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黑产的崛起:一个专吃“人血馒头”的万亿级骗局

发布时间:2025-09-10 21:54  浏览量:2

你敢相信吗?

银行一笔高达2.07亿元的个人坏账,最后在资产处置平台上挂出的转让价,只有区区422万元。连骨头带肉,直接打了0.2折。

这听起来像是在做慈善,但这背后,恰恰是银行最冷酷的商业算计,也催生了一个正在野蛮生长的万亿级市场,和一个专吃人血馒头的庞大产业。

当负债累累的小王在短视频上刷到那条“1分钟教你停息挂账”的视频时,感觉自己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视频里的“老师”西装革履,语气温和又专业,告诉他“国家有政策,银行不能把你怎么样”,并承诺只需支付债务总额10%的服务费,就能帮他搞定一切。

小王东拼西凑借来2万元交了费,并按对方要求,交出了自己所有的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和网贷App账号。

他以为等来的是新生,却没想到,这只是通往更深地狱的开始。

如今,像这样引诱小王们上钩的“化债”广告,正铺天盖地。

工商数据显示,打着以代理投诉这些旗号注册的公司,已经从几年前的一万多家,暴增到了超过8万家。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帮人解决困难的好事吗?

欠债还不上,有人出面帮忙和银行协商,简直是“金融菩萨”啊。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听我一句劝,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菩萨”,尤其是在金融这个把人性算计到极致的领域。

这些所谓的“化债人”,本质上就是一群在债务人、银行和监管的夹缝中,疯狂套利的“金融黑产”。

他们不是来救人的,他们是来吃人的,吃那些已经被债务逼到绝境的人的最后一口肉,喝他们的最后一滴血。

要理解这个产业为何能爆炸式增长,我们首先要看清它脚下的土壤有多“肥沃”。

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是,中国的家庭债务总额,从2015年的不到4万亿美元,飙升到了2025年的11.5万亿美元

我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40年的居民杠杆率攀升之路。

与此同时,央行数据显示,仅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的信贷总额,在2024年末就达到了1239.6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6%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片广阔无垠的“债务汪洋”已经形成,而在这片汪洋中挣扎的,是数以千万计的家庭。

有浪潮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逐浪者,以及盘旋在空中的秃鹫。

这些“化债中介”,就是嗅着血腥味而来的秃鹫。

他们的核心骗局,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被人为制造和放大的“信息差”之上。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债务人本就有权在特殊情况下与银行协商“个性化分期还款”。

而像小王这样的普通人,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研究几十页的法律条文。

但中介们会对小王说:“你自己去谈,银行不会理你。我们有内部渠道、有专业话术,交给我们,保证办成。”

他们卖的,就是这个普通人本就拥有,但却不知道或不敢去行使的权利。

而这项“代办”服务,收费极其高昂。

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这片浑浊的水域里,并非所有人都值得同情。

有的人是因疾病、失业等意外陷入困境,是真正的受害者;而有的人,则是“凭本事借钱不想还”的职业老赖。

而“化债黑产”最狡猾之处,就在于他们将这两类人混为一谈,打着为前者“维权”的旗号,行帮助后者“逃债”之实,绑架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银行是傻子吗?

就任由这些“金融碰瓷”的组织存在,甚至还和他们谈判?

这才是整个链条里最核心的秘密。

银行不是傻子,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喝一杯不得不喝下的“苦酒”。

对银行而言,这是一笔极其无奈的经济账。

一方面,他们恨透了这些“金融碰瓷”。

数据显示,近年来银行收到的消费投诉量,其增速远远大于贷款投放余额的增速。

更有报告指出,金融机构收到的可疑投诉,已经占到了正常投诉总量的30%以上

这些由黑产组织策划的、模板化的恶意投诉,极大地挤占了银行的运营资源,让他们不胜其扰。

但另一方面,在现行法律和催收成本的巨大压力下,与这些半明半暗的中介达成某种妥协,又成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的平均转让折扣率,已经从2021年的32.9%,一路暴跌至2024年的7.3%。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银行催收回款的难度越来越大,资产质量越来越差,以至于他们宁愿以不到一折的价格“清仓甩卖”,也不愿再自己耗下去了。

在这种背景下,“化债中介”的出现,客观上扮演了一个非官方的“压力测试仪”和“筛选器”的角色。

他们用各种极端手段冲击银行,虽然给银行造成了巨大麻烦,但也帮助银行以极低的成本,快速识别出了哪些是“硬骨头”,哪些是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的。

银行的这种无奈妥协,就成了黑产野蛮生长的最佳养料。

在这场由银行、债务人和“化债中介”三方构成的博弈中,看似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只有中介单方面暴利,而银行和债务人双输的负和游戏。

银行看似甩掉了包袱,但实际上,整个行业的财产损失高达数百亿元级。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社会矛盾和风险,以一种击鼓传花的方式,转移到了一个更不可控的灰色地带。

“化债中介”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他们两头通吃,一边向绝望的债务人收取高昂费用,一边用恶意投诉的手段去和银行周旋。

据统计,全国的互联网黑产从业人员已突破500万人,而“化债”正是其中最肥美的一块业务。

而债务人,是这个链条里最悲惨的一环。

他们的人血馒头,就是这样一步步做成的:

第一步:交完钱后,像小王一样等来的不是银行的和解电话,而是中介更苛刻的要求。

他们让小王换掉手机号,切断与银行的一切联系,全权由他们代理。

第二步:他们用小王的身份信息,伪造了各种贫困证明、疾病证明,开始了对银行的“轰炸式”投诉。

但与此同时,银行因联系不上小王本人,直接将其列入了失信名单,催收电话开始变本加厉地打向他的家人和朋友。

第三步:当小王想找中介理论时,对方却告诉他,“维权需要时间,这是正常流程”,并反过来催促他支付下一笔“进度款”。

最终,小王不仅没能“停息挂账”,反而因为恶意投诉和失联,被银行提起了诉讼。

他当初交的2万元服务费打了水漂,个人征信变得一塌糊涂。

更可怕的是,当他无力支付中介的尾款时,那个曾经承诺帮他的“老师”,换了一副嘴脸,开始用更专业、更隐蔽的手段催收他。

就这样,他从一个只欠银行钱的债务人,沦为了一个同时被银行和黑产双重绞杀的“猎物”。

这就是这个产业“人血馒头”的本质。

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只是利用制度的漏洞和人性的弱点,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抽血。

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催生出如此奇特的产业?

底层逻辑在于,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一方面是居民债务的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是配套法律制度——尤其是“个人破产制度”的缺失

一个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在现行法律下没有一个清晰、合法的渠道可以“重生”。

当正门不开的时候,旁门左道必然盛行。

好消息是,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

2025年,政策层面开始释放信号,出台了针对贷后催收的国家级规范,金融监管总局也提出要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

这被很多人称为“个人化债的元年”。

但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乱象的治理问题。

从更高的维度看,这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从“粗放”走向“精细化”治理的必经阵痛。

这个灰色地带的存在,本质上是在考验我们社会的治理能力。

如何既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又给予“诚实而不幸者”一个重生的机会,同时精准打击恶意逃废债,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信用基石和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

对于像小王一样身处债务困境的个人而言,我的建议只有一个:擦亮眼睛

唯一的正途,是直面问题,主动、合法地与金融机构沟通。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我们需要的是尽快建立起一个规范、透明、有法律保障的个人债务处理体系。

因为化债的本质,是一场财务上的外科手术。

当手术刀被一群江湖郎中掌握时,带来的不会是治愈,只会是更深的创伤。

而建立一整套现代化的金融治理体系,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良药”。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