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会在即的新广益:突击分红2亿,与“已注销”供应商交易

发布时间:2025-09-16 12:41  浏览量:1

上会在即的新广益:突击分红2亿,与“已注销”供应商交易,研发人员七成无本科学历!

一家自称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高科技企业,却在IPO前上演了一场“掏空公司三年利润”的大戏,甚至与早已注销的供应商神秘交易,这就是正在闯关创业板的新广益。

9月19日,苏州市新广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广益”)将迎来创业板IPO审核大考。这家自称抗溢胶特种膜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公司,却在IPO前夜突击分红2.2亿元,几乎全部落入实控人兄弟腰包。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公司在多版招股书中声称与一家早已注销的供应商履行采购合同。研发团队中74%人员连本科学历都没有,专利曾被全部无效,这些事实让人不得不质疑:这到底是一家真正的高科技企业,还是精心包装的“伪科技”公司?

01 掏空式分红:IPO前突击分掉2.2亿,实控人兄弟囊中羞涩?

新广益在IPO前的操作可谓令人瞠目结舌。2021年11月,公司召开股东会,决定将未分配利润中的2.2亿元向股东进行分配

当时公司仅有三位股东:实控人夏超华(分得500万元)、其弟夏华超(分得50万元)和聚心万泰(分得2.145亿元)。而聚心万泰的股东正是夏超华兄弟二人。

这意味着,2.2亿元分红几乎全部进入了实控人兄弟的口袋。这笔钱几乎相当于公司2020年至2022年三年净利润的总和。

掏空公司之后,新广益转而向资本市场要钱,计划募资8亿元(最新版本调整为6.38亿元)。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肥了个人,瘦了公司,穷了股民”?

02 神秘交易:与已注销供应商“亲密合作”

新广益的魔幻操作不止于此。公司在2023年6月、9月、11月、12月递交的四版招股书中,均明确披露与“苏州润利达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采购合同仍在履行。

然而天眼查显示,这家供应商早在2022年3月就已经注销。直到2024年6月及以后更新的招股书中,新广益才披露与该供应商的合同已经履行完毕。

与已注销主体持续交易近一年时间,这简直堪称A股市场“活见鬼”事件。这种令人费操作让人不得不质疑:这些交易是真实的吗?资金流向了哪里?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形同虚设?

03 研发实力:七成研发人员无本科学历,专利创新停滞

作为一家自称“打破欧美日韩垄断”的高科技企业,新广益的研发实力却令人堪忧。

截至2024年末,公司共有研发人员50人,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研发人员占比高达74%。四位核心技术人员中,两人为大专学历,一人本科,一人博士。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35项发明专利全部申请于2022年之前,近年来似乎没有新的专利产出。这样的创新活力,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2021年12月,竞争对手积水化学曾起诉新广益专利侵权,最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宣告涉案专利的专利权全部无效。公司在首次递交的招股书中对此重大诉讼只字未提,直至监管问询才被迫披露。

04 市场地位:自封的“市占率第一”遭监管连环质疑

新广益在招股书中自称抗溢胶特种膜产品2020-2024年连续五年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24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

但这个“第一”的含金量却引发了监管的层层质疑。深交所在首轮问询中就要求公司说明市场占有率数据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令人惊讶的是,新广益并未提供主要市场份额及市场产量数据,表示主要通过访谈客户确定市场占有率情况。

在二轮和三轮问询中,深交所继续追问公司市场占有率数据的可靠性。这种通过“客户访谈”而不是权威数据支撑的市场地位声明,难免让人怀疑是自吹自擂的营销话术。

05 财务疑云:增长背后的毛利率下滑与应收账款攀升

新广益的财务数据同样存在诸多疑点。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55亿元、5.16亿元和6.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151.34万元、8328.25万元和1.16亿元。

看似增长的趋势背后,却隐藏着深层危机。公司综合毛利率从2020年的38.74%降至2022年的31.76%,并在此后维持在31%-32%区间。

同时,公司两大核心产品持续降价。抗溢胶特种膜平均销售单价从2022年的5.63元/平方米降至2024年的5.06元/平方米;强耐受性特种膜也从3.50元/平方米降至3.06元/平方米。

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正在侵蚀公司的盈利能力,如同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较期初增长30.3%,远高于营业收入27.32%的增长率。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比值从2022年的35.21%攀升至2024年的42.86%,表明公司回款能力恶化,可能通过放宽信用政策来维持销售增长。

06 募资缩水:募投项目突然“瘦身”20%

在新广益IPO审核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公司的募资规模悄然缩水。根据最新披露,新广益拟募资6.38亿元,全部用于功能性材料项目。

而在最初的申报稿中,公司拟募资8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5亿元用于功能性材料项目。这意味着募资规模缩水了20.25%,同时放弃了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

这种在审核期间主动缩减募资规模的行为,是否意味着公司自己也意识到原先的募投计划存在不合理之处?或者是对监管问询的被动应对?

新广益的IPO审核大考即将来临。

创业板不是“纸板”,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随意贴上“高科技”标签就在这里挂牌上市。监管层和投资者都需要擦亮眼睛,警惕那些包装精美却内涵不足的企业

如果新广益成功上市,夏超华兄弟不仅收获了2.2亿元分红,还将从资本市场再获数十亿元融资。大A就是这么高手云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