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观察 |17位设计大咖关乎设计、石材与精神栖居的人本思潮

发布时间:2025-09-13 09:00  浏览量:1

潮起之地,必有回响。2025年春日,鹭岛迎来第二十五届厦门国际石材展,再度奏响一曲与城市、材料与空间共振的当代表达。在石与人之间,设计成为一种桥梁;在传统与未来之间,设计亦是一股穿透时空的力量。无论是梁志天携手八位空间设计领军者共同策划的“人居空间设计展”,还是戴昆引领的八位中国设计大将与石材企业对话共生的“石无限产品设计展”,都以截然不同的路径,共同回应了当下设计行业正在经历的“涌动”与“家”的归属:形式语言的流变、材料秩序的重组、感知经验的延展,以及人本精神的回归。

这一年,设计不再是关于风格的争论,而是一次次主动投身现场的创造:去理解石材,去重构空间,去唤醒触觉与情感的潜流。设计师不再只是形式的操作者,更成为文化意义的提问者。两场展览、十七位设计师,他们在厦门这座南方之城,带来了不同频率的设计回响,也共振出同一种时代命题的回应。

石是一种遥远的物质,拥有亿万年之久的沉默史;但当它与“家”这个字眼联结在一起,忽然就有了温度。它不再是山河风骨的缩影,而是日常时光的陪伴者,是一张桌、一堵墙、一段台阶、一角光阴里真实而细腻的背景。

“石无限产品设计展”的动人之处,正在于此。它并未试图将石材神化或抽象化,而是用最朴素的命题——家,来引出设计师们对于材料本体的再认知与再定义。在这里,石材不再是标榜豪华的冷峻符号,而是走入生活肌理、情感脉络的一部分,带着温度、包容与情绪的波动。

戴昆、黄全、琚宾、梁建国、孟也、厐喜、孙建华、曾建龙八位设计师联合八家石材厂商构建的每一组合作都像是一段关于“石与人”的亲密关系探讨。它们并不张扬,却处处动人。

戴昆

北京居其美业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

创基金理事长

戴昆的《红厝》中,石材超越了建筑的构造角色,成为寄托情感与记忆的媒介。他取材于荒料堆场中的红色洞石与米白洞石,通过解构与重组,构建出一座介于南方红砖民居与新疆传统砖石之间的混合想象之所。横纹沉积的厚重感赋予空间一种大地般的支撑力,光影在其间涡旋穿梭,形成既诗意又深沉的氛围体验。《红厝》不仅是一处庇护所,更是一座时间容器,吸纳着从地域文化到当代表达的层层回响,将“家”的定义延展至精神栖息的维度。

“住宅从来不仅是一个物理容器,它更是生命片段与文化碎片偶然重组的结果。”戴昆说。他将对石材耐久性的理解,转化为对“家”恒久价值的探索,“石材的耐久性,使一个好的住宅空间可以伴随人一生,甚至于更为持久,变成一本情感的日记簿。”他谈到,设计师不应只关注形式语言,更应思考如何在材料中嵌入文化记忆与情感温度,“我们用石材讲述时间的故事,用空间回应人心深处对安定与自由的双重渴望。”

黄全

WJID维几设计总设计师

【几间】家居品牌创始人

黄全的《创生》中,石材不再只是构建空间的材料,而成为承载情感与文化的叙事媒介。展厅整体以徽派建筑“入户礼仪”为灵感,借助围合式布局与渐变式动线,营造出一种从原始粗粝走向细腻精致的空间节奏——如同从石之原貌走向文明之形。空间压低处理,结合下沉式座椅,形成集体围坐、聚气安神的场域,也唤起人们对“家”最深处的安全与归属想象。石材以模块化语言重组,塑造出具雕塑感与装饰性的装置形态,从粗粝荒料到光洁肌理,呈现出一段从原生自然向现代生活转化的文化演化过程。

“石材天然的坚硬与沉稳,与家所代表的安全感不谋而合。”黄全说。他强调空间的叙事性与包容性,尤其是在居住者不断变化的生活节奏中,“家的空间必须具有可变的弹性与情绪的柔性。”他谈到如何用石材回应当代人对“家”的多重渴望:既要根植文化,又能通向未来,既要给予庇护,又能容纳变化。“在光影与秩序中,我希望观众感知的不是石头的冷,而是记忆的温。”

