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取消“超时扣款”,算法向善的破冰之举

发布时间:2025-09-16 18:14  浏览量:2

记者从全国总工会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各级工会积极推动平台企业开展算法协商,协商成果预计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逾2000万人。多家平台算法协议明确劳动报酬不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设立恶劣天气补贴、逐步取消“超时扣款”,将实时道路数据等纳入路径规划。(9月15日 《人民日报》)

当多家平台企业宣布取消“超时扣款”规则时,舆论场中响起一片掌声。这一举措看似微小,却如投入算法伦理深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在数字技术主导的时代,算法早已成为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而此次调整标志着平台从“效率至上”转向“人文关怀”,迈出了算法向善的关键一步。

长久以来,算法在商业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却也暴露出冰冷的另一面。外卖平台以算法精确计算配送时间,将骑手压缩为“系统齿轮”,稍有延误便面临扣款。这种设计看似合理,实则将复杂的社会服务简化为冷冰冰的数据模型,忽视了骑手可能遭遇的突发状况——暴雨中的路滑、电梯故障的延迟、顾客地址的模糊……当算法只追求“准时率”而无视人文关怀时,骑手们被迫在安全与惩罚间做出艰难抉择,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与时间赛跑。数据显示,某城市外卖骑手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超时扣款规则正是背后无形的推手。

取消“超时扣款”,本质是对算法逻辑的一次价值矫正。平台不再将骑手视为“效率工具”,而是承认其作为劳动者的尊严与权益。这一转变折射出算法伦理的觉醒:技术进步不应以牺牲个体福祉为代价,数字系统需嵌入人文关怀的基因。当算法开始为骑手的意外留出缓冲空间时,意味着商业逻辑开始向“人本逻辑”让步,冰冷的代码,开始流淌人性的温度。

更深层次看,此举具有破冰意义。它打破了“算法中立”的神话,揭示了技术背后必然存在的价值选择。过去,平台常以“算法客观”为由逃避责任,实则是在用技术的外衣包裹资本逐利的本质。如今,取消超时扣款表明:算法设计者必须主动承担伦理责任,在效率与公平、商业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这种价值转向,为其他行业树立了标杆——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交通,算法都应以促进人的福祉为终极目标。

然而,算法向善之路仍需深耕。取消扣款只是起点,平台还需进一步优化算法模型,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通过大数据识别异常场景,为骑手提供动态调整的弹性时间;引入顾客反馈与骑手申诉机制,避免“一刀切”的判定;甚至利用AI技术智能调度,减少因不合理路径规划导致的超时。唯有将人文关怀转化为技术改进的持续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算法的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