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讽刺你时,可以采用以下几招来应对,让对方无言以对!
发布时间:2025-09-12 18:38 浏览量:2
生活里总免不了遇到些人,说话带刺儿。明明你没招他没惹他,他就偏偏要讽刺你几句 —— 可能是笑你穿得普通,可能是损你工作不起眼,也可能是拿你的小失误说三道四。碰到这种事,别着急上火,更别跟着对方的节奏吵起来,那样反而落了下乘。其实,真正厉害的应对,不是比谁的嗓门大,而是用平和的办法,既守住自己的体面,也让对方没话可讲。就像老话说的,“君子不争闲气”,把精力放在过好自己的日子上,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先稳住自己,不接对方的 “刺”
很多人被讽刺时,第一反应就是急着反驳,可越急越容易说乱话,反而让对方看笑话。真正高明的做法,是先沉住气,不跟着对方的情绪走。你想,对方讽刺你,就是盼着你生气、盼着你失态,你要是稳住了,他那点 “招数” 就没用了。
就说曾国藩吧,他年轻的时候在京城做官,因为出身普通,又不像有些官员那样会钻营,不少人都明里暗里讽刺他 “土气”“没背景”,甚至有人在宴会上故意让他出丑,说他写的文章 “太实在,没灵气”。换作别人,可能早就脸红脖子粗地争论了,可曾国藩没这样。他只是笑着点点头,说自己确实还有很多要学的地方,然后该读书读书,该做事做事。后来他在官场摸爬滚打,始终踏踏实实,帮着朝廷平定太平天国,成了晚清有名的大臣。那些曾经讽刺他的人,最后反而都佩服他。曾国藩后来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意思就是别纠结过去的事,别让当下的情绪乱了心神,也别瞎琢磨未来的烦恼。遇到讽刺时,记住这句话,先稳住自己,对方的 “刺” 就扎不到你。
电视剧《人世间》,里面的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他没考上大学,一直在酱油厂上班,身边总有一些人讽刺他 “没文化”“没出息”,说他 “一辈子只能待在小工厂里”。周秉昆听了也难受,但他没跟人吵,只是默默把手里的活干好,把家里照顾好 —— 爸妈老了,他守在身边;朋友有难,他伸手帮忙。后来酱油厂效益不好,他又自己琢磨着开饭馆、办书店,日子越过越红火,身边的人也从当初的讽刺,变成了后来的佩服。你看,稳住自己,不接对方的 “刺”,把心思放在做事上,时间久了,自然能用实力说话。
用幽默化解,把讽刺变成 “玩笑”
有时候对方的讽刺,不一定是恶意满满,可能就是嘴碎、爱调侃,这时候要是太认真,反而显得小气;可要是不回应,又显得憋屈。这时候幽默就派上用场了,顺着对方的话头开个玩笑,既不让自己难堪,也能让对方知道 “你这玩笑我听出来了,但我不跟你计较”,反而能让对方不好意思再继续说下去。
钱钟书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学问大,写的《围城》特别有名,可也有人跟他开玩笑似的讽刺,说他 “书读得太多,都快成‘书呆子’了,连日常琐事都不懂”。有一次钱钟书去参加一个聚会,有人就故意问他:“钱先生,您天天埋在书堆里,是不是连菜市场的菜价都不知道?这要是过日子,可不行。” 这话里带着点讽刺,意思是说他 “不接地气”。钱钟书听了没生气,反而笑着说:“我是不知道菜价,但我知道怎么把书里的道理用到生活里,知道待人要客气,不能拿别人的短处开玩笑。再说了,我家夫人知道菜价就行,我负责读书,她负责管家,分工明确,挺好的。” 这话一说完,周围的人都笑了,那个提问的人也不好意思再往下说。钱钟书用幽默把对方的讽刺绕了过去,既维护了自己,又没让场面尴尬,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经典的电视剧《父母爱情》,里面的江德福,本来是个农村出身的军官,后来娶了资本家小姐安杰。那时候不少人背后议论,还有些同事当面讽刺他,说他 “娶了个娇小姐,以后家里事肯定多,说不定还得受气”。有一次江德福跟同事吃饭,有人就半开玩笑地说:“江德福,你这娶了安杰,以后是不是得天天给她端茶倒水?可别丢了咱们军人的面子。” 江德福听了,哈哈一笑说:“端茶倒水怎么了?我疼我媳妇,这是应该的。再说了,我媳妇心善,对我好,对孩子好,家里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我这是捡着宝了。你要是羡慕,也找个心善的媳妇,你也天天给她端茶倒水,多幸福。” 这话一说,同事们都乐了,那个讽刺他的人也只能跟着笑,再也不提这事了。你看,幽默就像个 “软垫子”,能把对方讽刺的 “硬茬” 给垫软了,既不伤和气,又能让自己占理。
拿事实说话,不跟人争口舌
有些时候,对方的讽刺是带着恶意的,就是想否定你的能力、你的付出,这时候光靠稳住自己或者幽默,可能还不够,得用事实让他闭嘴。因为再多的辩解,不如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有说服力。你不用跟他吵 “我能行”,而是用行动证明 “我真的能行”,到时候对方自然没话说。
