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恨海情天?辛芷蕾梁婷争端揭露行业内幕,说到底还是为钱

发布时间:2025-09-17 15:21  浏览量:1

辛芷蕾拿了威尼斯影后那阵儿,全网都在扒她和前经纪人梁婷的两条长微博,有人说这是女性之间的爱恨纠缠,甚至扯到了 “袁立文学” 的调调,可真要逐字逐句读下来,那点所谓的 “情天恨海” 根本站不住脚。

梁婷的微博写得老长,字里行间全是过往的 “功劳”—— 说自己给辛芷蕾、成毅、尹正改了名,还特意提了改名时琢磨的 “讲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圈子里不少人信这套,觉得改个名字就能改运,连艺人名字都得按 “吉利” 的标准来,差一个字都不行。

她还细数自己怎么给辛芷蕾拉资源,哪怕是没面试上的机会,也得说清楚跟哪个大导演在哪个咖啡馆聊了多久,聊了些什么剧本方向,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当初有多 “尽力”。

最有意思的是,她还提了生日当天收到辛芷蕾解约起诉的事,字里行间满是委屈,又说公司里就尹正当年能赚钱,辛芷蕾和成毅那时候都是公司倒贴资源,结果这些人走了之后都火了。

辛芷蕾得了影后也没提过她一句,末了还不忘宣传成毅多年前拍的一部宠物电影,说那电影票房才两百多万,提起来的时候语气里还带着点 “你们现在火了,可别忘了当年靠我” 的不甘。

再看辛芷蕾的微博,就简单多了,没提太多过往的恩怨,就想把这事翻过去,好好往前看。可梁婷显然没打算放过,在微博里一边说 “原谅”,一边又提要求,说让辛芷蕾下次得奖得感谢她,还得给她拍一部豆瓣 8.8 分、票房十位数的戏。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懵了,翻遍国内电影市场,能同时达到这两个标准的电影屈指可数,也就《我不是药神》勉强够得着,辛芷蕾要真按这个要求来,可不是任重道远嘛。

其实这事说穿了,就是前老板对前员工的不甘心。梁婷之前还给全行业发过警告函,说辛芷蕾在合约期内为了私利私自接戏,违背契约精神,还列了几个因为找辛芷蕾拍戏而卷入诉讼的影视公司,呼吁整个行业联合抵制辛芷蕾。

那段时间辛芷蕾日子可不好过,收到过不少律师函,好几部戏都黄了,直到路阳顶着压力让她演了《绣春刀》里的角色,她的星运才慢慢好起来。

说起来,内地早期的经纪人制度其实是学港台的,那时候的经纪人更像助理,不像现在有明确的分工。

就像王京花,最早就是陈道明的助理,帮着处理行程、对接工作,那会儿成熟的演员根本不用经纪人撕资源,他们跟导演、制片人都认识,有合适的角色导演直接就找过来了,经纪人顶多就是帮着敲定时间、核对合同。

第一批经纪人对大牌艺人都特别 “哄着”,不光管工作上的事,连生活琐事都包了。有艺人出差忘带行李,经纪人连夜开车送过去;有艺人家里孩子没人带,经纪人帮忙接放学、陪写作业;甚至有艺人要办户口,经纪人跑前跑后找关系,比艺人自己还上心。

这些经纪人里机灵点的,跟着艺人跑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不少圈内人,就开始了 “求爷爷告奶奶” 的日子。

他们带艺人有个小算盘:旗下的大明星只是门面,主要用来拉新人,因为新人抽成比例高,能赚更多钱。带大明星去谈合作的时候,总会想办法把新人打包塞进去,比如 “要让我们家大明星演,就得带上我们新人演个小角色”。

有时候碰到感性的甲方,比如某个导演特别念旧情,还真能求来些本来不怎么适配的资源 —— 有个女星原本不符合某个剧本里 “少女感” 的要求,经纪人跟导演磨了一下午,说尽了艺人的努力和不易,最后还真把角色拿到了。

之前有个努力型的女星,采访里总爱说自己的资源是经纪人硬磕来的,一提起那些经历就忍不住哭,说经纪人为了给她争取商务资源,在品牌方公司楼下等了三个小时;为了争取角色,陪着制片人喝酒喝到吐。

还有个更离谱的,经纪人给艺人定的 KPI 里居然有 “上大刊封面”,不光时尚杂志,连新闻类杂志都算。

有次同公司另一个女星上了个难上的封面,她的宣传直接急哭了,找到编辑说 “只要能上封面,哪怕没有内文都可以,就放张艺人的大头照就行”,没人知道上这个封面到底有什么奖惩,也没人懂光放张大头照有啥意义,最后自然是没谈成。

