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本质上就坏吗?
发布时间:2025-09-10 16:25 浏览量:1
看完《南京照相馆》,很多人原地裂开:伊藤不是“最有人味儿的”日本兵吗?
最后一刀下去,弹幕满屏“果然血统带毒”。
这句咒骂就是今天最大隐形地雷——我们都被“本质主义”忽悠瘸了。
“良心鬼子”滤镜碎成渣的十几秒,观众心里其实在拼两张底片:一张是前期他给孩子塞糖的温柔特写,一张是后来挥刀的凶狠定格。
底片重叠,脑补完成:日本人嘛,骨子里坏。
听上去很爽,其实一句偷懒的判词。
这招判定术生活里天天用。
北京大爷一提日韩,甩一句“小鼻子小眼办大事”,地铁女孩谈黑人男友,闺蜜团皱眉“迟早暴雷”。
刻板词一出口,世界立马二元:我们=安全光明,他们=定时炸弹。
省事,但危险。
老片《无悔追踪》里,肖大力盯死老师冯静波二十年,就因为对方曾是国民党,哪怕档案清白。
镜头里,冯每天夹着课本走过胡同,邻居像躲瘟神,孩子在背后扔石子。
怀疑不费力,信任才要翻山越岭。
雨果早写过同款悲剧。
《悲惨世界》的沙威追冉阿让像装了GPS,直到冉阿让背着伤员跪在他面前,沙威的天线第一次失灵——原来“恶人”也能有圣徒时刻。
那天夜里沙威跳河,与其说没抓到逃犯,不如说没扛过人设崩塌。
心理学家早用实验打脸:给小婴儿看猫狗,婴儿会把所有猫归为“会挠人的那坨”;给成人看嫌疑人照片,黑人面孔被判更危险。
基因里自带的分类开关,帮我们快速决策,但也把复杂世界切成二维漫画。
弗洛姆更狠,他指出东亚“认错伦理”其实就是升级版本质主义:你不是认错,而是认自己“本来就是烂人”。
认罪越真诚,围观者越安全:你看,他亲口承认了,邪恶有主,我们可以继续纯洁。
于是互联网上流行“显微镜审判”。
豆瓣有条高赞影评把伊藤的脸P到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海报上,配文“连温柔镜头都有武士刀冷光”,三万点赞。
潜台词:别被任何温情蒙眼,敌人就算泡茶也是在磨刀。
可问题来了,一旦所有人被钉死在出生设定,改变就等同于背叛族群。
朋友留学东京,回来说一句“地铁真安静”,群里立刻有人甩“精日”帽子。
吓得他第二次出差,拍靖国神社抗议视频才免喷。
大家不要真相,只要站队。
《幻想的终结》把这两条路线摆在桌面:一条通往“超文化”,把每个人都当成独立变量;一条滑向“文化本质主义”,把所有外人都贴上集体条码。
眼下后一条赛道挤满了狂奔者,理由很中国——我们挨过打,怕再遭一次。
真就无解?
不是。
拍合影的南京照相馆老师傅还在:照片是胶片,影像是人。
每一张再恐怖的底片,曝光、显影、定影的环节都能动。
把曝光调长一点,人还能有层次,有阴影也有高光。
说人话就是:允许坏人做一点好事,也允许好人闪一下坏念头。
下次再冒出“XX人天生怎样”的弹幕,先按住发送键,回忆生活里那个反例:楼下日本电器维修工修好老电视不多收钱,东北老铁替被偷钱包的新疆姑娘追两条街。
把个体从“族群盖章”里拽出来,才能留出呼吸缝。
毕竟,谁也不想活在一张永久定型的老照片里。
- 上一篇:IBM咨询×凯傲集团共话AI时代制造业跃升路径
- 下一篇:蒙古人的祖先,不是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