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动真格了!这4类执法人员要被清退,这些案例就是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15 03:55 浏览量:2
最近司法部的执法队伍整顿行动不是喊口号,是真的在动真格。从明确提出健全执法人员退出机制,到各地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能明显感觉到这次整顿的力度——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坚决清退,不规范的执法行为严肃整治,目的就是让执法队伍更干净、执法更规范。
可能有人会问,到底哪类执法人员会被清退?不是随便定的标准,而是瞄准了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影响执法公信力的几类问题。结合司法部的政策要求和各地的整治实践,这4类人正是这次清理的重点。
第一类是没资格还执法的人。执法权是公权力,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但过去确实有地方存在临时工、合同工违规执法的情况。司法部早就明确,要严格执法资格管理,没通过执法资格考试、没有正式手续的人,绝对不能碰执法权。比如有些地方曾出现过聘用人员单独执法罚款的情况,这类人员现在都会被直接清退,连带着管理责任人还要被追责。2024年11月,司法部就专门发文免去了56人的公证员职务,这背后就是对执法执业资格的严格把关。
第二类是任性执法的人。这类人拿着执法权却随心所欲,要么态度恶劣、粗暴执法,要么不按程序办事,想怎么罚就怎么罚。市场监管总局明确列出的八个严禁里,就专门点了粗暴执法、随意执法的问题,像训斥威胁当事人、不立案就罚款的行为,都在严禁之列。山东菏泽的市场监管所原所长张宏生就是典型,在执法检查中拿停业整顿当要挟,收受店主的消费卡,还没走程序就罚款,最后不光被开除公职,涉嫌犯罪的问题还被移送了司法机关。司法部副部长也强调,不能随意给顶格罚款,那种运动式检查任性罚款的做法必须整治。
第三类是靠执法谋私利的人。执法是为了维护秩序,不是为了捞好处,但总有少数人把执法权当成敛财工具,搞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那一套。德州武城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张君,竟然让承包项目的企业虚增合同价格,自己把多出来的钱拿去给家里用,还向承建商索要现金贿赂,这种把执法权当摇钱树的行为,显然触碰了红线,最终落得开除党籍、公职并移送司法的下场。司法部在专项行动中专门纠治趋利性执法,就是要斩断执法谋私的利益链。
第四类是知法犯法的人。这类人本身是执法者,却无视法律底线,干预司法活动、充当保护伞,性质更严重。济宁任城区法院的原法官崔宗民,多次收受礼金,还违规给承办法官打招呼说情,利用审理案件的便利非法收钱,这种行为直接破坏了司法公正,自然要被从严处理。安徽郎溪县的派出所所长王伟更离谱,不光收礼品礼金,还违规搞营利活动,向管理对象出借资金赚高额回报,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最后同样被双开并移送检察机关。对这类严重违纪违法的执法人员,司法部明确要求要坚决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绝不姑息。
可能有人觉得,这些案例只是个别情况,整顿是不是一阵风?从现在的举措来看,这次是要建长效机制,不是搞运动式整治。一方面,入口关把得更严了,执法人员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具备相应素质才能上岗,不是随便招个人就能执法;另一方面,监督越来越常态化,司法部推动对执法全流程的全方位监督,还会通过典型案例进行个案纠错、类案整改,比如之前纠正卖17份刀拍黄瓜罚5万的过重处罚,就是通过监督倒逼执法规范。云南等地还针对城管执法中的不规范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从滥用职权到着装用语,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说到底,执法队伍的形象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过去少数执法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可能让一些人对执法产生抵触情绪。这次司法部出重拳整顿,清退不合格人员,其实是在修复这种信任——让执法人员既懂法又守法,既有权又有责,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执法的公平正义。
这次执法队伍大整顿,你身边有没有感受到变化?比如执法检查更规范了,还是办事时少了吃拿卡要的糟心事?对于怎么把整顿效果保持下去,不让问题反弹,你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