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25-09-17 13:33  浏览量:2

“人才培养质量”绝非简单的分数高或就业率高等数据,而是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围绕育人目标,在知识传递、能力塑造、价值引领的全链条中,向社会输送“契合需求、富有潜力、勇担责任”人才的综合成果。其核心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兼顾“当下的适配性”与“长远的成长性”。

人才培养质量要打破“唯分数、唯升学、唯就业”的狭隘认知,回归“人的全面发展”与“学科育人本质”。其关键在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协同达标。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核心理论与前沿知识,具备学科专属能力、跨领域通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需拥有学术素养、职业素养与社会素养。同时,要实现“学科特色与需求适配”,基础学科应着重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关注其学术潜力;应用学科需聚焦行业实践适配能力,确保学生能快速融入行业;交叉学科则要注重跨领域整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还要达成“当下表现与长远发展”的统一,短期关注学业成绩、就业或升学质量,长期看重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发展潜力与社会贡献,比如计算机学科毕业生,短期能进入头部企业,长期能突破关键技术,这才是双重价值的体现。

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只盯着“输出”结果,而应聚焦“输入-过程-输出-反馈”的全链条。在“输入端”,要考察培养基础保障,包括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育人能力与行业背景,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及经费投入水平,还有生源质量以及学科对不同基础学生的提升能力。“过程中”,要关注培养环节的科学性,看培养方案是否契合需求、体现个性化与知行合一,教学方法有无创新,课程质量与学术训练是否扎实,以及是否进行全周期学情监测和非学术能力培养。“输出端”,要考量培养成果实效,涵盖学生学业科研成果、就业升学质量与社会认可度,如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优质就业比例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反馈端”,要检查质量闭环的完善性,包括毕业生长期跟踪机制、用人单位协同反馈以及学科自我评估与改进措施。

在人才质量评估中,要规避三大误区,坚守核心导向。一是规避“唯量化”误区,不能把就业率、论文数量当作唯一标准,要结合毕业生深度访谈、用人单位案例分析及学科育人故事进行质性评估。比如文科院校历史学科毕业生参与文化传承项目,其质性贡献不容忽视。二是规避“唯共性”误区,在基础共性标准之外,要尊重学科差异。基础学科侧重学术潜力评估,应用学科侧重实践能力评估,交叉学科侧重跨域突破能力评估,像医学学科关注临床技能,艺术学科关注作品价值。三是规避“唯结果”误区,不能只看短期就业或升学情况,更要重视培养过程的长期赋能。例如工科专业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助力其后续职业晋升,实现“过程保障结果、结果反哺过程”。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育人本质”的终极体现。在学校学科评估中理解“人才培养质量”,需从“单一指标”迈向“多元体系”,从“短期结果”拓展到“全链视角”,从“统一标准”转变为“特色适配”。其本质是学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提供优质资源与科学培养过程,输送“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有潜力”的人才,支撑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让学科真正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李志民,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