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案凶手落网,亲爹大义灭亲,是什么让优等生向柯克举起了枪?

发布时间:2025-09-15 15:11  浏览量:2

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9月10日,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开展“AmericanComebackTour”巡回演讲时遇袭身亡。

凶手从远处屋顶开枪,子弹精准击中柯克颈部,导致其当场死亡。

一把裹在毛巾里的毛瑟98型栓动步枪,被警方在现场附近找到。

弹壳上刻着“heyfascist!CATCH!”这样的文字,据分析可能来自网络迷因或游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背后大概率藏着政治动机。

案件初期的侦破过程挺让人意外的。

警方先是在两天内抓错了两个人,眼看案件要陷入僵局,最后居然是凶手的家人和一位朋友主动举报,才把嫌疑人泰勒・罗宾逊顺利拘留。

这种“大义灭亲”的破案方式,比案件本身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本来想单纯把这当成一起普通的暴力犯罪来看,但随着罗宾逊的背景被慢慢挖出,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罗宾逊今年22岁,现在是犹他州迪克西技术学院电气学徒项目的三年级学生。

这所学院是该州16所高等教育机构之一,离事发的犹他谷大学有3.5小时车程。

往前数几年,他还是个实打实的优等生,2021年高中毕业时,凭着优异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拿了犹他州立大学四年的奖学金。

只是没想到,入学才一学期他就退了学,转去了技术学院。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任何犯罪记录,父母结婚25年,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从表面看,这就是个在幸福家庭里长大的孩子。

罗宾逊的家人说,以前家里几乎不聊政治,他成年后虽然登记成了选民,却没在总统选举里投过票,也没公开过自己的党派倾向。

但近几年,他突然变得很关注政治,而且特别讨厌柯克,觉得柯克不仅自己满是仇恨,还把这种仇恨到处传播。

我倒觉得这种转变不是突然发生的,更像是周围环境一点点影响的结果,毕竟现在美国的政治氛围,想不被卷进去都难。

再说说受害者柯克,这个人本身就充满争议。

31岁的他是“转折点美国”的联合创始人,去年还帮特朗普在亚利桑那州的大选中出了不少力,算是特朗普的关键帮手。

他总喊着“少管我,让我赢”的口号吸引年轻人,可嘴里说出来的话却没那么“温和”。

他曾在播客里说马丁・路德・金“被过度神化”,还把乔治・弗洛伊德叫做“有前科的毒贩”。

这种话别说自由派听了生气,就连一些温和的共和党人都接受不了。

之前有人翻出他去年的演讲视频,他对着台下的年轻人喊“你们要像罗马角斗士一样战斗”,现在再看这句话,简直是赤裸裸的讽刺。

美国执法部门后来确认,打在柯克身上的子弹刻着反法西斯的字样,这说明罗宾逊的行为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受了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不过FBI说了,罗宾逊没跟任何极端组织有联系,这就是一起“独狼式袭击”。

即便如此,左右两派还是吵翻了天,有些反法西斯活动人士在社交媒体上说“理解但不支持”,右翼那边则直接骂“这是左派煽动的恐怖主义”。

很显然,这起命案不仅没让两派冷静下来,反而让原本就紧张的对立关系更僵了。

罗宾逊的事,说到底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你想啊,他是在保守派家庭里长大的,自己也支持持枪,最后却杀了同阵营的柯克;案件破了,靠的不是情报部门,而是家人“大义灭亲”。

如此看来,美国现在的政治生态确实有点病态,持枪本来是为了自卫,现在却成了某些人的“信仰符号”;崇拜政治人物没问题,可怎么就把暴力当成了合理的手段?

更让人担心的是,罗宾逊曾经是个优等生,有过拿全额奖学金的风光,最后却走上了这条路。

教育体系恐有责任

像迪克西技术学院这种地方,大概率只盯着技能培养,却没教学生怎么理性看待政治、怎么包容不同的观点。

再加上现在社交媒体总推送那些极端观点,年轻人很容易就陷进“信息茧房”里,慢慢就失去了判断能力。

本来想把罗宾逊的行为归结为“个人问题”,但仔细想想,要是没有美国现在这种撕裂的社会环境,没有两派无休止的对立,没有那些煽动仇恨的言论,他会不会还是那个拿着奖学金的优等生?

搞不清的是,美国明明是个号称“自由与希望”的国家,怎么就容不下不同的声音?怎么就让一个年轻人从校园明星变成了杀手?

毫无疑问,这起案件就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政治极化、暴力滋生的问题。

要是美国还不重视这些问题,还在任由两派互相攻击,还在让年轻人被极端思想影响,那下一个“罗宾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

到时候,美国只会在分裂和暴力里越陷越深,再想回头可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