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校长王发洲在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全文)

发布时间:2025-09-14 20:27  浏览量:1

突破认知边界 创造无限可能

——在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王发洲

2025年9月13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我们在长江滨南湖畔,隆重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17029位新同学逐梦理工。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贺!向一路陪伴你们成长的父母和辛勤培育你们成才的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

踏入理工门,便是理工人。127年薪火相传,25载砥砺奋进。纵观武汉理工大学发展之路,发轫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实业救国,成长于新中国建设之初的百业待兴,壮大于改革开放的工业化浪潮,蝶变于新世纪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和科技革命洪流。薪火传、源流长,一代代理工人以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一以贯之书写着,属于理工人“胸怀家国、笃行实干、克难奋进、勇争一流”的“卓越之质”。放眼今日之理工,蕴含“五度”的“卓越之质”在时代洪流中历久弥新。

一是恪守大学使命的“高度”。学校红色基因深厚,1948年春,东北军工专门学校的创建,为学校发展融注了红色血脉。今年九三前夕,三位百岁教师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红色火炬在校园内延绵赓续、代代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耕“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矢志建设“让人民满意、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建校至今,已累计输送70万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水平与社会声誉持续提升,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一批批优秀青年心向理工、奔赴卓越。

二是彰显勇担重任的“强度”。学校始终坚持以最强责任担当、最大招生体量、最优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今年,学校本科生规模增加350人,研究生规模增加323人,全体在校学生规模达64000余人,已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学校英才辈出、桃李芬芳,每年有超过55%的毕业生前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超过860人奔赴西部就业,把青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广大校友中已有14人当选两院院士,20余人创办上市企业。如今,学校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之姿、磅礴之势,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硬核“理工力量”。

三是弘扬大师风范的“温度”。学校坚持以大师育大才,现有教职工52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160余人,先后涌现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等一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老师。2025年,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学校教师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姜德生院士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他打破国外技术产品垄断,攻克光纤传感技术世界性难题,五十年如一日,用光纤传感守护大国重器,用科技之光点亮强国梦想。以姜院士为代表的广大老师们,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是你们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为你们乘风破浪保驾护航。

四是镌刻国之大者的“硬度”。“国家所需,理工所向”,学校依托大平台、培育大团队、攻克系列“卡脖子”难题,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奋勇争先。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尖端国防装备到港珠澳大桥,从C919大飞机到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一大批国之重器凝聚着理工智慧,为行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安全,注入了新质生产力,推动“三大行业”由大变强,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科技自立自强中,持续彰显理工担当、贡献理工力量。

五是闪耀勇立潮头的“亮度”。学校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基石,构建“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为先”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精心设计“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S赛事,开发全国首个材料学科专属大模型,打造创新创业梦工厂,为你们提供更加“连接、开放、无边界”的学习空间和创新平台。每年参与全国性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达9200余人次,学校两度登顶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全国第一,在2024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五。学生创新作品惊艳全球,在2025英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学校学生车队与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全球顶尖高校同场竞技,荣获赛车设计冠军。如今,马房山上、水运湖畔,已成为万千学子骏马驰骋、鲲鹏傲翔、放飞梦想的创新热土。

在这里,世界军运会金牌闪耀的体育馆、“汉超”驰骋的运动场、全国示范性“一站式”学生社区、串起理工文脉的健康跑道、“一院一品”合唱团、千余支社会实践队,已为你们铺就全面发展的星光跑道

在这里,“全国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亚运冠军”等“理工群星”名片,期待你们接续擦亮更加璀璨的荣光

在这里,作为数字化转型标杆大学,已为你们铺设一条智慧教育新赛道,AI学伴“智思特”实时伴读,全国首个跨域融合“车路云未来学习中心”随时开放,“数字画像”“能力图谱”精准导航,助力你们在无限可能中,锻造属于自己的卓越之光

亲爱的同学们,选择武汉理工,就是选择与卓越并肩!选择武汉理工,就是选择与未来同行!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大学崇尚育人为本、学术至上,是人们心灵向往的圣地,其精神内核在于唯实求真。大学的使命,在于教育引导广大学子不断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探索知识的浩瀚与未知的深邃,无论是自然科学中对量子世界的追问,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中对文明本质的反思,都如同天文学家凝视星空,在已知与未知的张力中拓展智慧的疆域。武汉理工大学这座智慧灯塔,既扎根中国大地传承文明薪火,更以创新之光点亮人类文明星空,永不停歇地攀登真理之峰,在无止境的攀登中实现不断超越。这便是我们这所大学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坚守大学之本和实现自我超越的最好诠释,更是我们实施卓越教育、实现大学理想的内核动力和力量源泉。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构全球竞争格局。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学校也将实现初步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愿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间轴上的这两个坐标,恰好落在你们成长与发展的黄金30年,你们必将与“强国建设”同频共振,成为伟大征程的主力军和见证者

从今天起,武汉理工大学将引领和成就你们突破认知边界、创造无限可能。站在新起点,作为校长,我愿寄语三点,与大家共勉。

一是永葆好奇之心,以好奇为炬,点燃创新驱动的星火。纵观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则源自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好奇是我们迈向高阶学习的起点,是打开未知世界的第一把钥匙。“海船为什么不能进江?江船为什么不能出海?”面对航运领域世界性难题,船海学科吴卫国教授以实际行动回应好奇之问,主导设计被誉为长江复兴号的“汉海1号”,成功实现江海直达,开启了长江航运的“千箱时代”。同学们,愿你们守护年少时敢提问、善想象、求真知、志图强的精神,始终怀揣一颗永不熄灭的好奇之心,以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信念,不断突破认知边界,探索无垠之境。

二是胸怀勇敢之心,以勇敢为刃,劈开未知世界的边界。当前,科学研究正在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科技创新不是一马平川,它往往始于那些看似不可能或充满挑战的念头。2000年,材料学科潘牧教授,面对燃料电池核心材料技术空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调整研究方向,从零开始自学电化学,20余年如一日勇毅前行,成功突破“卡脖子”技术,成为世界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同学们,愿你们始终秉持不惧艰难的锐气,在面对认知边界和困难时,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敢闯“无人区”的勇气,开创无限可能。

三是常怀敬畏之心,以敬畏为尺,守护无限可能的未来。敬畏是对于规则的深思,是对于人本的尊重,是突破边界时的警醒,每一个超越的突破,都是负责任的创新。“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同学们,愿你们重诚信、敢担当,践行武汉理工精神,敬畏大学、敬畏知识、敬畏自然、敬畏未来,以敬畏校准方向、以真知厘清边界,让青春的光芒在理性探索中熠熠生辉。

好奇是原动力,驱使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边界;勇敢是行动力,带领我们毅然踏入无人之境;敬畏是约束力,提醒我们始终恪守良知的准绳与文明的底线。当好奇叩问未知,勇敢驱动实践,敬畏守护初心,你们便拥有了攀登真理之峰的三把冰镐,定能以学术书荣光,成为国之栋梁。

亲爱的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大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青春汗水汇聚处,正是功勋闪耀时。愿你们在武汉理工这座灯塔下,既做仰望星空的追光人,也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更做照亮他人的发光源,在国家所需、青年所向中,努力把个人的“小光谱”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星河”,共同定义并持续刷新独具理工特色的“卓越之质”。

最后,祝你们在这里,用激情点燃梦想,以快乐扬帆学海,唱响卓越之歌,书写最灿烂的青春篇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