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增速领跑!机器人+固态电池双赛道,这10家公司中报业绩炸了

发布时间:2025-09-10 04:11  浏览量:9

当人形机器人的“续航焦虑”遇上固态电池的“技术破局”,两条万亿级赛道的碰撞,正催生出一批业绩狂飙的企业。近期宇树科技官宣IPO筹备,不仅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入资本化关键期,更让市场注意到:解决机器人续航痛点的固态电池,已成为两大产业共振的核心纽带。

当前人形机器人普遍面临“2小时续航魔咒”,传统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瓶颈,成了量产落地的最大绊脚石。而固态电池凭借3倍于传统锂电的能量密度、10分钟快充和近乎零热失控风险,被业内视为“机器人续航救星”。据GGII数据,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人形机器人用电池需求占比将达18%,双赛道叠加下,提前布局的企业已率先交出亮眼成绩单。

今天就为大家梳理同时布局固态电池与人形机器人、2025年中报归母净利润增速TOP10的企业,从技术布局到业绩逻辑,拆解它们的增长密码(注:以下内容仅作行业研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第10名:扬杰科技(增速41.55%)——功率器件的“双向渗透”

在半导体领域深耕多年的扬杰科技,正将功率器件优势延伸至双赛道。固态电池方面,其开发的专用功率器件和测试系统,相当于为固态电池装上“电压调节器”,能精准控制充放电过程,目前已进入头部电池厂商验证阶段。要知道,固态电池的高电压特性对功率器件的耐高压能力要求更高,扬杰科技的技术积累恰好解决了这一痛点。

人形机器人领域,其产品可用于电机驱动和感知系统,但当前占比不足5%。看似体量小,实则卡位关键环节——电机驱动是机器人“关节活动”的核心,感知系统则相当于“神经末梢”,随着机器人量产放量,这部分业务有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第9名:楚江新材(增速48.83%)——装备端的“隐形帮手”

楚江新材通过子公司搭建了双赛道布局:子公司项立科技生产的固态电池电解质粉体制备热工装备,是固态电解质生产的“核心厨具”——电解质粉末需要在精准控温环境下合成,这套装备能将温度误差控制在±1℃,保障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效率。目前已供货给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头部电解质企业。

另一子公司鑫海高导则聚焦机器人线束,别看线束不起眼,却是机器人“神经脉络”的关键——需要同时满足轻量化、抗干扰和高耐磨需求,其产品已批量供应给优必选供应链,随着人形机器人关节数量增加(主流机型关节数超20个),线束需求将同步增长。

第8名:金发科技(增速54.12%)——材料端的“性能升级”

作为改性塑料龙头,金发科技在双赛道中玩的是“材料创新”。固态电池领域,其研发的低翘曲、低蠕变材料,解决了固态电池封装的“变形难题”——传统材料在高温下易变形,导致电池漏液,而金发科技的材料能在80℃环境下保持形态稳定,已应用于固态电池外壳和极耳绝缘件。

人形机器人领域,其组建专项研发团队,开发的高强度复合材料可用于机器人外壳和关节部件,重量较传统金属材料减轻30%,同时耐冲击性提升25%。目前已向国内某机器人初创企业批量供货,材料国产化替代逻辑下,未来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第7名:博众精工(增速69.69%)——产线设备的“硬核玩家”

博众精工的核心优势在“智能制造装备”,这一点在双赛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固态电池方面,其交付的半固态电池组装线,能实现电极堆叠、封装等工序的自动化,效率较传统产线提升40%,且已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全固态电池组装设备——要知道,全固态电池的叠片工艺更复杂,对设备精度要求更高,博众的技术储备已领先行业半步。

人形机器人领域,其不仅有视觉模组(相当于机器人“眼睛”,识别精度达0.1mm)、轮式底盘,子公司灵猴机器人更是智元机器人的首批代工商。代工商看似是“代工”,实则掌握核心组装工艺——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装配误差需控制在0.05mm以内,灵猴的组装良率已达98%,远超行业平均92%的水平。

第6名:蔚蓝锂芯(增速99.09%)——圆柱电池的“场景突围”

蔚蓝锂芯通过全资子公司天鹏电源,在固态电池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发布的固态圆柱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是传统圆柱电池的1.5倍,预计2025年底量产。这款电池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设计,体积小、倍率性能好,能满足机器人高频次充放电需求,目前已送样给宇树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其为宇树科技供应的锂电池目前营收占比不足3%,但随着宇树IPO后量产加速(预计2026年产能达1万台),电池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从“样品”到“批量”的跨越,或将成为蔚蓝锂芯业绩的下一个增长点。

