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死亡高峰期″来临,2022年1041万,2023年1110万,2025年?

发布时间:2025-09-12 14:21  浏览量:1

一直以来,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都在持续上升,然而2022年,中国人口发展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结束了长期的增长趋势。其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死亡人口2022年为1041万,2023年升至1110万,2024年小幅回落至1093万。这并不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我们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上世纪5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大量人口今,如今已步入70、80岁的高龄阶段了。

这应该是历史原因。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至1958年的首轮生育小高峰出生人口2亿人,1963年到1973年更是庞大的"婴儿潮",平均岀生超过2500万,累计3亿人。

如今这些婴儿,已集体步入老年。与此同时,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也巨大进步,将人均预期寿命从40多岁大幅提升至78岁以上。

2024年我国人口

我国人口数据呈现“一降一升”的微妙变化:死亡人口降至1093万,出生人口回升至95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99‰,比上一年还回落。

死亡人口的回落,主要是因为医疗系统对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提升了,死亡率自然降低了。

2024年因为是"龙年”,龙年”带来的生育小高峰,这一年多生52万的龙宝宝。但是年轻的妈妈整体生育意愿低,不敢轻易要孩子。

出生人口降至902万,死亡人口达111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负增长幅度进一步扩大。

死亡人口创下新高,除了疫情增加死亡率以外,根本原因是老人本身就多。

中国人口的转折期

随着低生育率持续,人口老龄化加重,中国总人口加速下滑。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可能降至10亿以下,劳动力逐年缩减。

如今,首批高峰人口已过七旬,主力峰群正迈入老年。这决定了未来20、30年,我国死亡人口数量将持续处于历史高位。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对2025年的预测,死亡1295万,出生756万,净减539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依据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而来的。

预测的高死亡人口直接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婴儿潮”出生的大量人口正集中步入生命终点。

预测的极低出生人口则反映了育龄女性数量快速缩减、生育意愿持续低迷,高昂的教育、住房成本抑制了生育的意愿。加上现代女性生活观念和以前不一样,追求个人价值与生活质量。任何鼓励政策都很难在短期内扭转这一趋势。

社会养老服务与安宁疗护稳步跟进。

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亿,65岁以上超过1.9亿,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养老和医疗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4年我国失能老人已超过4000万,为缓解家庭与社会压力,多地政府加快布局临终关怀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安宁疗护机构已超4000家。

它们不仅提供医疗照护,更注重减轻患者痛苦、给予心理持和人文关怀,更是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帮助老人安详离去,也显著减轻了亲属的照护负担与情感压力。

"死不起"

殡葬行业也在大改革,"天价墓地",已成为许多城市家庭的沉重负担。以上海为例,墓园价格飙升到每平方米十万元,远远超过了周围的房价。

为了给亲人一个安息之地,不少人不得不省吃俭用,提前筹划。殡葬费用的持续攀升,让好多人直呼,"死不起"。

如今高昂的教育费用、住房成本高也抑制了生育意愿,女性普遍投身职业教育与事业发展推迟了生育计划,加上现代生活观念转变,追求个人价值与生活质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优先选择,很多放弃生孩子。

生的起·养的好

面对许多家庭不愿生、不敢生的痛点,国家也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延长产假,发放育儿补贴。住房补贴,试图打破当前低生育率的困境。

很多城市推出了空前的生育鼓励政策,江门市2胎家庭累计可享受各类补贴及福利价值287200元,3胎家庭更可享受高达356000元的全面褔利。孕期免费服务,分娩补助,育儿补贴,等多方面福利。这些可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满足了很多家庭"生得起、养得好"的核心需求。

人口是慢变量

她变化影响深远而且缓慢。

当前中国死亡人口数量的上升,本质上客观规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已从高死亡率向低死亡率转变。人均的寿命也在延长。与此同时,生育率长期较低水平。

死亡数字的攀升,是生命向文明社会交出的一份沉重考卷。当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悲痛的家庭,规定的政策就不能只是统计与观望了,而是需要注入人文关怀与坚实的制度支持。

你对中国"死亡高峰"期这个显像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