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扎根”的俄罗斯小伙Alex:“这城市一直包容着我,而不用我去适应它” | 2025外滩大会

发布时间:2025-09-11 23:30  浏览量:1

今年9月10日至13日,上海外滩大会现场将设置专门的“外籍人士服务专区”,包括12367移民局服务平台、国务院客户端、入境通、随申办国际版等一系列为外籍人士量身打造的“智能秘书”, 累计注册用户已超3500万。正如俄罗斯小伙Alex所说:“这些平台就是我的随身秘书,让我现在生活得太方便了。”

十年前,10岁的Alex随着家人从俄罗斯来到中国。他形容那年只会俄语的自己,被迫放下“第四年”的小学书包,进入上海的小学一年级从零开始学拼音。时光流转,现在20岁的他,已经能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上海话与人沟通,还正在打着“自媒体博主”的算盘,在社交平台上用“会说上海话的俄罗斯小伙”这一标签收获一众粉丝。

“我觉得我不是来适应这座城市的,它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让我在这里生活。”Alex笑道。这种自信和轻松,背后却是近年来上海城市国际化建设不断升级的佐证,尤其是对外籍人士友好度的显著提升,让他和无数“新上海人”有了归属感。

初来乍到:语言不通,只能“倒读三年”

十年前,上海的高速发展尚未开启全面“智慧城市”的浪潮。Alex回忆起刚来的那几年,几乎“一切都靠人力”,从学校入学、银行开户到生活缴费,作为未成年人的外籍身份让办事流程复杂到“比登天还难”。

“我记得我那时候是在俄罗斯读小学四年级后来中国的,但因为语言完全不通,学校不收,只能重新读一年级。所以我从小就比同班同学大3-4岁。”Alex提到,当时他的父亲甚至坐在教室后排帮他翻译课文,引来师生一片惊奇。

那时的他还拿着大本护照去缴学费、办证件,每个细节都可能引发误会。“他们会问我为什么名字中间有空格?我也不知道啊!”他笑道,“后来慢慢知道,这些其实都是系统和政策还没完全涉外化的一种体现。”

而这种“野路子学汉语+亲情依靠”的方式,让他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学业上,他一路读完初中、高中,再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活上,他也逐步融入社区,与本地人组成“球友群“和“菜场朋友圈”,甚至干脆自学上海话,“为了以后能更方便教别人中文”。

融入都市:手机一扫,“新上海人”的日常

谈起如今的上海生活,Alex毫不掩饰自己的满意:“现在,只要有一部手机,我可以解决99%的生活问题。”他说自己从一位“啥都不懂”的外国小学生,变成“科技精通型老外兄弟”,靠的就是城市在服务意识和数字化方面的飞跃。

“移动支付是最大的惊喜。”他提到,“我一个朋友去年来上海,买个糖画还掏现金,我赶紧教他怎么下载支付宝扫二维码。现在小摊贩、夜市、共享单车,全靠扫一扫。”

外国游客常问他:“你们的自行车放外头为啥没人偷?”Alex会一边笑一边解释:这是共享单车,扫一扫就能骑。他还提到,“用移动支付时软件会自己算汇率,连零钱都不用,你说神奇不神奇?”

他所在的生活圈,几乎已经无现金状态,连办外籍居留许可证等“超高操作门槛”的项目,也都能在线搞定:“以前办一个长期居留许可证件得跑三四天,交一个材料就要跑一个窗口,算下来要跑三四个窗口,现在全部流程在一个平台就能搞定,7-10个工作日就能办理完结。”

而说到最难的医疗领域,Alex虽然表示“还有提升空间”,但也看到变化的可能:“现在很多医院也开始有多语种服务窗口,但确实对于手机挂号不熟悉、语言不通的外国人还是有点难。标识不清、排队动线复杂,希望未来也能再优化。”

外滩大会外籍专区:让“外人”变“家人”的加速器

随着上海推进城市国际化步伐,Alex也成为受益者和见证者。

“五年前我还被 ‘特别对待’,人家都觉得我是外国人很稀奇,现在我已经是‘常规处理’,这不是更高级了吗!”在他眼中,这种身份转变,不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便利。

他特别提到去年参加外滩大会的感受——“最大的亮点不是展示的技术,而是‘跨境服务专区’。”他在那里目睹一个印度小伙子,在完全不会中文的情况下,靠现场的翻译志愿者和政务服务平台,只用10分钟就成功递交了居住登记申请。“放以前,至少要跑两天。”

Alex称这些服务平台为“随身秘书”,“比如‘移民局12367热线’,你打电话会有会讲俄语的志愿者接待;再比如‘随申办国际版’,不仅可以多语操作,还能实时查看办理进度,甚至护照办好了会直接快递上门!”

他对本次外滩大会信心满满:“听说需求更细、服务更贴心。只要有手机、懂几个APP,外国朋友来上海绝对不慌。啥都能在展区学会,从生活缴费到工作签证,甚至还有咨询医疗的窗口。”

这些变化背后,正是上海在打造“国际友好城市”过程中的决心。通过一场又一场对数字化、制度便利、文化包容等维度的持续改进,越来越多像Alex这样的外籍人士,并没被停留在“访客”的位置,而是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文旅商体展协同发展:国际都市的新打开方式

从智能政务系统到便捷移动支付,从多语种城市标识到自适应式展会服务,Alex所经历的“便捷进化论”,正是上海文体商旅等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成果之一。

外滩大会不仅是技术领域的嘉年华,更已逐渐成为外籍人士了解中国、融入上海生活的“开放窗口”。而本届大会中聚焦“城市国际化”的服务专区设置,也体现了这座城市追求全球化、便利化、人本化的最新思考。

Alex还注意到,近年来上海在文娱与体育活动的策划也正向“多语传播”和“文化融合”倾斜。他自己也爱参加各类展览、音乐节、体育赛事——“外滩的夜景、徐汇的弄堂、虹口的市集,再配合各种双语展板,就很全面。”

他说:“你在哪都能看到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的切换,还有英文、法语、日语甚至俄语的指示标牌,这种设计,其实潜移默化地缩短了文化的隔阂。”

在接受采访的最后,Alex这样总结他的“上海故事”:

“如果你问我会不会推荐俄罗斯朋友来上海,我一定说:来吧!你不用去适应上海,这座城市会想办法帮助你。上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它不仅开放,也有烟火气。”

他期望自己未来能拿到中国的绿卡,继续在上海深耕自己的自媒体事业,并通过语言、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讲述,让更多人看见“新上海人”真实而温暖的一天:扫码骑走共享单车,在菜场买菜听阿姨嘀咕上海话,晚上发期视频聊聊“中国的支付系统有多牛”,一切仿佛“命中注定”。

结语:

让城市的“数字温度”,传递国际友好的“人情厚度”毫无疑问,Alex的经历映照的不只是个人成长轨迹,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制度与社会融合体系的演进。2025年外滩大会“外籍人士服务专区”的设立,将通过展览传播、实际操作、个性化指导,助推一个更具“数字温度”的大都市,也让“数据汇聚人心”的理念真正落地。

如他所说,“从做客到做主,再从标签外籍到市井一员”,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这座城市留下的最动人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