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武则天晚年那场惊天兵变,真的有必要吗?
发布时间:2025-09-16 10:09 浏览量:1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深夜,八十岁的武则天在迎仙宫的病榻上被一阵骚动惊醒。宰相张柬之率领五百羽林军破宫而入,刀剑的寒光映照着女皇苍老的面容。她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已血溅廊下。这场被称为"神龙政变"的兵变,看似一举恢复了李唐神器,笔者认为实则是一出画蛇添足的历史闹剧。
当时的武则天已是风烛残年,朝政大权早已暗中转向太子李显。满朝文武都在静静等待着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自然离世,好让权力平稳回归李氏。张柬之等人的利刃,不仅提前斩断了本可温和过渡的进程,更在史书上留下了"逼宫夺母"的伦理污点。这场仓促的政变,与其说是匡扶社稷,不如说是一群老臣的焦虑症发作。
要看清这场政变的多余,就得明白武则天晚年时的真实局面。这位八旬女皇虽然仍坐在龙椅上,但心里早已安排好后事。她不仅早早复立李显为太子,还让武家子弟与李家联姻,分明是在为权力交接铺路。有个叫苏安恒的官员,居然两次上书要女皇还政李家,这要放在早年,早就脑袋搬家了。可武则天只是笑笑,连罚都没罚他——这态度,明眼人都懂。
李显
满朝文武哪个不是人精?大家都心照不宣:老太太没几天了,皇位迟早要还给李家。狄仁杰这些老臣生前早就铺好了路,连武则天自己都说过"朕佳儿佳妇",说的就是李显和韦后。这就好比一场大戏,结局早就写好了,演员们都等着落幕而已。
偏偏这个时候,跳出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二人仗着女皇宠爱,居然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最要命的是他们闯下大祸:因为几句闲话,就挑唆武则天逼死了太子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郡主和未出世的外孙。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张易之
张柬之这帮老臣一看急了眼:万一这两个蠢货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把老太太哄糊涂了怎么办?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他们再也等不下去了。于是,一场以"诛二张、清君侧"为名的政变就此发动。可他们忘了:就算没有这场政变,等武则天晏驾,二张这种人还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刀剑碰撞声渐渐平息时,迎仙宫里的血腥味却愈发浓重。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看着眼前这群"忠臣",缓缓闭上双眼。她不是败给了政变,而是败给了时间。张柬之等人跪请太子李显即位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功臣"二字,却不知他们正在为自己掘墓。
这场仓促的政变留下了一地鸡毛。最尴尬的是李显——虽然重登皇位,却背上了"逼母"的恶名。武则天被迫传位时那句"朕待尔等不满,何至于此",像根刺扎在他心头。更麻烦的是,政变打破了原本平衡的权力格局,让武三思等武家势力得以趁乱再起。
张柬之等人的结局来得比想象中更快。就在政变成功后不久,李显就开始疏远这些"功臣"。武三思和韦后趁机进谗言,说张柬之等人"恃功专权,将不利于陛下"。李显本就忌惮他们能逼宫武则天,自然也能逼宫自己,于是下手毫不留情。
韦后
崔玄暐被流放古州,年迈之躯不堪路途艰辛,死在贬所
崔玄暐
桓彦范被流放瀼州,途中被武三思派来的使者用乱棍活活打死
张柬之最是凄惨,被贬到襄州后,忧愤交加,活活气死在异乡。这些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臣,因为一场多余的政变,最终都不得善终。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拼死清除的二张势力,其实根本不堪一击。就算没有神龙政变,等到武则天驾崩,这两个毫无根基的男宠也会瞬间被清算。张柬之等人用最激烈的方式,解决了一个本来会自行消失的问题,最终反而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武则天
历史总是用最冷静的方式,嘲弄着那些自作聪明的人。神龙政变就像一场心急如焚的抢救手术,却发现病人原本只是得了感冒。
武则天这棵参天大树早已从内部开始自然枯萎,张柬之等人却非要拿着斧头提前砍倒它,结果被倒下的树干砸了个正着。
这场政变最深的讽刺在于:
它想要加速历史,反而被历史抛在了身后。如果没有那次仓促的兵变,李显依然会顺利继位,而且不会背上"逼母"的道德枷锁
张柬之等人本可以成为新朝的辅国元老,而不是沦落为遭忌惮的"乱臣贼子"
就连武三思这样的势力,也未必能找到东山再起的契机。
当我们站在千年后的今天回望,神龙政变留给后人最珍贵的教训,莫过于"等待的艺术"。有时候,最大的智慧不是急不可耐地推动历史,而是读懂历史的脉搏,顺应时代的大潮。
张柬之等人错就错在太相信刀剑的力量,却忘记了最强大的力量往往藏在时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