这些 “保姆型” 经纪人,真把艺人当孩子养,有的对自己孩子都没这么上心,所以一旦艺人提出解约,他们根本受不了。

之前有个号称业内第一的经纪人,碰到自己最在意的女明星要解约,当场就崩溃了,在办公室地上打滚哭,嘴里还念叨着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走”,那场面谁看了都觉得唏嘘。

还有些经纪人更极端,把曝光艺人黑料当成续约的筹码。他们平时就悄悄收集艺人的税务问题、男女关系之类的材料,艺人要是想解约,就拿这些材料威胁,说 “你敢走,我就把这些事捅出去”。

艺人就算不想续签,也怕黑料被曝光影响事业,只能接着签,直到艺人过气了,没什么利用价值了,这些经纪人才肯放手。

后来行业变了,开始有制作公司和电视台下属公司签艺人。华谊、荣信达这些制作公司能实打实给资源,手里握着好剧本、好导演;天娱靠着芒果台,更是有本事把路人一夜捧成巨星 —— 超女快男就是例子,当年多少素人靠着这个舞台火遍全国。

可资源多了,合同就变得苛刻,有的合同签十年、十五年,抽成比例还高,艺人一红就想解约,最后闹到对簿公堂的不在少数。

天娱当年因为芒果台的造星能力,不少经纪人都有点飘飘然。有次参加饭局,天娱的经纪人当着不少业内人的面说 “我们公司想捧谁就能捧谁,资源随便挑”,可实际上他们根本运营不好旗下的歌手。

超女快男一结束,就赶着拍《美丽分贝》《乐火男孩》,剧情粗糙,画面也没质感,明显就是为了圈粉丝的钱,现在这些剧都成了不少演员的 “黑历史”,提起来都觉得尴尬。

当然也有相处得好的,比如赵宝刚和孙红雷。赵宝刚捧红孙红雷后,孙红雷签了鑫宝源,后来也想过离开,觉得自己能拿到更好的资源。赵宝刚没跟他吵,就跟他聊了聊,说 “我在公司,能帮你把把关选剧本,你选剧本眼光一般,要是自己单干,很容易接错戏”。

孙红雷想了想,觉得这话有道理,就留了下来。其实长久的雇佣关系要么是边界分明,双方都认可条件,要么就是像朋友一样相处,公司不靠艺人赚主要利润,要是纯靠艺人赚钱,老板很难不对艺人有控制欲,总想着 “你是我捧红的,就得听我的”。

除了这些,早年还有不少艺人搞家庭作坊,让家人当经纪人。比如有的艺人让自己爸妈管钱,让兄弟姐妹对接工作,觉得家人不会坑自己。

要是家人有头脑、懂行业,那还真是助力,能帮着避开不少坑;可要是家人不懂行,只会凭感觉做事,那就麻烦了 —— 有个艺人本来能拿到一个大导演的剧本。

结果他哥哥觉得 “戏份太少,不如接个男一号”,硬生生推了,最后那个剧本成了爆款,艺人后悔了好久,可也没法说什么,毕竟是自己家人。

不过现在这些模式基本都被淘汰了。最常见的是艺人自己开工作室,自己当老板,想吃什么饭、接什么戏自己说了算,不用看别人脸色,体感上确实爽。可也有麻烦,工作室的员工大多是刚入行的年轻人,没什么经验,遇到大事根本扛不住。

比如碰到绯闻、黑料,员工只会慌慌张张打电话问 “怎么办”,根本拿不出解决方案。只有粉丝才相信工作室能 “绑架” 老板,其实大多时候都是老板自己拿主意。

还有一种是跟平台分约,现在大部分机会都在平台手里,比如腾讯视频、爱奇艺这些,手里握着好剧好综的资源。艺人跟平台分约,平台给资源,艺人拿的分账比例低,有的甚至只有正常比例的一半。

那些被叫做 “太子”“太女” 的艺人,不少都是跟平台分账极低的,平台当然愿意用自己人,反正钱左兜进右兜,怎么算都不亏。

现在的行业早不是以前那样了,再也没有靠哭诉、恳求就能求来的机会。甲方都很现实,只看数据、看商业价值,你能带来收益才给你资源,光说 “我努力”“我不容易” 根本没用。大家都清楚每一分钱都不好赚,没人愿意平白把机会让给别人。

说不定再过几年,经纪人这个行业就会像那些已经消失的职业一样,慢慢没了踪影,最后只剩下执行经纪、助理这些干琐碎活的岗位 —— 帮着订机票、收快递、对接行程,薪水不高,却离不了,毕竟没人谈判或许能应付,但没人帮着处理杂事、撑伞,艺人还真不行。

所以说,哪有什么恨海情天?辛芷蕾和梁婷的纠葛,不过是行业变迁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葛和不甘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