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中国劳工被骗出国,最后被当地女子挽留
发布时间:2025-08-18 13:58 浏览量:1
1914年,那个嚷嚷着要瓜分世界的年代终于炸开了锅。列强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拉开了架势,用最直接的钢铁和鲜血讨论世界的分配。中国呢?那时候的北京城叫北京,衙门门牌上写着“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可在列强名单里,北洋政府的存在感,比煤球炉上的灰尘还朦胧。
站着看局势,是北洋政府最常做的姿势。他们公开说,我们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可是周围全都是外国势力的驻军、租界、工厂,中国的地图上被划拉出的块块区域,外国人说了算,把一纸中立当回事,有点自欺欺人。北洋其实自家的烂摊子都管不好,却还想着能不能趁乱分点胜利果实嘛?现实却是,日本刚一宣布加入协约国,旋即派兵奔中国,直奔青岛。说是要赶德国人,其实算盘打得啪啪响。
北洋政府光嘴上喊话,连自己地皮上的事情都护不住。文书写了一盒,联合各方游说无人理会。想靠着战争混个“协约国身份”,指望最后分汤喝,不去赌桌割几斤肉,别人怎么让你分呢?他们唯一能祭出的本钱,不是军队,是劳力。于是组织劳工远赴欧洲,一纸合同,打着五法郎一天的许诺,把一船船的中国青壮押送去异乡品尝战争的苦泪。这宿命,本身就冷得发抖。
1916年,欧洲主战场已变成了人肉绞肉机,凡尔登、索姆河两大战役就把协约国的青壮吓得转不过气来。他们的母亲们早就熬干泪水,学校的教室空了一半。英国和法国活不下去,终于答应让中国劳工补上人口缺口。这事传到山东、河南、河北,无数被饥荒和混战磨平了棱角的农家男儿,和家里商量了一阵,怀旧和恐惧全挡在后面,还是上了船。他们以为就算打仗,不让上前线,总该能换个活法?
有人说北洋政府开条件高,五法郎一天,不进前线,不冒风险。村子里有人没等见合同,大队人马已攒动。其实呢,上战场的多得很,守后方是少数。到了法国,青涩的劳工们分批打散,各自挂上编号手环,那点报酬也给家里留着。法国的世界和家乡天壤之别,习惯就别提了,飞机一来,地动山摇,有人吓得魂都丢了。用锄头对付子弹,用铁锤当武器,命悬一线。法国军官对他们赞不绝口?有时候倒是真的——可究竟是褒奖,还是调侃?没人搞得清。
后方也没见得松快多少。中国劳工当上了搬运、修筑战壕的主力。工作时长硬是比法国本地人多出老大一截,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活,歇脚都不够。住宿、伙食、休息环境,榜上倒数。敌人的子弹经常意外造访,谁曾见过这样的劳作?有个山东小子因为没用中国人专用厕所,只犯了低级“错误”,就被围殴。说好的五法郎,变成一法郎,打骂和偏见一起砸过来。想告状?找谁说理去了?
这些事搁在中国,一定炸锅。当初反劳工出国潮不是没有,工人们走上街头反对北洋,抵制法货,说到底不过吼几句。几个月后,抢头赶去巴黎签合同的,照样络绎不绝,这就是当时的真实社会。有人说中国人贱,是不是?其实不全然。底层老百姓命都在刀尖上,哪里还有多少选择?诡异的是,这批劳工中,法国本地女孩竟看中了他们的“踏实肯干”,说他们比本地男人更靠得住。是不是有点像民间野史?很荒唐,但确实在法国留下了痕迹。法国《费加罗报》1919年曾报道上百起中国劳工与法国女性缔结婚约,难以想象当年那个世界有多混乱。
1918年,战场终于慢慢安静下来。可是这些原本五年合同的劳工,并没能立刻回国。法国政府开始犹豫,是不是强留他们?怕国内舆论闹腾、又怕没人干活。结果还是妥协了,条款改一改,将劳工身份“自由化”,却限制回国。部分中国劳工因此攒下了一点儿本地人梦寐以求的自由,却又离家越来越远。法国姑娘们甚至上街游行,支持他们解除合同。旧时代的民族隔膜,就这么莫名其妙,被猛烈搅动了一次。
劳工留下,混得好不好,得看个人本事吧。有人娶了法国媳妇,在那边扎了根。有人回不去了,写信给家里只字片语。二战前夕,据法国官方的档案统计,大约有三千多中国劳工成为了永久居民。1988年,法国政府终于修了纪念碑,给他们一个说法。之后几年,“华工”那段历史慢慢浮现公众视野,法国华工总会终于能在巴黎13区每年祭奠逝者。可悲吗?也算幸运。
一战其实并没让中国人“站起来”,至少在巴黎和会上看得清清楚楚。英国外相亲口打来贺电,说中国“远征军”立下汗马功劳——话音刚落,在会场上却说“中国没派一兵一卒”。资格到底是谁认定?那些死在欧洲土地的中国农工,没人计较。中国代表顾维钧拍着桌子争论:“华工付出生命,难道不算?”现场气氛一度僵住,结果呢,维新派和青年学生才明白个中冷暖。五四一爆发,转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却开了新局面。
有趣的是,后来自己也疑惑,这到底算中国人的荣光,还是耻辱?有人说中国劳工撑起了法国经济,有人说他们被世界遗忘得干干净净。两边说法都有理,各自站队。细看数字,北洋政府记录,出国劳工大约十五万,法国记得住名字的死者大约一万,无名氏和失踪者超过两万。法国媒体报道早年大规模抗议劳工待遇恶劣,工厂事故频繁,矿场塌方、传染病流行,这些数据在法国国家档案馆2017年解密文献里有印证。
矛盾之处又来了:说他们被法国主流社会歧视,却也承认部分劳工受到了法国家庭的善待。可是,巴黎中国劳工公墓只有一座,历史学家卢西安·比特朗曾说,“法国人对华工感激,也慢慢淡忘了他们。”到底是夸大还是遗忘?反而有人想问,难道被遗忘才是大多数小人物的宿命?
后人怎么议论已不重要。彼时彼刻的他们,只是抓住一线生存机会,既无奈又有点倔强。有人写信回家,说法国的面包又干又硬,有人在工地上学会了几句生涩的法语,有人用划算的合同换来了一张家人团圆的照片。日后,这些劳工的后代,有些成了法国公民,也有人随着战乱消失在欧洲街头,无声无息。奇怪吧?谁能料得到当年的村里汉子,成了异国的异乡人。
现在有人说,那是弱国的悲剧。也有的说,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才会走上现代化不归路。其实一战的中国劳工,既是时代牺牲品,也意外成为跨国联系的最早纽带。我觉得吧,“怀璧其罪”,对也不对。没实力,被掠夺就像家常便饭,但有时候,不争气的人也能跌跌撞撞留下点属于自己的印记。
最后只能说,命运就是这么拧巴;历史不讲情分,只留下一地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