钱学森先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当年他在美国留学,学了一身本事,后来想回国报效国家,可有人就讽刺他,说他 “在美国待久了,早就习惯了那边的生活,根本适应不了国内的艰苦环境,就算回去了,也搞不出什么名堂”。面对这样的讽刺,钱学森没跟人争论,只是一心想着回国。回到国内后,他一头扎进了科研工作,那时候条件确实艰苦,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料,可他没抱怨,带领团队一点点琢磨、一点点试验。最后呢?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还搞出了人造卫星,让中国成为了有核国家,挺直了腰杆。那些曾经讽刺他的人,最后只能对他肃然起敬。钱学森先生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他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把事实摆在了所有人面前,这比任何辩解都有力。
电视剧《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他刚进化工厂的时候,年纪轻,又特别较真,不少老员工都看不上他,有人讽刺他 “书读得多有什么用?工厂里靠的是经验,你这毛头小子,根本干不了正事”。宋运辉听了,没跟老员工吵,只是默默跟着学,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他主动干;别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他熬夜查资料、做试验。有一次化工厂的设备出了问题,好几个老技术员都没找到原因,宋运辉连续熬了两个通宵,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还提出了改进方案,让设备恢复了正常,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讽刺他 “毛头小子不行” 了,大家都佩服他的能力。你看,事实就是最好的 “反驳武器”,不用跟人争口舌,把事做好了,对方自然无言以对。
转身离开,把空间留给对方
遇到特别不讲理的人,你跟他讲道理,他不听;你跟他幽默,他不接;你跟他说事实,他还胡搅蛮缠。这种时候,最聪明的做法不是跟他耗着,而是转身离开。因为跟这种人纠缠,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影响你的心情,根本没意义。你转身走了,他一个人在那儿说,没人搭茬,反而会显得他很没风度,最后只能自己收场。
胡适先生当年提倡白话文,不少守旧的文人反对他,甚至有人在公开场合故意找茬,讽刺他 “提倡白话文是破坏传统文化,是没文化的表现”。有一次胡适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一个老文人当着众人的面,指着他说:“胡适之,你搞的白话文,简直就是‘引车卖浆者流’的话,登不了大雅之堂,你这是在误人子弟!” 这话说得特别难听,周围的人都以为胡适会反驳,可胡适只是笑了笑,说:“咱们对文化的理解不一样,没必要争对错。
我还有事,先失陪了。” 然后就转身离开了。那个老文人本来还想接着说,可胡适走了,他没人可针对,只能站在那儿,显得特别尴尬。后来胡适在文章里写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意思是说,面对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恶意的攻击,有时候容忍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转身离开,不是认输,而是不想让对方的负面情绪影响自己,这是对自己心情的保护。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她从小在家里不受重视,长大以后自己打拼出了一番事业,可有些亲戚还是见不得她好,总爱讽刺她 “没良心”“忘了本”。有一次亲戚聚会,一个远房姑姑故意说:“明玉,你现在有钱了,可不能忘了你爸妈,当初你爸妈养你不容易,你可别当了老板就不认人了。” 这话里的讽刺特别明显,就是想说苏明玉不孝。苏明玉听了,没跟她争论,只是说:“我对我爸妈怎么样,他们心里清楚,我还有工作要处理,就不陪各位吃饭了。” 然后就转身走了。那个姑姑想再往下说,可苏明玉已经走了,其他亲戚也觉得姑姑说得过分,没人搭她的话,最后姑姑只能悻悻地闭上嘴。你看,转身离开,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清醒 —— 知道哪些人值得计较,哪些人不值得,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
