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机器人融资月报,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赛道爆发
发布时间:2025-09-12 21:58 浏览量:1
根据机器人大讲堂&立德智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8月,中国机器人行业融资活动在7月高位基础上呈现阶段性回调,共发生融资事件39起,较7月的50起环比下降22%,未披露金额事件占比攀升至56%,市场透明度仍待提高。尽管总量有所回落,融资结构与项目质量却呈优化态势,市场进入理性整理阶段。
从融资规模来看,8月行业融资总额预估介于28亿-47亿元之间,较7月84亿–98亿元区间明显下移,反映资本整体出手力度有所收紧。亿元级融资共7起,数量环比减少,但单笔金额仍保持较高水平,如梅卡曼德机器人D轮获投5亿元、傅利叶智能科技E+轮融得3亿元,显示大资本持续聚焦技术壁垒明确、商业化能力突出的头部企业。千万级融资共10起,占比25%,资金对早期阶段仍保持一定覆盖,但更倾向技术成熟、路径清晰的项目。
融资轮次分布方面,早期阶段集中度进一步强化。种子/天使轮达19起,A轮系列15起,合计占比87%,较7月(66.7%)大幅提升,反映资本仍在积极布局创新孵化。中后期融资出现结构性调整,B轮及以后共6起,涵盖B+++轮、D轮等,战略融资亦有参与,显示成长期及成熟项目仍获认可,但融资门槛维持高位,市场逐步呈现“早期活跃、中后期分化”的轮次格局。
从细分领域来看,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赛道表现最为抢眼,共发生14起融资,预估融资规模达9.6-15.4亿元,约占8月全行业融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为资本最为集中的方向,凸显了市场对通用人工智能载体未来前景的强烈看好。资本正从“软硬件协同”与“AI大模型赋能”两大路径积极布局,既押注于傅利叶、松延动力等致力于整机集成与量产应用的头部厂商,也支持如若愚科技等提供AI大模型基础的企业。
在其他领域方面,核心零部件领域融资共8起,其中新型部件如3D视觉、传感器、灵巧手等获5起融资,传统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亦有2起融资,技术驱动特性显著。服务机器人领域融资6起,以配送、清洁等商用及家用场景为主,落地能力成为关键考量。工业机器人领域融资共5起,涵盖工业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及工业机械臂等方向。医疗机器人领域融资4起,覆盖手术机器人、康复护理等细分方向,人口老龄化需求持续赋能。
整体而言,2025年8月中国机器人行业融资市场呈现“总量回落、早期强化、结构优化”的特征。资本在高潜力赛道中进一步向具备核心壁垒和明确商业化前景的项目集中,市场短期虽呈整理态势,但长期仍延续技术驱动与场景落地双主线,理性布局与价值挖掘成为主流策略。
那么,在这些融资事件中,有哪些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它们的发展又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呢?接下来和机器人大讲堂一起深入探究~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相关
8月,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赛道延续了极高的热度,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松延动力等代表企业均持续获得融资。资本正持续加码其运动控制、环境交互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加速其从实验室Demo向规模化商业应用迈进,预示着通用服务机器人的未来形态正愈发清晰。
从融资轮次分布来看,早期项目(天使轮至A轮)占据绝对主导,共计12起,占比高达86%,显示出资本仍在积极布局该赛道具有创新模式和场景落地潜力的新玩家。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披露金额占比较高的情况下,仍出现了傅利叶智能科技(3亿元E轮)、松延动力(数亿元A++轮)等大额融资,表明市场对技术成熟度较高、商业化路径清晰的项目给予了极大的信心和资源倾斜。
● 傅利叶智能科技
8月1日,傅利叶智能科技完成3亿元人民币的E+轮投资,由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注资。这轮融资是其同年1月近8亿元E轮融资的延续,融资前企业估值已达80亿元,这也意味着傅利叶正式跻身独角兽行列。根据润阳科技发布的公告,E轮投资资金将用于支持傅利叶的核心业务发展,特别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线建设。
在核心产品方面,傅利叶智能科技旗下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及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该系列产品以“为AI而生”为长期使命,首次在行业中提出“产品六边形”标准,围绕运动智能、灵巧作业、认知智能、仿生设计、用户体验和商业化应用六大维度系统构建机器人本体的能力体系与发展方向。
