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将取代60%工作?张笑宇:AI是新文明,人类该放弃绩优主义了?
发布时间:2025-09-18 17:10 浏览量:1
最近刷到科技史作家张笑宇的新书《AI文明史·前史》,这书在当下的AI热潮里特扎眼。
别人聊AI都绕着“怎么用它提效率”“怎么管着它不闯祸”,他倒好,直接抛出一堆“反常识”观点。
AI不是工具是新文明,人类早晚成“被甩在后面的史前动物”,甚至说99%的工作会被取代。
这话听着有点唬人,但跟他的对话挖下去才发现,每句都不是瞎编的。
张笑宇最早学的是政治思想史,后来在德国读博时被问懵了,一群理工科同学总追着他问“你们学这个的,咋看新技术啊?”
他答不上来,因为课本里全是“死人写的东西”,跟当下技术完全脱节。
说实话,这事儿我特能理解,现在好多人文专家聊AI,也总说些摸不着边的话,根本没说到普通人关心的点上。
无奈之下,他转去研究科学史,一钻就发现了个大问题:
技术发明者只盯着参数,企业只想着卖产品,没人管普通人会不会被技术影响,更没人从整个社会运转的角度看技术。
从那以后,他写的《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全围着“技术咋改变人类社会”这事儿转,不是为了凑书,是真的想把这事儿说清楚。
2023年底GPT刚出来那会儿,他在个内部研讨会上认识了出门问问的CEO李志飞。
本来就是随便聊聊,结果俩人越聊越投缘,私下又约了三次,每次都从吃完饭聊到半夜,全是ChatGPT和硅谷的新鲜事。
老实讲,能聊三晚上还不腻的话题,要么是真爱,要么是真重要,AI这事显然是后者。
那次聊完,张笑宇就拍板要写这本书,他说“这绝对是跨时代的技术变革”,不写下来太可惜了。
写书的时候他也犯过难:AI这东西还在变,今天说的话明天可能就过时了,咋保证五年后不被当成笑柄?他的办法是抓“人类发展的底层逻辑”,用数学找AI和人类的对照关系。
比如他书里提的“智能涌现”,说AI只要参数够大、算力够高,就能像人类从猿猴进化成文明那样“突然开窍”。
还有个“人类当量”,是OpenAI前研究员提的,按“token”算,咱们一天能产生的智能量,AI能顶五个,还比博士便宜。
本来想觉得这数是不是太夸张,但后来看AI写报告、做分析的速度,确实比人快不少,成本还低,企业肯定愿意用。
这么看,要是还跟AI比“谁做得快、做得好”,那真不是明智之举。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认他这套,哲学家就反对,说“人是主宰,AI咋能是物种?”
张笑宇就打了个比方:狗的哲学家也会觉得,狗就该跟着人混,因为人给骨头能保证利益。
但生物学家就很认同他,说人类才5万年历史,在地球几亿年的文明里就是薄薄一层,没了也没啥。
而且生物界有个“模因”说法,就是语言、文化这些能像基因一样传,但比基因快得多。
AI从语料里学东西,其实就是在传“模因”,进化速度比人类快太多。
如此看来,生物学家的视角更清醒,毕竟技术不会因为“人本位”就停下,光反对没用,得想咋共存。
聊完AI是不是文明,就得说实在的,它真要抢工作咋办?张笑宇没说“别慌”,也没说“完了”,而是从“社会工程学”的角度分析:AI要改生产关系,得等一代人。
上一辈人被现有利益绑着,改不动;下一辈没负担,才能接受新规则。
而且有法律、工会盯着,最后大概也就取代60%的工作,不会真让99%的人失业,不然人肯定要造反。
他还说,未来社会的关键是别再搞“绩优主义”了。
原始人每天就想着凑够3000大卡热量,吃饱了就开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玩,仪式、崇拜这些有意义的事,都是玩出来的。
现在倒好,上学比成绩,上班比KPI,要是AI来了还这么比,那真得抑郁。
说实话,我挺认同这个观点,不是说要躺平,是别把价值全放在“比得过AI”上,不然早晚得被卷废。
为了应对失业,他还设想了三层保障,最底层是UBI,就是政府发钱保证饿不死,像埃及给老百姓发低价馕的额度,两分钱就能吃饱。
中间层是UBJ,给大家找些带福利性质的工作,比如美国有些州政府入股企业,根本不指望这些工作提效率,就是为了保就业;最顶层是算法分配,像现在的滴滴司机、美团骑手那样,靠算法派活。
这些都不是空想,咱们这儿灵活就业的人已经不少了,算法派活的模式早就有了,关键是得把权益保障好。
不过说到算法,好多人都骂“困住人”,张笑宇却提了个不一样的例子:
东北有家工厂,工业废水把河污染了,一家六口全得癌症,最后就剩一个人,拿了赔偿回老家开了个店,不是啥光鲜生意,就是个像滑冰场的地方,让人进去抽陀螺,一小时一块钱,跟村口摆象棋摊儿似的,每天守着店等日子过完。
他说,现在靠算法分配的骑手,收入已经是中国月收入的前3%了,比那些没活干的底层强多了。
本来想觉得“被困在算法里”已经够惨了,但看了这个例子才发现,咱们得看到更底层的困境,不能光骂算法,得想咋让技术帮到更多人。
张笑宇聊AI,还总扯到过去的事,比如八千到一万年前的土耳其恰塔霍裕克遗址。
那地方早就有城市了,巅峰时有八千人,靠狩猎、采集和简单农业过活,没阶级,也没街道,门都开在房顶上。
当地人每天就工作四五个小时,吃牛骨髓汤、喝豌豆粥,吃饱了就一起玩游戏、画壁画。
说实话,这日子听着比现在还舒服,也难怪他说“理想生活跟技术水平没啥关系”。
后来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反而不如以前了。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一有农业就有储蓄,统治者能把谷物做成面包发给士兵,再让士兵镇压农民交税,阶级就这么来的。
而且考古发现,农业社会的人身高比原始社会矮了不少,生活条件也差了。
以前总觉得“农业是进步”,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这也提醒咱们:技术进步不一定全是好的,AI要是用不好,说不定也会让普通人日子更难。
他还说,AI短期看能给一些人机会,但长期看很可能加剧贫富分化。
工业革命的时候,普通人的日子还慢慢变好了,可AI不一样,它对高技能者是“助力”,对低技能者是“威胁”,要是没政策管着,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更可怕的是,它会打击人的意义感,要是总觉得“比不过AI”,好多人会觉得自己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