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遇刺后解雇潮汹涌:美国言论自由为何成“笑话”?
发布时间:2025-09-19 10:59 浏览量:2
2025年9月,美国右翼评论员查理·柯克在犹他州被枪杀了。
本来这就是一起恶性暴力案件,没想到后续发展越来越离谱,才一周时间,好几个记者、学者,甚至普通上班族,就因为对柯克之死说了几句“不顺着右翼意思”的话,要么被解雇,要么被调查。
前MSNBC分析师马修·多德说柯克是在传播“仇恨言论”,还提了句“仇恨思想会导致仇恨行为”,结果不仅挨了一堆骂,MSNBC总裁还出来道歉,最后多德直接丢了工作。
他后来吐槽说,是“右翼媒体的暴徒”故意扭曲他的意思,这事儿听着就挺冤的。
普通员工发个朋友圈,咋就丢了工作?
不光是公众人物,普通职场人也因为这事儿栽了跟头。
宾夕法尼亚州有个老师,说柯克是“种族主义者”,但同时也补了句“他不该死”,就这两句话,保守派的社交媒体账号直接盯上了他,还公开施压要求学校解雇他。
说实话,就因为几句不算极端的评价,就要面临失业风险,这也太离谱了。
而且右翼团体还干了更过分的事,他们把那些在网上“庆祝柯克之死”的用户信息扒出来,连人家在哪上班都公开了,搞所谓的“点名排斥”。
我查了下当时的情况,美国有个叫“职场权益组织”的机构统计过,那阵子全美至少有27个普通员工因为相关言论被解雇,涉及教育、医疗、航空好几个行业,其中8个人还因为信息被扒,收到了死亡威胁。
本来大家在网上发点个人看法,就算观点不一样,也不该被这么针对吧?
柯克这个人本身也争议挺大的,他生前说话就特别冲,说过“伊斯兰是左派用来割断美国喉咙的剑”,还鼓吹什么“大替换”阴谋论,说犹太精英想靠移民取代白人。
这种言论本来就够极端了,可他遇刺后,右翼这边不仅不反思他的言论问题,反而变本加厉地“护着”他,谁要是敢说句不好听的,就想办法让人家丢工作。
印第安纳州的总检察长托德·罗基塔,甚至鼓励公众去举报那些“庆祝或合理化柯克之死”的学校教职工;副总统万斯还说“要追究这些人的责任,不光追究本人,还要追究他们雇主”;佛罗里达州众议员兰迪·法恩更夸张,威胁要吊销说这些话的律师、教师、医生的执照。
这哪是在维护什么正义,分明是在搞“一言堂”,不允许有不同声音嘛。
大家都知道美国总说自己有“言论自由”,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是干这个的,但这里面有个漏洞,它管不了私营雇主。
有些州虽然有法律保护员工“工作外的言论和政治活动”,但美国阿拉伯反歧视委员会的法律总监杰宁·尤尼斯说,私营企业通常会拿“言论损害品牌形象”当理由,想解雇员工还是能解雇。
比如加州有个《劳工法》第1102.5条,明确说雇主不能因为员工工作外的政治言论处罚员工,可2024年有个加州教师因为批评州长被解雇,法院居然说“言论可能影响学生价值观”,支持了雇主。
还有德克萨斯州,本来就没这种保护法,2023年有个员工因为支持民主党被解雇,法院也说“私企有权自己管员工言论”。
你看,同样是员工言论问题,不同州判得不一样,法律到了实际执行层面,弹性也太大了。
公立机构的情况更复杂,按理说它们要受第一修正案约束,不能随便因为言论解雇员工,但实际操作里也没那么清楚。
就像尤尼斯说的,公立学校老师可以说柯克的观点“让人厌恶”,但要是说“他该死”,就可能越界。
2025年9月的时候,俄亥俄州有个公立大学的教授,在课堂上提了句“柯克的言论会助长社会分裂”,结果被学生举报说“在灌输左翼思想”,学校虽然没解雇他,但暂停了他的授课资格。
这事儿后来还引发了“学术自由是不是被压制”的讨论,本来教授在课堂上发表专业相关的观点很正常,怎么就成了“灌输思想”了?
尤尼斯对这波解雇潮的评价挺到位的,她说这事儿“在哲学层面就有问题”,很多人只是批评了柯克,又没鼓吹暴力,结果就丢了工作,这会让大家以后不敢说话,形成“寒蝉效应”。
她还建议雇主应该先跟员工沟通、警告,而不是直接解雇,毕竟“社会需要促进讨论和辩论,不是压制声音”。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右翼总骂左派搞“取消文化”,说左派喜欢因为言论问题让人家丢工作,还反对政府监管社交媒体;而左派这边,偶尔会拿“仇恨言论”当理由,主张限制某些言论。
结果这次柯克事件,右翼的做法跟以前完全反过来了,他们不仅主动推动解雇“冒犯者”,共和党议员还提出要加强言论监管。
众议员克莱·希金斯说要动用国会权力,“永久删除所有贬低柯克遇刺的帖子”;众议员奇普·罗伊呼吁成立委员会调查“激进左派”;司法部长帕姆·邦迪也说要追究“仇恨言论”的责任。