反过来帮对方 “圆场”,显格局
有时候对方讽刺你,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心里不平衡,或者是不小心说了错话,这时候要是能反过来帮他圆个场,不仅能化解尴尬,还能显露出你的格局,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以后再也不会随便讽刺你了。这种做法,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大气,能让你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问深,人品也好。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有个年轻的学者为了表现自己,故意站起来反驳季羡林的一个观点,话说得有点冲,还带着点讽刺,说:“季先生,您这个观点是不是太保守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您还抱着老一套不放,是不是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这话一说,全场都安静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学者太没礼貌了。可季羡林没生气,反而笑着说:“你这个角度很新颖,我之前确实没从这个方面考虑过。学术研究就是这样,需要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进步。
你要是有时间,咱们会后可以好好聊聊,我也想听听你的想法。” 这话一说,那个年轻学者脸都红了,赶紧坐下了。会后他主动找季羡林道歉,季羡林还耐心跟他探讨了学术问题,后来两人还成了忘年交。季羡林先生说过:“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欺不诈;忍者,相互容忍,不计较小事。” 帮对方圆场,就是 “忍” 和 “真” 的体现,既能化解矛盾,又能收获尊重,这才是最高明的应对。
电视剧《琅琊榜》里的梅长苏,他回到金陵城后,因为身体不好,又没什么实权,不少人都看不起他,甚至有人讽刺他 “体弱多病,根本担不起大事,就是来金陵城混日子的”。有一次朝堂议事,一个大臣当着梁帝的面说:“梅先生,您这身体,连站都站不稳,怎么能帮陛下处理朝政呢?我看您还是好好在家休养吧,别耽误了国家大事。” 这话里的讽刺很明显,不少人都替梅长苏捏了把汗。可梅长苏没反驳,反而笑着说:“这位大人说得有道理,我身体确实不好,很多事都力不从心。
不过幸好我身边有很多能干的朋友,靖王殿下、蒙大统领,还有苏府的下属,他们都能帮我分担。再说了,处理朝政靠的不是体力,是脑子,我虽然体弱,但还能帮陛下出出主意,只要能为国家做事,哪怕只是一点微薄之力,我也愿意。” 这话一说,梁帝觉得梅长苏既谦虚又有担当,其他大臣也觉得梅长苏格局大,那个讽刺他的大臣也不好意思再说话了。你看,帮对方圆场,不是委屈自己,而是用格局让对方自惭形秽,这样的应对,比任何反驳都有力量。
其实,应对讽刺的根本,不是要让对方哑口无言,而是要让自己不被那些负面情绪缠上。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生气,它也会对着你生气;你对着它平和,它也会对着你平和。那些讽刺你的人,要么是因为自己过得不好,想通过讽刺别人找平衡;要么是因为眼界太窄,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管是哪种,都没必要跟他们计较 —— 你过得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 “反驳”;你活得开心,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
就像老话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大家自然会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那些曾经的讽刺,只会变成过眼云烟。所以,遇到讽刺时,别着急,别上火,试试上面这几招,守住自己的平和,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才是最厉害的 “赢”。
- 上一篇:给单身族的几个建议
- 下一篇:老年人血压别降太低,医生提醒:收缩压低于此值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