目前,GRx系列已推出GR-1和GR-2两款成熟机型,而系列最新产品,具备“可触摸”交互特性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are-bot”GR-3也于8月首次公开亮相。该机器人具备“可触摸”交互特性,身高165cm,体重71kg,全身配备55个自由度,通过头部空间与关节轴心优化实现更紧凑灵巧的拟人化结构。
GR-3 搭载了傅利叶自研的全感交互系统,该系统集成听觉、视觉、触觉三大模块,通过协同反馈实现更自然、拟人的情感互动。与GRx系列前两代产品不同,GR-3开创性地引入了注意力管理机制,通过统一调度多模态交互功能,动态调配感知优先级,从而实现手、眼、脑的协同反馈,有效提升了交互响应的连贯性与针对性。
● 松延动力
8月5日,人形机器人企业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 A++ 轮融资。本轮由金浦投资领投,北汽产投、中金资本、晶科能源、赟汇资本、优山资本、卓源亚洲、元智未来等一众知名机构跟投。
松延动力成立于2023年9月,虽然公司创立时间不足两年,但其技术进展令人瞩目。成立仅一个月后,首款产品N1即完成了从概念设计到加工制造、装配测试的全流程,并成功实现了双足稳定行走测试。如此高效的研发节奏背后,离不开其强大的团队背景。核心创始团队多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5%,涵盖了机械电子、控制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公司的产品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产品方面,松延动力已构建起包括高动态运动机器人和通用交互机器人在内的多系列产品矩阵。其中,N系列双足人形机器人主打运动性能,代表性产品N2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却展现出极强的动态运动能力:奔跑极速可达3.2m/s,并能完成连续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2025年,N2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大赛中获得亚军,在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又摘得自由体操、跳远两枚金牌和单机舞蹈银牌。这些国际赛事成绩不仅验证了其运动控制算法的先进性,也为公司赢得了广泛的行业关注与合作机会。
除此之外,松延动力还在通用型人形机器人“Dora”等产品线上持续投入,致力于提升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感知、认知与执行能力。公司强调“软硬件协同创新”,在仿生腿足设计、实时运动规划、弱通信环境下鲁棒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突破。在资本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之下,松延动力正快速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其发展路径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样本。
▍核心零部件相关
8月,核心零部件领域共发生8起融资,融资阶段分布较广,从天使轮(环视智能、楚墨科技)到D轮(梅卡曼德机器人)均有覆盖。从技术突破方向看,融资大部分集中于新型核心零部件,尤其是3D视觉(梅卡曼德、视比特)、高端触觉传感器(源升智能)、和智能关节(航墨科技) 等关键模组。
● 梅卡曼德机器人
8月26日,梅卡曼德机器人宣布完成5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雄安基金、大洋电机、华创资本、中金保时捷基金、上河动量基金、南翔创投、海河基金、河北结构调整基金、天创资本等投资。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梅卡曼德具身智能“眼脑手”全栈技术的持续进化,拓展产品线与场景应用,并进一步提升全球商业化与客户服务能力。
梅卡曼德成立于2016年,至今已完成多轮融资,历史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美团、红杉中国、源码资本、英特尔资本、启明创投等知名机构,累计融资金额近20亿元。公司创始团队具备深厚的学术与产业背景,多数成员来自清华大学。创始人邵天兰毕业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后于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机器人方向硕士学位,并曾就职于德国机器人企业参与协作机器人研发。联合创始人付翱为清华大学精仪系本硕,丁有爽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博士、CMU联合培养,首席科学家张建伟为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汉堡科学院院士。强大的人才队伍为梅卡曼德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长期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视觉与决策系统开发,为汽车、新能源、物流、重工、3C、家电、食品等行业提供高适应性、即插即用的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典型应用场景涵盖工件上下料、各类箱体拆码垛、高精度装配与定位、缺陷检测、测量及焊接等。其技术核心——“具身智能眼脑手全栈系统”——通过融合多模态感知、自然语言理解与任务规划能力,使机器人能够响应人类指令,跨任务、跨环境完成复杂操作,显著提高了在真实工业场景中的适用性与效率。
