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5-05-23 00:10  浏览量:4

作为服务“三农”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农商银行,应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一是加强科学布局,完善授信策略;二是创新业务模式,丰富产品体系;三是坚持统筹推进,提高服务质效。

王平涛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金融支持是关键。作为服务“三农”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农商银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认真履行职责使命,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部署,统筹推进支持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民增收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痛点问题

第一,农村金融基础较为薄弱,信用环境有待改善。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相对较少,农村自助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够。此外,农村金融知识普及不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及农村金融法治环境改善仍需时间。

第二,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健全,资源配置有待优化。主要表现为资金配置存在“非农偏好”,农村金融资源外流,服务资金倾斜不够,影响了银行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第三,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供给质效有待提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农商银行支农服务的必然选择

(一)肩负农村金融主力军责任。农商银行的市场定位是立足“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新发展阶段,农商银行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金融支撑,提高农村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二)承载地方金融排头兵责任。农商银行在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必须主动担当起主办银行的责任,真正沉下去、融进去,以稳定扩大的信贷投放为服务“三农”提供更多金融“活水”,实现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共同发展格局。

(三)担负乡村普惠金融领跑者责任。农商银行深深地烙印着“农”和“土”的基因,使得农商银行自然成为乡村普惠性的百姓银行。农商银行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畅通城乡经济金融循环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加大普惠型涉农贷款投放,更好地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布局,完善授信策略。一是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种业振兴、农业科技和装备、土壤改良、农田排灌设施等重点领域倾斜信贷资源,推进具有规模化优势的粮油生产功能区、产业一体化优势的重点农业保护区及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等平台载体建设。二是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和自然禀赋,加大对现代农业、林业、现代养殖渔业等产业经营示范集群建设的信贷投放,因地制宜支持培育壮大根植性主导产业,服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培育生态康养、休闲民宿、户外运动、直播电商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农户发展综合种养、特色手工和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规模化现代设施农业、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信贷投入,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四是服务农业科技领域,聚焦农业关键技术企业、农业领域专精特新、农业装备制造等农业科技类企业,支持乡村产业基金、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被投企业客群,积极提供综合融资服务。

(二)创新业务模式,丰富产品体系。一是创新“人品+产品+抵押品”服务理念,摒弃新增贷款必须提供优质抵质押物的固定思维,进一步优化信贷流程,通过加强实地走访、收集社会信息,判断借款人诚信度和还款能力,探索畜禽活体抵押融资,注重引入政府担保基金、农业保险等第三方机制解决担保难问题,对确实优质的特殊群体可以通过信用贷款支持。二是创新“1+N”产业链式服务模式,有效梳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提供金融服务的关键环节,以核心企业为重点主体,向上下游客户延伸,针对不同节点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采取“1+N”的信贷模式,灵活运用循环贷、贴息贷、订单贷、亲情信用贷等产品,实现由支持单一客户向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的转变。三是创新“农商行+政府+新型主体”合作平台,充分将政府政策支持优势、农商行金融服务优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采取“财政补贴+信贷”等协同支持方式,发挥财政扶持与金融支持的合力;完善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和交易市场,使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活”起来,推动各类型农村物权确权流通,蹚出一条产权赋能农业产业发展、农户增收的新路子。四是创新“智本+人本”控险机制,不断优化信贷管理系统,加强对涉农客户的现金流考核,与其签订资金归行协议,根据贷款资金用途和期限确定资金归行比例,确保涉农资金在农商行体内循环。同时,在身份关系上变“信贷员”为顾问,在及时掌握涉农主体产、供、销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信息来源多、联系面广的优势,及时为借款主体提供市场供求、财务管理等信息,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三)坚持统筹推进,提高服务质效。一是设立专项指标,将涉农贷款余额、涉农贷款增长率、农户贷款覆盖率、创新金融产品的数量等纳入考核范畴,确保资金流向农业重点领域。二是注重长期成效,定期跟踪评估服务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收入增长率、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情况,注重保障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强培训指导,组织业务骨干参加现代农业、助兴惠农等相关业务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推广成功做法和创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是完善奖惩机制,对在服务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加大压力传导,激励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