想做,会找一个方法。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体育精神传递往往也能「一个探索者带动一群探索者」。

有些地方就在摸着刘君跟他的学校过河,长兴县便是典型样本。

2024年,蔡崇信公益基金会跟长兴县教育局共同启动全国首个「以体树人」体教融合县域试点项目时,基金会秘书长李海市曾问那些校长,「你们敢不敢让每个孩子每周都上场比赛?」结果得到的答案是沉默。

但过去一年多,在长兴县教育系统掀起的改革旋风下,「天体周赛」活动已遍地开花,4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举办1.6万余场校内赛事,85%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

浙江湖州长兴县的中小学会经常举办各种体育赛事。

诸如此类在以体树人维度的摸索,显然多多益善。

要知道,以体树人连着的,绝非简单的多些锻炼,更是回归育人本质的教育思维革新——它会引人思考「何为教育」和「教育何为」。

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一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说:身体是心智的基础,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也如哲学家卢棱所言: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就是让每个生命在运动中绽放,在成长中强大,在挑战中超越,以锤炼意志、涵养自信、健全人格。

所以,将「以体树人」植入教育肌体,要的不是某个学校、某位校长的敢试敢为,更是着眼于下一代健康成长、立足于教育本质回归的集体突破。

而它的起点,则是社会多方对体育价值的重新认知:体育不是教育橱窗里的装饰品,而是立德树人的必需品,不是课程体系中的配角,而是「五育」的基础。

最后容我Call Back一下。80年前,张伯苓曾说过一句话,到了今天仍不过时——

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