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巴菲特、基金经理张坤劝普通人买指数基金?3个理由戳中痛点

发布时间:2025-09-16 03:53  浏览量:2

提到买基金,股神巴菲特年年在股东大会上“安利”指数基金,张坤也说“普通人没必要花太多精力选主动基金”。刚开始我还纳闷:主动基金不是有基金经理帮着选股吗?后来买了5年基金才懂,指数基金对普通人来说,就像“懒人专属的营养套餐”,省心又靠谱。

巴菲特曾跟对冲基金打赌:10年里,标普500指数基金收益能跑赢一堆专业对冲基金。结果10年后,指数基金涨了125%,那些对冲基金平均只涨了62%。这就像班里考试,主动基金经理是“想考第一名的尖子生”,但年年考第一太难;指数基金则是“跟着全班平均分走”,看似不突出,却能轻松超过大部分“尖子生”。

我身边有个朋友,2020年买了一只明星基金经理的主动基金,当时宣传“年化收益20%”,结果3年过去,因为基金经理换股失误、踩雷新能源,基金亏了18%;而我同期买的沪深300指数基金,虽然也有波动,但3年累计涨了12%。普通人很难判断哪个基金经理能一直厉害,不如买指数基金,直接分享整个市场的增长,不用担心理财经理“翻车”。

买基金就像出去吃饭,主动基金是“高档餐厅”,要收服务费、包间费;指数基金是“家常小馆”,只收基本的饭钱。主动基金的管理费一般是1.5%-2%,还有申购费、赎回费;指数基金管理费大多0.15%-0.5%,很多还免申购费。

举个例子:你投10万块买基金,持有3年。主动基金每年收1.5%管理费,3年光管理费就花4500块;指数基金每年收0.5%管理费,3年只花1500块,差出的3000块,相当于多赚了3%收益。巴菲特说“成本是投资的敌人”,普通人本来赚的就是辛苦钱,没必要让手续费“偷走”收益,指数基金的低费用,就是帮我们“省下钱来多赚钱”。

张坤说“普通人的主业不是投资,没必要天天研究财报、盯大盘”。这话太实在了——我们早上要上班,晚上要陪家人,哪有时间天天分析行业走势、基金经理持仓?主动基金需要经常看经理有没有换股、风格有没有漂移,稍不注意就可能踩坑;指数基金跟踪的是固定指数(比如沪深300、纳斯达克100),成分股调整有规则,不用我们费心。

我之前买主动基金,每天下班都要打开APP看涨跌,涨了开心得睡不着,跌了又焦虑到失眠,工作都分心;后来换成指数基金,我只每月看一次估值,低于30%就加一点,高于70%就卖一点,平时根本不用管。就像把钱放进“自动存钱罐”,不用天天摆弄,到期打开反而有惊喜。去年我买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没花啥精力,一年涨了25%,比之前盯盘买主动基金赚得还多。

巴菲特和张坤劝普通人买指数基金,不是说主动基金不好,而是懂“普通人的痛点”:没专业知识、没太多时间、不想付高额费用。指数基金就像“投资界的代步车”,不用你会修车(懂专业),不用你天天保养(盯盘),还省油(低费用),却能稳稳带你到达“赚钱的目的地”。对普通人来说,选对工具比拼命努力更重要,指数基金就是那个最靠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