琚宾

水平线设计品牌创始人

创基金理事

在此次展览中,琚宾的《以石观园》以“水”为笔,以“石”为纸,描绘出一场关于“家”的东方叙事。他将石材从单一建材的角色中抽离,通过肌理、光影与结构的多重演绎,唤醒深藏于记忆中的文化片段。入口长廊如时间的轴线,水纹石卷缓缓展开,与白石格栅交织出绘画与建筑、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语言;而空间中央的石材沙发与四组雕塑楼梯,既是意象的延伸,也是精神性的具象表达。展厅在围合与开放之间游走,以克制的姿态营造出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当代“园林”。

“我希望这不是一个定义‘家’的展览,而是引发关于‘归属’的思考。”琚宾说。在他看来,石材的永恒不应只停留在时间尺度上,更应成为文化流动中的一个定点。“家的变,是物理结构的演进;家的恒,是精神场域的延续。”他借石材之重,载人心之轻,于有限的展览空间中勾勒出设计师对时代、人文与精神的回应——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我们仍在追问:真正的“家”,究竟栖居于何处?

梁建国

国际著名设计师

制造·中创始人

ADCC陈设委 执行主任

梁建国以《合家之乐》为题,营造出一个回归本心、安顿灵魂的精神场域。从中国传统“围炉”文化中汲取灵感,石材不再作为冰冷材料的符号,而是化为情感与团聚的象征。展厅选用“超级鱼肚金”石材,其柔和的白底与温润金线交织如光芒洒落,以下沉式围合结构勾勒出共聚、共感的圆形场域,使观者置身其中即能感受家的温度与聚合的能量。展厅中的石材家具可拆可合,既是座具,也是象征“合一”的精神器物,在时间流动中呈现出东方文化所追求的“圆满”哲学与多场景的生活智慧。

“家不是静止的图纸,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梁建国说。他始终坚持“自然衣、现代骨、中国魂”的设计信念,强调设计应承载文化记忆,同时回应当下情绪。他希望通过“合”的主题,回应当代人在智能浪潮与内在焦虑中的一种精神修复:用设计为心灵设下栖居之所,让石材这份自然的馈赠,成为连接天地与个体、传统与未来的桥梁,也成为每个人回归本心、重获安宁的起点。

孟也

孟也空间创意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

WHYGARDEN家居品牌创始人

在这座名为“鹭上音乐厅”的展厅中,孟也将石材的厚重与音乐的律动相融,构建了一处蕴含神性与仪式感的空间。展厅中央,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宛若悬浮在空气中,其钢架结构既承载着石材之重,也在内部串联起壁炉与灯光的光影交错,营造出如同祭坛般的庄严氛围。粗粝与光滑并置的石面反射着声波的震荡,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在低语、共鸣,将观者一步步引入那场跨越古今、虚实叠置的艺术盛宴。

“生活本就是一条不断流动的河,而石材则像记忆的岩层,静默地记录下我们的喜怒哀乐。”孟也说。“我希望为这块带着亿万年地球史诗的石头,赋予一种超现代的建构形式——倒置金字塔既是光的向导,也是精神的召唤。通过火炉与灯光的联动,让古老材质与当代技术在此对话,达到古今共振的境界。”他强调,在这片空间中,石材不只是建材,而是承载人类向光而行、向往自由的情感容器。

厐喜

喜舍/喜研Life创始人

PXD·龎喜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在这场以“家”为题的石材展中,厐喜的《岩·艺境》以“石之永恒”为精神内核,重塑了家的生命叙事。展厅通过对石材天然裂纹与肌理的结构化解读,将岁月沉淀化作可触的视觉符号:或切割成模数化的拼板,或以立体叠合的方式呈现断裂与重生。空间布局如同记忆长廊,引导观者在光影流转间感知石材那封存的历史温度;而随处可见的造型装置,则让石材化身为“家”这一文化基因的载体,唤起对归属与温暖的集体共鸣。

“石材就像我们的记忆,它记录着曾经的情感瞬间,也见证着未来的成长轨迹,”厐喜说。他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合”与现代空间的开放性相融合,让坚硬的石质在功能变换中保有柔性。他特别强调,石材不仅是时光的承载体,更可作为跨越维度的桥梁:在现实空间中,石材装置以可拆卸模块化的形式融入居所体系;与此同时,这些模块的形态变化可实时映射到元宇宙的虚拟住宅平台。这样,用户既能在线下随意重组石材,构建独特的场域,又能在数字世界里通过算法衍生出无限的空间形态与结构。

