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复旦管院MBA项目主任曹能

发布时间:2025-09-12 17:07  浏览量:2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商业逻辑,当全球化进程在波动中孕育新的机遇与挑战,商科教育正站在“守正”与“创新”的十字路口。作为中国首批开设MBA项目的高校之一,复旦大学始终以先锋姿态回应时代命题——从率先探索领导力培养新内涵,到构建“引进来+走出去”的全球化路径,再到创新招生与培养模式以赋能学生终身成长,每一步实践都紧扣商业世界的变革需求。

近日,央广网、中国MBA教育网特邀复旦大学MBA项目主任曹能,深度解读复旦MBA在AI赋能、国际化深耕、科创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独特思考与务实实践,为广大考生提供权威参考。

01 锚定AI时代痛点 筑牢领导力的人本根基

“其实AI领导力背后的焦虑,本质就是‘AI是否会取代人的领导’。”曹能主任开门见山地指出AI时代商科教育的核心关切,“然而,很多研究报告已经形成共识:AI有它的长处,但是人依然需要去做最终的决策,去做一些AI不擅长但是人擅长的事情。”复旦MBA的破题思路,正是聚焦于人的不可替代性。为此,复旦MBA在国内商学院中率先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创领导力”项目,以底层理论设计为支撑,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积分制实践,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AI时代领导力的定义、内涵与外延的变迁。

在曹能主任看来,商学院的核心使命始终是培养“创新、领导力、国际化视野”三大能力,而“人与人的链接”正是领导力的关键。他强调,AI无法替代人们对于愿景目标的设定、对于团队的激励、对于社区以及行业的凝聚,这些与人相关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真实的互动与实践沉淀。

另一方面,复旦MBA也在积极地拥抱AI,将其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场景。在研二阶段的七大选修方向中,“商务人工智能及数字化运营”方向于今年完成重大升级,集结了复旦管院顶尖AI领域教授以及30%的业界嘉宾。课程形式也打破了教室的边界,学生们不仅能在课堂聆听AI理论解析,还能通过企业参访、闭门研讨、产业课题合作等形式,探讨“AI for industry”的效能提升路径。

人工智能最终要服务于产业,解决企业的真实挑战。曹能主任以复旦MBA深耕20年的“行动学习项目”为例,展示了产教融合的前沿实践。该项目累计合作400余家企业,不止是为企业提供咨询方案,而是始终关注由师生组队交付项目落地方案。“比如我们刚结束的一个ESG主题的项目,最终汇报时,团队交付的不是PPT,而是能解决企业具体管理需求的AI产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复旦MBA通过iLab、BC商业挑战赛等平台,持续引导学生跟踪技术前沿,拥抱时代变革,在未知中探索商业新解法。

02 深耕国际视野 构建“引进来+走出去”全球化路径

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剧烈波动,复旦MBA始终坚持“在中国根基上培养国际竞争力”的理念,这一模式与“简单引进西方课程”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不同阶段,我们对‘国际化’的定义截然不同。”曹能主任回顾道,在MBA教育刚兴起时,复旦与众多兄弟院校一样对标国外先进院校,引进教材、师资和教育理念;而如今的国际化,则包含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重含义。

“引进来”不仅仅包括从行为、国外引进的一流师资,也包括构建中外学生协同共创的场景。例如,外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组队,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如何在泰国、东南亚、欧洲落地,将“国际化”从课堂延伸至实战,使“出海”从已有产品的输出转变为文化与战略的深度融合。曹能主任强调:“全球化是复旦MBA创办以来的立基之一,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我们将始终坚持致力于培养深谙中国国情,兼具全球视野的人才。”

“走出去”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不同市场的文化与商业逻辑。复旦MBA已开设了14条GIP全球课程路线,近期还组织了100位学生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交流学习。作为MIT SLOAN在中国仅有的两个、上海唯一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样的深度合作让学生能直接接触全球顶尖商科教育资源。此外,GIP路线还覆盖了耶鲁大学、伦敦商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顶尖院校,并新增中东、日本等区域研学方向,学生可走进当地社区与企业,感知“非西方市场”的商业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复旦MBA是国内商学院中少数同时为全日制与在职学生提供双学位申请通道的项目。“我曾辅导过的学生中,全日制和在职学生都有拿到耶鲁、麻省理工、加拿大约克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第二学位。”曹能主任补充道。

