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合力建强中西部师资
发布时间:2025-09-19 07:10 浏览量:2
从“特岗计划”到“优师计划”,从工资补助提升到周转宿舍建设,这些政策是建强中西部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强大底气
如何用好国家政策,培养并留住更多优秀教师,成为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关键课题
45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投入,约25万名特岗教师扎根中西部农村学校,1万名左右“优师计划”师范生定向输送……“十四五”期间,围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国家专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培养和供给了一大批高素质教师。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为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何用好国家政策,培养并留住更多优秀教师,成为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关键课题。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师资。针对中西部农村学校面临优秀师资短缺的困境,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精准施策,如春雨般滋润着教育薄弱地区。这种精准滴灌式的资源配置,正是通过均衡师资布局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把中西部教育的短板补齐,直接关系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现。中央财政专项支持中西部师资建设,本质上是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缩小发展差距,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教育投入产生的乘数效应不断显现,既培养了支撑地方发展的本土人才,也为国家战略输送了后备力量。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中西部地区要形成合力用好中央支持政策。如何让这些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地方政府、师范院校、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人多方协同发力。
地方政府应统筹保障“稳根基”,将政策的红利最大化。一方面,建立专项资金“闭环式”监管机制,明确资金使用范围与审批流程,确保每一笔资金精准投向教师培养、待遇提升和专业发展等关键领域。另一方面,要将政策红利落到实处,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住房保障、职称评聘倾斜等暖心举措,以实打实的待遇改善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此外,优化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打破“进人难”“留人难”的壁垒,确保优秀新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地方师范院校要做好定向培养的“孵化器”,为乡村教育精准培育“留得下”的后备力量。积极对接“优师计划”“免费公费师范生政策”等,紧扣地方乡村学校的学科需求、教学需求定制培养方案;立足地方特色,深耕“本土化”培养路径,将地方风土人情、乡土教育案例融入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厚植学生的家乡情怀;强化实践教学的“实战”属性,增设实习支教环节,引导学生走进基层学校课堂,在真实的乡村教育场景中积累教学经验、锤炼育人本领。
地方教师发展机构要成为教师成长的精准“助推器”,为乡村教师搭建“不断档”的专业提升平台。既要整合“国培计划”资源,聚焦乡村教师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短板,开展“菜单式”培训;又要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名师+线下研讨”模式,让乡村教师共享优质教研资源。此外,建立教师成长“一人一档”跟踪机制,动态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轨迹,针对不同教师的能力短板提供个性化指导,助力乡村教师实现从“合格”到“骨干”的持续进阶。
中小学校长要当好教师的“大家长”,为乡村教师营造安心的从教环境。在硬件保障上,持续改善学校教学设施与教师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心无旁骛深耕教学主业。在职业发展上,坚决为教师卸下非教学类事务负担,并完善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师徒制、教研活动、评优评先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增强其职业成就感。在人文关怀上,既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又要建立激励机制,唤醒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教师个人要脚踏实地“显担当”,成为乡村教育的“筑梦人”。要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将乡村的艰苦环境视为砥砺品格的“磨刀石”,把广阔的乡村校园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孩子的梦想,实现个人理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从“特岗计划”到“优师计划”,从工资补助提升到周转宿舍建设,这些政策是建强中西部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强大底气。当450亿元财政资金转化为乡村教师的坚守,当定向培养的师范生成为乡村教育的生力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持续加强中西部师资建设,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教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