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黑、互删、绝交?对付讨厌的人,这招儿才叫高

发布时间:2025-09-17 18:11  浏览量:2

前两天朋友聊天,特逗,但又特真实。她说她公司有个同事,堪称“话题终结者”+“行走的杠精”。你说东,他偏要说西;你分享个好消息,他能给你找出三个潜在风险。搞得她现在一听见那人说话,血压就“噌”地一下往上冒,每天都在心里默念八百遍“离职报告怎么写”。

她问我:“你说,我是不是该找个机会跟他当面锣对面鼓地干一架,把话说开?”

我看完就笑了。这场景,太熟了。谁的生命里还没几个想打包送去外太空的“限定款”奇葩呢?

直接开火?爽是一时爽,但大概率会变成办公室大型事故现场,最后还得自己收拾烂摊子。默默拉黑绝交?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职场里,基本等于给自己玩“地狱模式”。

对付一个你打心眼儿里讨厌的人,最高级的招数,从来不是把他从你的世界里暴力移除,而是让他从你的“心理世界”里,自动静音。

这事儿分三步走,跟打游戏做任务似的,一关一关过。

你发现没?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像个行走的“负能量WIFI”,我们总能一秒连上,然后自己的心情就卡得不行。

他开个会多说了两句,你心里就开弹幕了:“显摆啥呢?就你能?”他朋友圈发个加班动态,你又开始:“又在演给老板看了吧?卷王!”

你看,他只是在那儿做他自己,可我们的内心戏已经演完了一整部《甄嬛传》。

这其实掉进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小陷阱,叫“聚光灯效应”。这是由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季洛维奇提出的,意思是我们总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我们以为对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是冲着我们来的,但实际上,人家可能压根没想那么多,他的人生主角是他自己,不是你。

所以,第一步就是“拆弹”——把绑在自己身上的情绪遥控器拿回来。下次你再因为他的一句话、一件事气得脑仁儿疼,先做个深呼吸,告诉自己:“别加戏,别脑补。他的言行是他的课题,我的心情是我的课题。我不负责为他的表现买单。”

当你能把对方的行为和自己的情绪分离开,恭喜你,第一关,你过了。

好了,情绪稳住了,但人还在眼前晃,咋办?

这里有个特好用的词,叫“非暴力不合作”。我给它改了改,叫“有礼貌不深交”。

你不需要刻意躲着他,见了面跟见了鬼似的绕道走,那太明显,也太累。你只需要把跟他的社交焦距,从“高清模式”调成“模糊模式”。

啥意思呢?

就是公事公办,绝不掺杂私人感情。工作流程该怎么走就怎么走,邮件写清楚,需求说明白。但下班后,他组织的饭局,你要么“家里有事”,要么“约了朋友”;他在群里分享个链接让你点赞,你当时正好“手机没电”。

他就像你手机里一个不常用的APP,不卸载,但也不会打开,更不会给它后台运行的权限。

这种“不远不近”的距离,是个绝妙的缓冲区。它既保留了成年人最后的体面,又清晰地划出了你的边界:“我的世界欢迎访客,但VIP区不对你开放。”

不主动,不拒绝(特指工作),不负责(他的情绪)。时间一长,对方但凡有点眼力见儿,自然就懂了。

说实话,最消耗我们的,不是那个讨厌的人本身,而是我们不断琢磨“他为什么这么讨厌”这件事。

你花时间去刷他的朋友圈,研究他过得好不好;你跟朋友吐槽他,一遍遍重复那些让你不爽的细节。结果呢?他照样吃吃喝喝,而你的宝贵时间和好心情,全变成了垃圾信息,堆在脑子里,搞得自己“内存不足”。

你的人生,是一部大片,你才是导演和主角。你的镜头,应该对准那些让你闪闪发光的人和事。

所以,终极大招就是:把镜头从他身上挪开,调转180度,对准你自己。

与其花一小时琢磨他那句话是啥意思,不如花一小时去健身房跑个5公里,感受一下多巴胺的快乐。与其跟闺蜜吐槽他一下午,不如约着去探个新店,吃点好吃的。

当你开始忙着考证、忙着提升业务、忙着健身、忙着谈恋爱、忙着探索世界……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这时候你再回头一看,诶?那谁来着?叫啥名?哦,想起来了。

他还在那里,但已经小得像个像素点了,根本引不起你任何情绪波澜。

到那个时候,你就真的赢了。不是赢了他,而是赢回了你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记住一句话:你的世界很贵,别让不相干的人免费参观。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祝我们都能修炼成自己情绪的主人。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