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芷蕾荣获华人威尼斯影后,人民日报力挺,刘亦菲却遭批评
发布时间:2025-09-13 03:18 浏览量:1
前言
威尼斯电影节刚结束,华语影坛又传来大消息,辛芷蕾荣获最佳女演员奖,成了又一位闯进国际电影舞台、站得住脚的华人演员。
领奖时候她说的那句“我是中国演员辛芷蕾”,不仅让众多网友们特别激动,就连人民日报都专门转发声援,目前她的热度可是真高。
不过,在另一边,刘亦菲因为这次荣誉风波成了众矢之的,骂声不断,热议不断。
为什么辛芷蕾这个圈内有影响力的女演员,凭借荣誉和身份能够得到官方的认可,还受到全网的夸奖,而刘亦菲却因为这场和她毫无直接关系的奖项,反倒成了争议的焦点呢?
国际影坛高光时刻
这次辛芷蕾获得的奖,主要是凭借在《日掛中天》里的表现,那个奖项可说是相当有份量的。
她变成了第三个拿到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后的华人女演员,之前的两位是巩俐和叶德娴,而且在85后出生的女演员中,她既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这个荣誉的。
一登上领奖台,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演员辛芷蕾”,人民日报马上转发,还把这句话弄成了话题标签。
很明显,她特别强调自己是“中国演员”,这身份的分量让人一看就知道。网友们也都觉得很自豪,感觉特别有共鸣。
这次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阵容里,赵涛算是唯一的中国代表,她还专门给国际评委们详细解读了《日挂中天》里涉及的道德难题。
评委们都给她投了票,说明辛芷蕾的演技是真刀真枪练出来的,表现得特别完整到位,绝非靠运气。
要比起来的话,刘亦菲持有美国国籍,要是在国际舞台上领奖,估计难以像辛芷蕾那样大胆喊“我是中国演员”。
网友们都说“国际舞台上代表的是国家的脸面”,这话倒也挺有道理的。在国际比赛或者颁奖的时候,背后那份归属感很重要,一旦身份和国家不对号,那份自豪感也会打折扣,不一样的感觉。
再结合金鹰奖、白玉兰奖对国籍的规定,人民日报这次点赞,其实就是官方在表态:
“身份认同”跟“国家荣誉”可是绑在一块的,这也为咱们文化输出定了个方向,拿国际荣誉说事儿,“中国演员”的身份就已经是一份底气十足的资本了。
85花生存现状
看完国际上的热闹一圈儿回来,咱们国内的85后女演员们的发展就能感觉出差距蛮大,尤其是在奖项这块儿,规矩压得紧紧的,挺讲究的。
像金鹰奖这边,明确规定了,参评单项奖的得是中国国籍的演员。去年刘亦菲凭借《去有风的地方》进入了第一轮角逐,可到了第二轮,就因为国籍问题被刷掉了。
白玉兰奖的规定更直白些,自2007年开始,最佳男女主角几乎没见过外籍演员出现。今年刘亦菲和宋佳争白玉兰视后,提名名单上还专门标了她的国籍,结果最终还是被宋佳抢了风头。
85花们的日子各有不同的甜苦:杨幂靠《生万物》一炮而红,口碑比以前好了不少;赵丽颖在电视剧圈一直挺扎实,一部接一部都挺火。
刘诗诗还没有摆脱古装偶像的范畴,没啥新尝试;唐嫣和倪妮想要转型,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
刘亦菲算得上“顶流”级别了,广告代言和杂志封面都不少,不过手里却没有一个国内的主要奖项,挺尴尬的,典型的“有C位没奖杯”。
之前一本著名杂志为庆祝二十周年,专门拍封面,邀请的都是圈内顶尖的女星,宋佳刚刚拿到白玉兰视后,杨幂凭《生万物》也正火得不行,可她们俩不过只是站在“副C”的位置。
刘亦菲虽然没有拿过什么国内大牌奖项,但在这次封面位置上依然稳扎稳打,占据了核心位置。
这事情一曝光,网上的讨论就炸开了:到底顶级流量的位置,是靠人气积攒起来的,还是靠真正的实力赢得的?
