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闯波兰领空后,法国总统马克龙派“阵风”战机保护
发布时间:2025-09-15 13:44 浏览量:2
2025年9月10日,多架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波兰军方击落部分无人机后,很快和北约一起宣称这些无人机来自俄罗斯,紧接着就启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要求北约各国展开紧急磋商。
这件事像一颗石子投入欧洲安全的湖面,迅速激起层层涟漪,而法国的行动成了最早的重要回应之一。
当地时间9月1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平台上发了消息,宣布法国会派出3架“阵风”战斗机,和北约盟友一起为防卫波兰领空、稳固欧洲东翼出力。
老实讲,从无人机事件发生到法国作出决策,只用了一天时间,这个反应速度能看出北约对欧洲东翼安全的重视程度。
马克龙还提到,他已经跟波兰总理图斯克承诺会协助防卫领空,也和北约秘书长吕特、英国首相斯塔默聊过这事,最后还强调“欧洲大陆的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不会屈服于俄罗斯日益增多的恐吓”。
在我看来,马克龙这番话不只是表态,更像是在给欧洲盟友传递信号,面对俄罗斯,北约得抱成一团。
法国的动作之后,北约里其他几个成员国也很快拿出了自己的支援方案。
德国宣布要在北约共同防御框架下,扩大在波兰空域的空中巡逻和警戒范围,负责空中警戒的飞机数量也从2架增加到4架。
本来想觉得德国这只是常规调整,但后来发现,之前德国空军就已经在为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部分空域提供空中警戒,这次明显是把防御力度升级了。
荷兰和捷克的方案更具体,荷兰要给波兰两套完整的“爱国者”防空系统、配套火炮,还会派300名士兵;捷克则准备派3架直升机和100名士兵。
英国和瑞典也没闲着,英国国防大臣希利说伦敦正在研究更多行动方案,后来确定要在波兰部署“台风”战机;瑞典虽然不是北约成员国,也表态会派战机并提供防空系统。
波兰国防部长卡梅什9月11日在议会讲话时,把这五个国家的支援内容一一列了出来,还说了句挺实在的话:“波兰历史上屡屡听到团结的空话和空洞的姿态,但是今天我们得到了具体的支持。
”这话里能听出波兰过去的失望,也能感受到这次拿到实际支援后的踏实。
不过在我看来,北约这次集体出手,不只是帮波兰,更像是在强化欧洲东翼的防御体系,毕竟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就一直在往波罗的海三国、波兰这些地方加派兵力,这次无人机事件刚好成了推进防御部署的催化剂。
无人机事件和各国支援的背后,还有两场军演的对峙更让人揪心。
波兰国防部副部长托姆奇克9月11日说,因为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要搞“西方-2025”联合军演,波兰会在与白俄罗斯接壤的东部边境派4万名军人,从9月12日零时起还会完全关闭边境。
同时,波兰和北约其他国家准备了好久的“钢铁捍卫者-25”军演也开了,一共有3万多北约军人、600多套装备参与,演习区域就在波兰东部边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对着俄白军演来的。
法国《解放报》说这两场军演同期进行,是“冷战以来北约与俄罗斯规模最大的军事对峙之一”。
俄罗斯军事分析师瓦西里・卡申还预判,这种俄罗斯和北约对着搞军演的情况会持续下去,就像冷战时期那样。
说实话,这种对峙场景挺让人担心的,波兰东部边境本就是北约和俄罗斯势力范围的前沿缓冲带,历史上又是“铁幕”的重要部分,现在两边都往这增兵、搞演习,欧洲东翼的安全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不光是波兰,立陶宛也宣布要接收一个德国旅的兵力,很显然,这些欧洲东翼国家对俄罗斯的安全焦虑一直没散,这次对峙更是把这种焦虑推得更高了。
再说回北约第四条,波兰启动这条条款后,9月11日北约各国开了紧急磋商。
很多人可能搞不清第四条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它的核心是“共同磋商”,只要北约成员国觉得自己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威胁,就能让各国一起商量对策,可能会促成联合行动,但不会自动触发军事对抗。
而北约第五条是“集体防御”条款,规定对一个成员国的攻击就是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不过北约只在2001年“9・11”事件后用过一次第五条。
澳大利亚《对话》杂志分析说,波兰选第四条不选第五条,其实是挺聪明的做法,既向北约强调了“俄罗斯威胁”,能拿到支持,又避免直接触发军事冲突。
毕竟就算启动第五条,北约成员国还是能自己决定怎么应对,不一定会出兵,波兰这么做算是既“示强”又留了余地。
但在我看来,这也暴露了北约机制的局限性,毕竟北约决策要靠“协商一致”,成员国各有各的考量,真到冲突升级的时候,能不能拧成一股绳还不好说。
对于波兰和北约的指责,俄罗斯这边也有自己的说法。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9月11日说华沙的揣测站不住脚,还提出愿意让俄国防部、外交部和波兰方面磋商,把事情说清楚。
俄国防部还补充了个关键信息,说俄军无人机航程不超过700公里,不可能故意飞到波兰领土深处。
更有意思的是,俄卫星新闻网还提了2022年底波兰边境的爆炸事件,当时波兰说爆炸是俄罗斯导弹搞的,后来发现是乌克兰反导系统的导弹残骸,时任波兰总统杜达最后不得不承认“很可能是乌方拦截失误”。
这么一看,波兰之前确实有过没找着实据就指控俄罗斯的情况,这次的无人机事件,俄罗斯想让双方坐下来磋商也算是合理的诉求。
而美国和欧洲的态度反差就更明显了。
前总统特朗普9月11日说无人机事件“可能是个失误”,还希望事情能早点结束。
这话一出来,和欧洲领导人对俄罗斯的严厉谴责比起来,简直是两个调子。
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直接反驳“那不是失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说俄无人机“入侵”波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非偶然”,呼吁欧洲盟友出重拳。
《纽约时报》援引欧洲高级官员的话说,俄罗斯搞这次无人机事件,一是警告那些想向乌克兰派军队的欧洲国家,二是试探美国的反应,毕竟关于欧洲安全的关键决定,最后还是要看美国的态度。
波兰对外情报局前局长克劳奇克也说,欧洲人本来就担心特朗普对乌克兰、北约的承诺靠不住,这次特朗普这么一说,这种担忧更重了。
在我看来,美国这种模糊的态度,比俄罗斯的动作更让欧洲没安全感,毕竟北约的核心支撑力来自美国,要是美国态度摇摆,欧洲的防御体系怕是很难稳得住。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说,欧洲大陆现在正处于“二战结束以来最接近俄罗斯与西方发生大规模军事对抗的时期”。
这话虽然听着刺耳,但从无人机事件、北约支援、军演对峙到各方态度分歧来看,确实不算夸张。
如此看来,要是北约和俄罗斯不能通过外交途径把矛盾捋顺,双方继续搞军演、加边境管控,这种紧张局势只会越演越烈,俄乌冲突的外溢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俄乌冲突已经让欧洲面临过能源涨价、难民涌入的问题,这次无人机事件直接触及了北约成员国的领土安全,把冲突外溢从经济、人道领域推向了军事安全领域。
毫无疑问,这对欧洲安全秩序是个大考验。
要是各方还抱着对抗的想法,不坐下来谈,欧洲怕是要重新面对大规模军事冲突的阴影。
所以,北约得先把内部协调好,别再让盟友之间有太多分歧,俄罗斯和波兰也该通过对话把无人机事件的真相搞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把欧洲从紧张的对峙里拉出来,守住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