孙建华

ATENO天诺国际创始人

亚太酒店设计协会副会长

创基金理事

昆仑之巅,青翠石材,凝结亿年造化,孙建华的《满目翠》围绕“家”之核心,将石材的自然纹理与传统文化符号巧妙融合,塑造出一系列既具实用功能又饱含情感记忆的空间装置。昆仑翠石制成的茶书桌线条干练,既可书写也可品茗;宣纸裱糊的墙面与天棚上淡描的水墨纹饰,与石材的厚重质感相映成趣;屏风形似江南水乡的山水,将翠石雕刻成风景,既做家具亦成意境。书香与自然气息在虚实交织的空间中相融,让石材从冰冷的建材转化为承载文化基因与情感记忆的艺术媒介。

“石材的永恒性本质是物质实体对人性温度的守护。触觉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感官通道,其粗糙与光滑、冷冽与温润的肌理差异,直接映射心理安全感与情感联结。”孙建华说。“在极简主义盛行的当下,石材的厚重质感与低饱和色调形成‘触觉留白’,通过肌理的粗粝与细腻对比,构建出空间情绪的呼吸节奏。这种设计哲学并非否定技术,而是以材料哲学对抗算法时代的‘速朽性’——当智能交互成为常态,石材的永恒性恰似情感琥珀,将瞬时情绪凝固为可触摸的时间印记。”

曾建龙

GID格瑞龙国际设计创始人&董事

融舍艺术家居品牌创始人

新加坡FW国际设计中国区负责人

在本次展览中,曾建龙以《一间房子》为独特的创意载体,突破石材传统 “居住容器” 定义,使其成为情感记忆与文化基因载体,体现在以石材为核心贯穿空间。通过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利用石材的纹理、色彩与质感,让其成为讲述生活与美的独特语言,承载起空间中的故事与情感,传递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而突破局限,成为情感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承载物,营造出既稳固安心又富有温度的“家”体验。

“我始终认为,石材承载恒久安全感又包容居住者的动态生长,设计时借助石材象征永恒的特质,以其坚固、稳定的物理属性,构建空间的基础框架,给予人稳定、安心的感觉,”曾建龙说。“通过美学构思,让石材成为家具的艺术,其形式与功能设计可随居住者需求调整变化,比如空间布局因居住者生活状态改变而通过石材家具灵活重组,使石材能适应居住者的动态生长,既带来长久的安全感,也映照出每个人当下的成长与变化。”

在“石无限产品设计展”中,我们看到的是石的另一种生命形态——不是雕塑的存在感,而是生活的浸润力。设计师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回答了同一个问题:石材如何成为家的语言?他们的回答,或诗意、或逻辑、或温柔、或克制,却都回归于一种质朴的初心:让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装饰的外壳。这场展览,不是材料的陈列室,而是一种关于居所与物质的再思考。它不是教人“如何使用石材”,而是试图唤醒一种“与材料相处”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技巧,而是感知;不是方案,而是温度。不在于石材还能做什么,而在于设计师们如何让它不再只是石材。

作为厦门人居设计生活节的三大板块之一,本届人居空间设计展以“涌动”为题,既是对于设计与石材行业活跃姿态的鲜活写照,更是对探索精神和未来想象的一次集体回应。在起伏交替之间,我们看见石材在设计语言中的再生,也感知到人居空间那一股股持续流淌的生命力。

作为人居空间设计展的主策展人,梁志天携手谢柯、唐忠汉、郑炳坤、黄永才、彭征、庄瑞安、王鹏八位设计主创,共同构筑了一场关于“石”与“流”的空间叙事。从细微处的涌动与回旋,到奔腾间的浩瀚与壮阔,每一位设计师的创作都如涓滴之力,终将汇成设计的海洋。

梁志天设计集团(SLD)创始人

梁志天设计师有限公司(SLD)设计董事

展览入口处,梁志天与黄启升携手打造的《风起浪成》,仿佛为这场“涌动”奏响了序章。天然石材以其本真肌理拼贴出海浪的形态,将亿万年的地质记忆定格于转瞬即逝的观展瞬间。蓝与灰、白与光影交织,浪的曲线层层叠映,仿若潮水奔涌,又静谧如思绪翻涌。动与静、永恒与刹那,在这一刻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每件作品背后,都承载着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情感共鸣——那些瞬间的触动、沉淀的思考,以及对世界的回应等。这些无形的内核,赋予作品灵魂与态度。而正是这份初心,让作品超越形式,触动人心。“生活中总会遇到风浪,但只要坚持,终会渡过。”黄启升说道。“我们希望这件作品能唤起观者对人生的思考:当困惑来临,换个角度,或许就能看见另一片风景。这既是石材的诗意呈现,也是设计与人生的共通之处。”