第5名:道氏技术(增速108.16%)——核心材料的“全链布局”

道氏技术是双赛道中少有的“全产业链玩家”:固态电池领域,从高镍前驱体(提升正极容量)、固态电解质(核心传导介质)到正负极材料,实现了“从矿石到材料”的覆盖。其开发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1.2×10⁻³S/cm,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

人形机器人领域,其碳纳米管材料可用于机器人柔性传感器(相当于“皮肤”,能感知压力和温度),同时与机器人企业合作开发电子皮肤——这种电子皮肤的灵敏度达0.1kPa,能模拟人类皮肤的触觉反馈,未来可应用于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检测场景。全链布局下,道氏技术的业绩增长更具韧性。

第4名:利元亨(增速119.33%)——装备赛道的“全能选手”

利元亨在固态电池装备领域已实现“从0到全”:打通全固态电池整线装备制造工艺,涵盖浆料制备、电极制造、电芯组装和检测,目前已与国轩高科、清陶能源合作。全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比半固态更复杂,仅电极制造就需要新增“固态电解质涂覆”工序,利元亨的整线解决方案能帮企业降低30%的产线建设成本。

人形机器人领域,其子公司提供本体结构件代工和组装服务——结构件相当于机器人的“骨骼”,需要高精度加工,利元亨的CNC加工精度达0.005mm,能满足机器人关节的高强度需求。目前已为国内某头部机器人企业代工生产腰部和腿部结构件,随着机器人本体需求增长,代工业务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引擎。

第3名:德新科技(增速187.09%)——模具赛道的“早期布局者”

德新科技早在2021年就切入固态电池赛道,向清陶能源供应生产模具——看似简单的模具,实则是固态电池成型的关键: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将电解质粉末压制成型,模具的平整度直接影响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效率,德新科技的模具使用寿命达10万次,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

人形机器人领域,其控股子公司汉普斯研发的精密行星减速器,是机器人关节的“动力核心”——能将电机转速降低并提升扭矩,精度达1弧分(相当于360°的1/21600),目前已应用于某教育机器人,未来若切入工业级机器人赛道,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187%的高增速背后,是早期布局带来的先发优势。

第2名:远东股份(增速210.6%)——电缆领域的“场景延伸”

远东股份的核心优势在“特种电缆”,这一优势在双赛道中实现了精准落地。固态电池领域,其开发的半固态电池专用电缆,能承受300V高电压(传统电缆仅能承受150V),且耐温性达125℃,已应用于固态电池测试设备。

人形机器人领域,其电缆产品覆盖动力电缆、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相当于机器人的“血管和神经”——动力电缆为机器人提供电能,信号电缆传输感知数据,控制电缆调节关节运动。目前已与优必选、智元机器人达成合作,随着机器人功能升级,电缆的种类和用量将同步增加,210%的增速正是场景拓展的直接体现。

第1名:豪鹏科技(增速252.49%)——电池方案的“精准卡位”

豪鹏科技以252%的增速登顶,核心逻辑是“电池方案+客户突破”。固态电池领域,其完成的半固态电池通过针刺、挤压等安全测试,能量密度达350Wh/kg,全固态电池研发已进入电解液配方优化阶段——半固态电池的安全测试通过,意味着其已具备量产基础,而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度则决定了长期竞争力。

人形机器人领域,其成功进入多家陪伴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客户供应链,提供定制化电池方案——不同于消费级电池,机器人电池需要根据关节布局设计形状和容量,豪鹏科技的方案能将电池能量密度利用率提升至90%,目前已送样给国内3家头部机器人企业。从“电池供应商”到“方案服务商”的转型,让其在双赛道中脱颖而出。

双赛道未来:量产前夜,谁能笑到最后?

尽管这10家企业上半年业绩亮眼,但需清醒看到: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样机向量产过渡”阶段(2025年全球量产规模预计不足1万台),固态电池也以半固态为主(全固态商业化预计2030年前后),当前的业绩增长更多来自“技术验证”和“小批量订单”。

未来真正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三点:一是固态电池的全固态技术突破(如硫化物电解质的量产稳定性),二是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如减速器、传感器),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固态电池当前成本是传统锂电的3倍,需降至1.5倍以内才具备规模化应用条件)。

你认为这10家企业中,哪家能在双赛道量产爆发期持续领跑?或者你还关注哪些未上榜的潜力企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