其实刘亦菲大概也不是完全不想换回国籍,主要是花费太大,光是放弃国籍相关的税费就得几亿,没人会轻易掏这个钱吧。
而且当年她去北京电影学院考试时,还凭借美国留学生的身份,录取的标准比普通考生要低不少。
那会儿身份可是帮了大忙,如今反倒变成了拿奖时的绊脚石。只能叹,办事前该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难题,毕竟天下没有吃亏的好事。
从一心想成大事的少女,到拿下影后的荣耀,真是一步步走来的蜕变啊。
辛芷蕾能够走到今天,起点其实挺低的。她家里的条件不太好,爸爸瘫痪好多年,一刻都离不了人,妈妈也得在家照顾爸爸,没法出去干活。
她还挺年轻就开始挣钱养家,课余时间当礼仪小姐。后来被甄子丹经纪人看到,为了多赚点钱帮衬家,索性放弃学业,直接进入了娱乐圈。一开始只是个没有背景、没资源的“十八线小演员”。
让人特别敬佩的是,她从不遮掩自己的“野心”!早在2018年,还没什么知名度的时候,她就敢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自己是“国际巨星辛芷蕾”。
那会儿,网友们都笑她不知道天有多高,但她一点也不怕,还直接说“我想红,我要成为国际巨星”,甚至还说“我为自己那张充满野心的脸感到骄傲”。别人的嘲笑,反倒变成了她前进的动力。
辛芷蕾虽然不是专业戏校出来的,但一直对表演要求很严。之前她在话剧《初步举证》中,独挑大梁,整整一个人撑过了120分钟的单人戏,还拿到了上海白玉兰戏剧奖。
这次在威尼斯拿奖,也是她长时间坚持努力的成果。之前她主演的《长江图》曾入围过柏林电影节,拍《绣春刀2》《繁花》时,也都投入了大量心血去琢磨角色,绝没有一丝敷衍。
拿了奖以后,辛芷蕾依旧脚踏实地。有些人借着她获奖的事 criticizing 其他演员,她立马出来回应,说女人本来就不容易,大家都在各自发光发亮。
而且没过多久,她从《VOGUE》二十周年群封的成员,变成了这次十月刊的单人封面人物,不光行业地位提升了,眼界也开阔了,不只是盯着自己露脸。
女演员之间不只有“互撕”
辛芷蕾拿奖之后,网上的评论可是热闹非凡,有人为她高兴呢,觉得她把当年那些“不自量力”的调侃变成了如今“实至名归”的夸奖,还说她的逆袭简直就像普通人追梦的真实写照似的。
不是每个人都出生在优越的家庭,但只要敢于奋斗、不轻言放弃,总能找到机会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有人在争论刘亦菲的国籍和奖项问题,一边是“规则派”,强调奖项本身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按规办没错;另一边是“公平派”,觉得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只针对刘亦菲一个人。
其实大家争的可不光是刘亦菲一个人,更多的还是关心影视圈的公正:到底是看身份背景,还是看真实的实力水平?
最近出现个挺让人欣慰的现象,就是女演员之间不再那么喜欢传“互撕”了,反倒多了一份互相帮衬的情谊。
辛芷蕾一拿奖,巩俐、周迅、赵丽颖、倪妮这些前辈和同行也都主动送上了祝福。
赵涛在威尼斯当评委那会儿,还特别为辛芷蕾的演出撑场子、点赞。
宋佳和佟丽娅曾经合作过一部双女主的电影《轻于鸿毛》,不再像以前那种“女演员凑一块就打架”的老旧印象。
结语
辛芷蕾和刘亦菲的遭遇,其实也给圈儿里的人敲了个警钟:辛芷蕾凭借“我国演员”的身份加上真本事,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荣誉,说明想要长期保持热度,得靠实力和身份稳扎稳打。
刘亦菲作为顶流明星,拥有不少热度和代言资源,但因为身份的限制,失去了一些重要奖项机会。这也证明了,“外在的光环终究会褪去,唯有专业上的肯定才是真正的依靠。”
人民日报这次点赞,再加上国内奖项对规则的严格落实,其实就像是在给整个行业敲定基调:一方面得看重演员的真正本领,另一方面也得重视身份的认同感。
其实不是要排除谁,而是希望演员们能在这两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稳步前行、越走越远。
要是影视圈能一直沿着这个路子走,未来肯定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和出色的演员。
到底大家对这事怎么看呢?你们更偏爱辛芷蕾还是刘亦菲呀?欢迎在评论区里聊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