唐忠汉TT. Tang

近境制作 创始人/设计总监

而在唐忠汉的《空·间》中,我们看到东方美学的内敛表达。他以东方亭子为灵感,构筑出一个停驻与冥想的场域,让人在光影、回声与材质的触感中沉思涌动的内在节奏。设计不再是可见的形式,而是被感知的情绪。在唐忠汉看来,真正驱动空间流动的,不是形式的外在起伏,而是一种“内在核心的热爱滚烫”,唯有这种精神深流,才能唤起涌动的生命力。

以“空间中的空间”构筑起如亭般的场域,唐忠汉在中心植入“像涌泉一样的泉源”,通过压缩、渗透与引导,让观者在行进中感知路径的变化与情绪的递进。他偏爱闪电黑与闪电白,“纹理非常自然,也非常独特”,并借助毛石的原始状态,呈现石材未经雕饰的肌理之美。空间的感知不仅止于视觉,他强调:“设计不仅是材料的情绪表达,而是透过光线、气味、声音、温度,让人沉浸其中。”在他笔下,石材不再只是建筑材料,而是一种与五感共鸣的媒介,承载着时间、自然与精神的沉静回响。

谢柯

重庆尚壹扬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自然的涌动创造着万物,一块鹅卵石上的纹路,一座山的走势和形态,都记录着它们被创造的过程。” 谢柯的《它山之石》,仿佛回应了地壳深处的原初记忆。以山石的纹路与肌理为语言,将自然的秩序与节律凝于一瞬。

作品的灵感取自自然岩洞的幽深与静谧,空间经由疏密错落的结构重组,渗透出细碎的阴翳与光影。缝隙中渗入的光线如同呼吸般起伏,映照在并置的雕塑与原石之间。线条简练的雕塑与粗犷多变的石材肌理形成对话,具象与写意交织,不同石材在碰撞与融合中释放出静默而持久的力量,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一场永恒与刹那交织的诗意境地。

郑炳坤

Danny Cheng Interiors LTD.创始人

郑炳坤则以《始。远流》叩问“石”的起源,将观者带入一座由溶岩和声响交织而成的幽谷,时间在此沉淀,流动却从未止息。

在他看来,石材所承载的“亿万年地质记忆”,与观展现场的短暂体验之间,并非割裂的两个时间维度,而是可以通过设计发生对话。“我在设计中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策略。”他说,“石材记录了地球演化的轨迹,是静态的‘永恒’;而展场则通过LED动态影像与声效,模拟出石材形成的地质能量,使观者在静中感受动的力量。”正是在这一对话中,他对“永恒”的理解也随之转变。“永恒并不是静止的,它是一种动态中显现出的持久价值。”在他眼中,石材的永恒来自时间的沉淀,而观展虽短,却能唤起人们对自然壮阔与生命厚度的感知——“‘永恒’是时间与变化的交汇点。”

黄永才

RMA共和都市 创始人/创意总监

如果说“流动”是生命的姿态,那么黄永才的雕塑装置《从石头中解放“生命的迹象”》,则从石中唤醒了形体与记忆。他以大理石为载体,借雕塑之名,重新定义石材的生命语言,从米开朗基罗的回响中寻求当代的回应。

“我将米开朗基罗的雕刻哲学物化为中央雕塑装置——数控水刀在整块原石上劈凿出充满张力的裂口,孔洞内生长的绿植像是野蛮生长出来。静态材料与草本生命的结合,是破壁而生的意义,也是力量从禁锢到涌动的诗意。”当聊到哪种设计策略最能体现“力量的积聚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时,黄永才如此说道。

彭征

共生形态(C&C DESIGN)创始人/设计总监

展厅的另一端,彭征以《消失的森林》回应自然与资源的双重命题。他在空间中央构筑起一座由石材小夜灯堆叠而成的“消失的矿山”,成为观者停驻与能量聚焦的核心点。每当观众靠近,感应装置便触发光影与音效的联动,将人的存在纳入一场关于自然回响的循环之中。作品不止于展示,更是一种介入式体验:当小夜灯被观众作为礼物带走,“矿山”逐渐瓦解,光与能量也随之消散——正如自然之于人类,终将回归于无形。

