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皖东南、扬帆长三角 安徽首个“长合区”挂牌两年引资588亿

发布时间:2025-09-12 14:12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季建荣

9月12日,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正式迎来了挂牌两周年的日子。作为全国第三个、安徽省首个以“长三角”命名的产业合作区,该区自挂牌2年来始终以“一区三片”的开放格局,积极拥抱沪苏浙产业跨区域转移,推动各类资源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在省际毗邻区域绘就出一幅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生动图景。

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供图

截至目前,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新签约亿元项目121个,总投资588.59亿元;新开工亿元项目99个,总投资484.08亿元;新投产亿元项目86个,总投资304.51亿元。

2023年9月12日,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广德片区、宣州片区和郎溪片区同时揭牌。至此,宣城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征程。安徽省委要求宣城进一步强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作用,做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文章,加快建设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不断提升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能力。

为此,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顶格谋划,规划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构筑“一区三片”空间格局。其中,广德片区面向上海、杭州、湖州,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宣州片区面向南京,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郎溪片区面向常州、无锡,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

2024年1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成为全国第3个、安徽第1个以“长三角”命名的产业合作区。安徽省发改委将其纳入2024年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全力支持长合区打造接轨上海的产业协同创新合作示范区。

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供图

宁宣杭高速高淳段、临安段,溧宁高速溧阳段和宁安高速等4条省际“断头路”全部贯通,实现与南京、杭州都市圈高速直达。宣绩高铁开通运营、沪苏湖高铁通车,让宣城市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将全部实现1小时通行,区位优势愈加明显。

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积极招大引强,一些重大制造业项目在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纷纷落地,其中不乏一些百亿级项目。

在广德片区,聚焦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发展热潮处处涌动。以安徽青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企业纷纷落户,其大圆柱钠离子电池产线以高自动化水平和领先技术实力,显著提升了钠电池的批量制造能力,产品远销低速车门类、便携式储能等多个细分市场。此外,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人本轴承项目也顺利推进,为高端装备制造再添重磅砝码,进一步夯实了片区产业根基。

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供图

郎溪片区则深耕纺织智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印染智造产业园项目正如一颗璀璨新星熠熠生辉,预计年产值将突破十四亿元,它不仅是一座产业园,更是十字园区奔向未来的战略引擎。园区通过系统布局、持续创新,积极推行“招引、建设、投产、储备”四轮驱动机制,推动纺织产业实现亩均税收显著增长。

宣州片区立足省际协同,聚焦智造集群崛起。狸桥镇曾是机床产业几近空白的乡镇,如今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已汇聚多家数控机床企业,覆盖数控刀库、光机、五轴加工中心等关键环节,实现从“零”到“聚链成群”的跨越。

与此同时,合作区中的康养产业也呈现出蓬勃生机,成为长三角民生协同的生动实践。通过沪皖共建模式,广德康养基地与上海多个城区签署旅居合作协议,建立起长效客源输送机制。医疗合作实现突破,上海知名医院专家定期前来坐诊,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顶尖医疗服务。教育协同也在积极推进,两地院校合作共建康养产业学院,为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各类品牌活动持续为康养基地升温。国际赛事、旅游推广、主题节庆等活动轮番举办,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温泉度假酒店、乡村咖啡馆、非遗工坊、特色露营地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勾勒出一幅多业融合、活力奔涌的康养生态画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