梅卡曼德不仅在国内市场广泛落地,还在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跨行业批量交付的能力,梅卡曼德已成为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本轮融资也将助力其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拓展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
● 视比特机器人
8月20日,视比特机器人(SpeedBot Robotics)近日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一村资本旗下的比特淞灵基金独家投资。这也是该公司自2022年完成3亿元B轮融资后,再次获得重要资本支持。本轮融资将用于工业具身智能产品的进一步深入研发,以及面向船舶和锂电行业的进一步市场开拓。
据公开资料显示,视比特机器人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湖南长沙,并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同时已在德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布局海外分支机构。成立以来,公司屡获资本青睐,投资方包括图灵创投、和玉资本、中金资本、经纬创投等一线机构。作为一家专注于工业具身智能技术的高科技企业,视比特致力于为智能制造领域提供智能机器人产品、高精度测量检测设备、智能产线及整体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
公司的核心技术涵盖“AI+3D视觉”感知、机器人“大脑-小脑”协同控制、智能产线设计与优化等多个维度。其推出的“坤吾工业智能软件平台”集数字孪生、低代码开发与工业大模型于一体,可实现产线的快速设计与仿真调试。该平台凭借CAD-to-3D大模型能力,能够直接根据产线CAD图纸自动生成可视化的数字产线模型,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同时,LoCoGen大模型支持控制系统的低代码自动生成与AI辅助调试,显著降低了产线开发的技术门槛与时间成本。
在质量检测领域,视比特开发的“翔云工业质检AIOps平台”融合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实现从模型训练、部署到运维管理的全流程自动化,有效解决了传统质检效率低、一致性差的痛点。目前,视比特的解决方案已在多家汽车、物流、重工行业头部客户中投入应用,形成可复用的行业标杆案例。兼具技术深度与场景通用性的产品体系,使视比特成为工业智能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企业。
● 灵心巧手
8月7日,灵心巧手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中金资本、首发展创投、上海半导体装备基金、澄凯基金、德同资本、可可资本跟投,老股东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继续加注,本轮融资将用于公司的技术储备提升和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场建设,加速灵巧手的落地应用实际进程。
灵心巧手成立于2019,以“灵巧手+云端智脑”为核心发展路线,致力于打造面向具身智能的专用操作平台。目前,其Linker Hand系列灵巧手月销量已突破千台,在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场中占有率高达80%,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公司建立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研发与制造团队,仅灵巧手研发人员就超过100人,生产人员规模同样逾百人,核心成员来自达闼机器人、九号机器人、遨博等知名企业,多数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院校背景,兼具技术研发与产品商业化经验。
产品方面,Linker Hand系列创新性地提出“双结构并行”设计方案,成为国内唯一可同时量产连杆机构和键绳结构灵巧手的企业。连杆结构具备高刚性、大负载和易维护的特点,适合工业操作与假肢应用;键绳结构则仿生人体肌腱传动方式,动作更柔顺、自然,适用于精细操作任务。这种组合策略大幅扩展了产品的应用场景与技术天花板。
在感知层面,Linker Hand集成多种高精度传感器,包括视觉摄像头、电子皮肤和力触觉模块,能够实时感知距离、三维力、表面纹理乃至温度变化。其触觉系统灵敏度高、响应快,使机器人能够完成穿针、拿取蛋壳等极具挑战性的精细任务。此外,灵心巧手积极开展与各类机器人本体企业的合作,推动灵巧手作为通用模块嵌入更多具身智能系统,从工业场景逐步扩展至服务、医疗、科研等领域,成为推动机器人操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