03 聚焦科创赋能 锻造科创产业领军者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下,复旦MBA“科创青干营”专业方向成为热门选择,每年近200位申请者竞争约80个席位,其背后是千万元级资源投入构建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科创青干营的学生画像以理工医药背景为主,多在科创企业从事研发、战略、运营管理等核心岗位,同时我们也会招收营销、HR、法务、财务等非技术背景的学生。”曹能主任表示,“一个班级应像一家创业公司,多元背景才能模拟真实的商业生态,毕竟在科创企业从技术的成功到商业化的成功才是关键。”

该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创课程+双导师制+实战平台”:20门课程均凝结了复旦教授深入科创企业调研、参与咨询后的原创智慧结晶,覆盖从融资、商业模式论证到专利法务的全创业链条;双导师制融合“学术导师”与“业界导师”,后者多来自复旦科创生态圈,包括科创企业家营创始人、EMBA及MBA行业领袖,可为学生链接行业资源与职业机会;实战层面,学生可参与“长三角创业大赛”,在专业投资人与业界专家的点评中打磨商业方案,胜出者更有机会获得创业基金支持。

04 前置培养节点 打造“双向奔赴”的人才选拔生态

“我们希望候选人带着‘松弛感’来展开一场30分钟的有趣的对话,当然前提是候选人需要对自我、对复旦有清晰认知。”曹能主任口中的“对话”,正是复旦MBA今年推出的“光合计划”核心环节——职业发展对话。由教授、企业导师和校友组成的团队将从三个维度与申请者深度交流:一是“行业洞察”,要求申请者以“行业从业者”的专业视角,阐述所在赛道的挑战、趋势及个人职业定位,以及AI对所在行业的影响;二是“与复旦的契合度”,鼓励申请者通过复旦管院融媒体平台了解在读学生与校友的真实故事,从“价值观共鸣”层面说明选择复旦的原因;三是“双向提问”,申请者可就职业困惑、学习需求与导师交流,“有质量的问题本身就是加分项”。

在职业发展对话中表现优异的候选人将获得“光合嘉勉”,不仅能拿到1万-3万梯度的嘉勉金,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一种双向奔赴。拿到嘉勉的学生,如果成功通过了全国联考,那么复试就可以“轻装上阵”,因为他们早已完成对“为什么报考复旦”“职业目标是什么”的深度思考。曹能主任特别强调,嘉勉学生还可提前体验复旦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未对外发布的线上课程,以及与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室”合作的线下课程——这是国内商学院首次将此类顶尖职业发展课程前置开放给申请者。此外,复旦MBA还设立了科创方向、QS教育背景相关的嘉勉金,招生老师会一对一为申请者定制适配方案。

05 构建终身学习社区 解锁MBA的“长期价值”

“很多人会问‘MBA的硬回报与性价比’,我的答案是:先想清楚它是‘消费’还是‘投资’。消费追求短期满足,投资则需要长期主义。”曹能主任表示,复旦MBA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终身学习成长的社区,而非2.5年的阶段性教育。

复旦MBA拥有亚洲顶尖的职业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求职与转型支持,但其更深层的“长期价值”在于毕业后的终身持续赋能。“学业结束后,我们依然欢迎你回到学院。知识在更迭,行业在变迁,我们所有的后续的课程是免费给大家提供的。你可以来参加讲座、选我们的选修课,甚至你可以以校友的身份,将你的公司要解决的难题带给学弟学妹来做。”

此外,复旦MBA高度重视申请者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具有创业失败经历或“非典型职业路径”的申请人始终保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曹能主任明确表示,创业失败不仅不会被视作减分项,相反,如果申请人能够清晰总结教训、进行有效复盘,并将MBA学习与自身长远的能力提升紧密结合,这类经历反而可能成为加分点。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复旦MBA致力于通过系统化的知识训练和思维塑造,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精准定义问题,并寻找破解之道。

06 与时代同频 培养AI时代的未来领袖

“商学院的使命,不在于以过去案例教导当前学生赢得未来,而在于帮助其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成长为能定义未来的人。”在AI技术迭代与全球化重构的双重背景下,商科教育既需深植中国本土实践,亦须具备全球视野;既要善用技术工具,更需坚守人本内核。

从“聚创领导力”到“GIP全球研学”,从“光合计划”到“科创青干营”,复旦MBA始终以创新回应时代需求,以实践链接商业真实。如今,这座以自由而严谨的学术氛围、深厚而活跃的产业网络著称的殿堂,正面向具有创新精神、全球视野与领导力的行业精英敞开大门。在这里,与顶尖师资同行,与青年精英并肩,与终身社区共生,一起在商业变革的浪潮中,定义未来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