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红楼梦》第77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发布时间:2025-05-23 16:48  浏览量:3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当我们翻开书本,沉醉于文字中时,周围的嘈杂、现实的纷扰仿佛都已远去,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读书,正是一场静默修行,能让我们内心回归平静,注意力集中到文里行间中。

今天读《红楼梦》第77回,写晴雯之死,笔触极哀艳。曹雪芹以"海棠预萎""宝玉探病"等情节层层铺垫,将晴雯"心比天高"的刚烈与"身为下贱"的凄楚交织。尤见"换袄"细节,以贴身红绫袄为信物,既写主仆真情,又暗讽礼教虚伪。晴雯临终咬指甲的决绝,恰似黛玉焚稿的预演,使"风流灵巧招人怨"的悲剧主题愈发深刻。此回以丫鬟之死映射大观园倾颓,笔力千钧。

一 核心脉络:

通过底层女性的命运,揭露封/建家族的虚伪与残酷,为后续大观园离散埋下伏笔。第77回核心脉络:

1. 抄检余波

王夫人清理怡红院,将晴雯、芳官、四儿等丫鬟逐出大观园,认定她们"勾引宝玉",实则反映封建礼教对自由个性的压迫。

2. 晴雯之死:

病重的晴雯被赶回家后惨死,临终前与宝玉互换贴身小袄,以"痴心傻意"对抗世俗污名,凸显其刚烈纯洁。

3. 芳官出家:

蕊官、芳官等被逼为尼,折射女性在压迫下的无奈选择,暗伏贾府衰败之兆。

4. 宝玉悲愤:

宝玉痛感无力保护身边人,借《芙蓉女儿诔》暗悼晴雯(实为黛玉伏笔),深化"千红一哭"的悲剧主题。

二 段落分析:

晴雯之死象征大观园纯洁的毁灭,芳官出家暗示女性悲剧命运。

宝玉的无力感加深,为后续"诸芳散尽"(包括黛玉之死)作铺垫。《红楼梦》第77回段落大意:

1. 王夫人清理怡红院

王夫人因抄检大观园后,认定晴雯、芳官、四儿等丫鬟"勾引宝玉",下令将她们逐出贾府。

晴雯病重仍被强行拖走,宝玉虽心痛却无力阻拦。

2. 宝玉探望晴雯

宝玉偷偷去晴雯表哥家探望,见晴雯病危,二人互换贴身小袄,晴雯咬断指甲相赠,表达不甘与深情。

晴雯含冤而死,临终前喊了一夜"娘",凄惨悲凉。

3. 芳官等被迫出家

王夫人认为唱戏的芳官、蕊官等"不成体统",逼她们出家为尼,芳官入水月庵,蕊官进地藏庵。

4. 宝玉的悲愤与反思

宝玉回园后,见蘅芜苑人去楼空(宝钗搬走),深感世事无常。

他意识到大观园已非乐土,身边人接连遭难,预兆贾府衰败。

三 第77回出现的成语:

《红楼梦》第77回中出现的经典成语及表达包括:

1. 风流灵巧

—— 形容晴雯聪明俊俏却招人嫉妒(呼应判词“风流灵巧招人怨”)。

2. 痴心傻意

—— 宝玉形容自己对晴雯的纯粹情谊,暗含对世俗礼教的反讽。

3.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 晴雯判词中的名句,概括其性格与命运的冲突。

4. 兔死狐悲

—— 宝玉见晴雯被逐后,联想到众丫鬟命运,物伤其类。

5. 人去楼空

—— 宝玉见蘅芜苑萧索,感慨宝钗搬离后的凄凉(后文亦呼应黛玉逝去)。

6. 无可奈何

—— 宝玉面对晴雯之死的无力感,体现封建压迫下的个体困境。

特色表达:

“咬定牙根”

“寿夭多因诽谤生”

(《芙蓉女儿诔》中句,暗指晴雯含冤而死)

这些成语既推动情节,又深化悲剧主题,展现曹雪芹对命运与社会的深刻洞察。

四 第77回中出现的经典句子:

《红楼梦》第77回中有许多深刻隽永的经典句子,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深度。以下是本回中尤为突出的名句:

1.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晴雯判词中的核心句,精准概括了她高傲性格与奴婢身份的悲剧冲突。

2. "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

——宝玉回忆与晴雯等丫鬟的天真约定,暗讽大观园理想终将幻灭。

3. "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

——晴雯临终自白,以清白之躯对抗污名,掷地有声。

4. "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宝玉痛悔之语,体现成长中的觉醒与无力感。

5. "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

——晴雯临终控诉,字字血泪,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6. "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

——以花喻人,照应前文"晴雯死海棠枯"的谶语式描写。

这些句子或判词般凝练,或控诉般激烈,共同构建了本回"风流遭谴"的悲剧主题。特别是晴雯的临终自白,以其直击人心的力量,成为《红楼梦》中反抗压迫的最强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