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泪目:93%的认知症家庭,正经历着这场不被看见的长期抗战
发布时间:2025-09-15 17:18 浏览量:1
“妈,你还记得我是谁吗?”这可能是无数认知症家庭中最常问、却也最令人心碎的一句话。但我们是否曾想过,那个日夜守在老人身边、一遍遍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他们累了吗?他们还好吗?在我国,90%的认知症老人由家人亲自照护。这是一场没有换岗、很少休息、甚至不被看见的“长期抗战”:
他们中,93.1% 每天照护13小时以上,比绝大多数上班族的工作时间更长;超过三分之一曾遭受老人无意识的肢体推撞或语言冲击;66.7% 长期处于情绪低谷,却很少说出“我撑不下去了”。他们默默咽下眼泪,转身继续微笑面对那个可能已认不出自己的亲人。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我们发起一场关怀的“转向”:从执着于被遗忘的失落,到看见那些默默付出的照护者。
“认识整个老人家”
我们对老人有个常用称呼:“老人家”,带着亲昵和尊重。这个由“老人”和“家”组成的词语,往往被用指代老人本身,但在认知症的影响下,老人和家人,一起陷入困境、感受迷茫、承受伤害。 “老人家”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足以承载 “老人”和“家人”共同的重量。
这一次,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联合多家爱心企业,共同发起#认识整个老人家#的公益行动,通过传播让公众认知,从患者个体延伸至“患者+照护者”的完整单位,并在社会和机构帮助下,提供有效手段帮助老人和家庭照顾者。
为了让公众更真切地理解这一点,行动特别推出宣言视频。以纪实的方式深入几组真实家庭,真切地展现了认知症“老人家”的日常:疾病将这些老人与家人紧密联结,他们在遗忘与铭记中交织,在反复的问答中相依,在琐碎的日子中相伴。那些未被言说的付出、难以外露的情感,透过画面一一呈现。如同片中 “一根绳的两头”的比喻,老人与家有着无法割舍的羁绊。让更多人在动容中知道,关注认知症,要看望“老人”家,也要看看老人身后的“家”。
这段宣言视频不仅以真实影像打动观众,更以声音为情感载体,传递出多层次的情绪温度。黄渤用极具感染力的声线诠释出“家”的温暖与守望;胡泳教授凭借平和而有力的讲述,为“老人家”注入可信赖的理性声音;舒怡则用亲切的沪语旁白,为家的记忆勾勒出一幅充满地域温情的声音画卷。
我们在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带来了一面特殊的互动镜面海报。这组由德高申通公益支持的互动海报,让每个路过的人都有机会“直面”照护者的日常。很多人在镜前沉默、眼眶湿润,有人拍下照片,有人写下“原来他们一直在背后”。认知症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疾病单词,而是一个个家庭具体而真实的挣扎。这一刻,关怀终于从“她记得谁”悄悄转向——“谁在陪她,她累不累”。
行动打造出公众可以使用的帮扶工具,通过文末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进入。该工具不仅为认知症风险人群,提供专业的早筛量表与记忆门诊对接服务,也为照护家庭提供专业预防知识、护理技能、加入剪爱公益“爱米粒互助会”在内的实用内容,更为社会大众提供帮扶参与通道。真正构建“筛查-诊断-支持”闭环,实现公益资源与家庭需求的高效对接。
这场#认识整个老人家#的行动,旨在推动认知症关怀的系统转变:从“关注疾病”到“关注人与家庭”,从“同情患者”到“支持照护者”。我们相信,每一次关注、每一次转发、每一次扫码,都在让更多照护家庭被看见、被支持、被拥抱。只要多一个人记得“老人家”,认知症老人和背后的家庭就少一点遗忘。
带上话题分享,让更多人一起#认识整个老人家#,让照护不再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