在彭征看来,每一个空间都蕴藏着被唤醒的精神性与永恒感。“我们相信每个空间都具有永恒性、精神性。”他说。这种永恒,并非追求形而上学的抽象凝固,而是一种基于感知的再生。他在作品中以石材构筑编钟装置,配合声光电的沉浸式体验,让“编钟发出大自然远古原始空灵的声音”,再与“可以呼吸的灯光”产生联动,营造出一场跨越时空的共鸣体验。“我们希望通过物质的重组与体验的留存,让空间的精神在参与者的认知中获得持续性的再生。”他强调,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停留,而在于能否在人的心中持续发酵、被记住。

庄瑞安

CCD高级副总裁/管理合伙人

庄瑞安的《岿然独存》则在开放而流动的空间结构中构建起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沉浸式旅程。石材雕塑以陀螺为意象,静中有动,象征个体在变幻时代中的内在平衡与坚守。设计巧妙融合MBTI性格理论与动态几何语言,通过镜面与立体材质的交互,引导观众在行走中自我映照、自我审视。每一块被精细打磨的石材,都不仅是地质的遗存,更似一段被唤醒的生命片段,在光影流动中诉说关于真实与差异的价值。

“每一种石材,都是一段凝固的时间。”庄瑞安说。他以大理石为例,谈及其在高温高压下由石灰岩变质而成的过程,“它的纹理像地质史的画卷,通过切割与打磨,我们让这段地质记忆在空间中被直观感知。”在他看来,石材虽然跨越亿万年沉淀而来,但它并非静止不动的存在。“它在光照、湿度甚至观者的注视中持续变化,它的永恒,在于变化中的稳定。”他坦言,这样的理解也重塑了他对“永恒”的定义——不再是固守不变,而是在无数微小改变中,始终保有自我核心的持续性。

王鹏

鹏和朋友们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设计总监

王鹏的《海浪》中,石材被赋予了音符般的生命力。雕塑的形态源于古典旋律的起伏节奏,经过参数化演算建模与精细的手工打磨,冰冷的大理石转化为可触、可感、可聆的艺术语言。流线型的构造仿佛在空气中凝结了一首恒久的乐章,节奏感、韵律感与石材原始的肌理交织共鸣。作品以理性控制形式,以感性注入温度,仿佛在时间的深处演奏一曲沉静却饱含力量的“涌动”。

“‘永恒’不仅是时间的长度,更是情感的深度。”王鹏说。他将音乐瞬间的情绪波动转化为雕塑的结构逻辑,“通过形态的聚合与释放,让石材仿佛拥有了生命。”在他看来,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构成作品的张力:一方面依赖参数化设计保持结构的秩序感;另一方面通过手工雕琢,使每一块石材都呈现出独有的温度与情绪。“这种手工对材料的理解与回应,是AI无法复制的‘最后堡垒’。”他强调,真正的设计,不止是形式,更是与材质、情感和时代的共鸣。

“涌动”不仅是一种空间的肌理,更是一种意识的状态。它可以是地质构造深处的脉动,也可以是生活细节里的微光。在这一年一度的人居节上,我们得以窥见设计如何重新定义石材的身份,让原本冰冷的物质拥有温度与情感。当下,石材不再只是建材,而是一个媒介,一种语言,一道桥梁——连接人、空间与未来。

苏州国际金融中心 Sky Villa

西安 曲江·九曲松间

广州 南天名苑

迪拜奥普斯(The Opus)大厦及迪拜ME酒店室内家具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

创新楼

ZHD Collection产品

——Plex系列容器

SLD米兰联营公司

AUREA皓

Suparnin大鹏鸟

Black Bamboo 黑竹

吴忠杜优素羊杂碎(黄河路店)

深圳前海‘妈湾’自贸时代中心

琶洲996G

紫禁壹号院

cun新办公室

和光尘樾

贤坤花园

紫金山院

江与城天钜

香樟林别墅

杭州众安云端售楼处

北京格拉斯小镇

六期北合院

沈阳新希望

项目案例

项目案例-酒吧

项目案例-茶宴

北京集美组案例

项目案例

项目案例

项目案例

项目案例

监制 / Jessie

文字 / Mia

编辑 / 向雅琴

图片 / 厦门国际石材展提供

排版设计 / 张昀

本文内容为INTERNI设计时代版权所有,

图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

Reuse, republication or redistribution without prior notice is prohibited unless otherwise noted.

INTERNI人物|陈耀光的《礼物》,在春天诞生

INTERNI观察 | 盘点设计上海:重构高端生活想象的当代提案

INTERNI专访 | Samuel Ross:从时尚先锋到跨界设计

独家|INTERNI带你畅游2024米兰设计周展览(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